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性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之体,不由于他体自觉,体自明,故云性觉。楞严经四曰:「性觉妙明。」
狗子佛性
【佛学大辞典】
(公案)又作赵州狗子,赵州无字。赵州从谂寄托狗子佛性打破有无之执见也。五灯会元第四曰:「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僧曰: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性在。又有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否?师曰有。僧曰:既是佛性,为什么撞入这个皮袋裹?师曰为他知故犯。」此为古来初入门之难关。
苦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苦之性体也。俱舍论二十二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坏苦性。诸有漏行,如其所应,与此三种苦性合。」(参见:三苦)
【佛学常见辞汇】
痛苦的本性,俱舍论说有三种,即苦苦性、行苦性、坏苦性。
三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三藏法数十二。【又】数论三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
【佛学常见辞汇】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苦苦〕,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相无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性之一。就遍计所执而论空理者。妄心所计实我实法之相,名遍计所执性,此遍计所执性,体性都无,如龟毛兔角,是云相无性。相者凡夫之妄心,认为实我实法之境相也。唯识论九曰:「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三藏法数】
谓一切众生,于世间之相,处处计著,执为实有。佛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名相无性。
冥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数论师立二十五谛,第一名冥谛,此冥谛中本有一切诸法随缘次第出生云。即言冥谛者为诸法之实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的实性。
真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妄云真,不变云性。是吾人本具之心体也。楞严经一曰:「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佛学常见辞汇】
不假叫做真,不变叫做性,此真性即吾人本具的清净心体。
真性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菩提之一。(参见:菩提)
【三藏法数】
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真发明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研练自心,发明本有之真性也。楞严经一曰:「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真实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圆成实性三义之一。
修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始成曰修。本有曰性。如修德,性德,修恶,性恶等。
修性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参见:不二)
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根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气力之本曰根,善恶之习惯曰性。辅行二之四曰:「能生为根,数习为性。」
【佛学常见辞汇】
根为能生之义,人性具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为根性。
【俗语佛源】
人的本性和本质,俗语谓之「根性」。如茅盾《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尽磨灭的羞耻心,还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这一刹那间爆发。」「根性」源于佛家,谓众生善恶的业力和习性。《辅行传弘决》卷二指出:「能生为根,数习为性。」意谓能产生善恶的力叫「根」,善恶的习气叫「性」。如宋·苏轼《胜相院经藏记》:「凡见闻者,随其根性,各有所得。」与「根性」相似的还有「根器」。佛教认为众生根器有大小、高下、利钝、善恶等区别。如唐·李华《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摄而归一。」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器而分别设立的。佛门主张观人的根器而「对机说法」,做到有的放矢。(李明权)
破性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性宗)
性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相性二宗之一,又空性二宗之一。(参见:二宗)
【佛学常见辞汇】
法性宗的简称,即破万法之相,而显万法空寂的真性的宗派,如华严五教中的顿圆,天台四教中的别圆,八宗中的三论宗等都是。
习所成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性之一。(参见:种性)
习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性或六种性之一。(参见:种性)
【佛学常见辞汇】
从前研习所修成的性。
【三藏法数】
习种性者,即数习为性也。谓菩萨从初发心,修习众善所得之性也。
【三藏法数】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是名习种性。(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以其迷惑不了,故皆称惑也。)
【三藏法数】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