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性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根性。谓人心地之本原也。李绅石经堂记曰:「如来以万门万行普示群生,随其性根,用假方便。」
性海
【佛学大辞典】
(譬喻)真如之理性,深广如海,故云性海。如来法身之境也。西域记序曰:「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往生礼赞曰:「性海如来尽是师。」五教章上曰:「性海果分当是不可说义。」五灯会元云:「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谓性海,特未尝知,祖即为说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玆发现。」白居易诗云:「性海澄渟平少浪。」
【佛学常见辞汇】
(喻)真如的理性深广如海。
性净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解脱之一。
【三藏法数】
谓众生性本清净,而无系缚染污之相,是名性净解脱也。
性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生得同。谓不由学问经验而于本性上具备者。
性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过去之习性云性,现在之乐欲云欲。无量义经曰:「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法华经方便品曰:「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大日经疏一曰:「性欲者,欲名信喜好乐。如孙陀罗难陀好五欲,提婆达多好名闻,乃至诸得道人亦各有所好。性名积习,习欲为性。」
性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生灭变化下八识之相唯识,称常住无相之真如曰性唯识。【又】五重唯识之第五遣相證性识也。(参见:唯识)
性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修善或事善之称。天台所说,谓法性所具之善也。性具之佛界是。(参见:性恶)。
性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修恶之称。依关系而起之恶谓之修恶,本来真如理性所具之恶,谓之性恶。性具善,亦具恶,此性恶之义,天台一宗之极说,他宗未谈之法门也。天台于观音玄义发之,荆溪于止观辅行五提出此说,后至四明,对于华严宗及山外之异义,盛扩张此义。真如纯真无妄,不具恶,依无明之妄缘而背性起恶者,大乘诸家之通谈也。华严宗圆教之极说亦然。然台家贬之为别教所谈而不取,谓修恶之性即为性恶,性具善亦具恶云。修善即性善,他宗犹言之,修恶即性恶,独为台宗之极谈。性善不断,性恶亦不断也。问:性具善恶皆不断,则阐提与佛有何相违?答:阐提断尽修善,但住性善。佛断修恶,但有性恶。问:阐提不断性善为使修善起,佛不断性恶亦使修恶起耶?答:阐提不达性善,以不达故为善所染缚,修善自生起而对治恶,佛达性恶故,于恶自自在,不为恶所染缚,则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修恶。但以自在故,为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犹如名医之于毒药二法也。故迷悟之别,非在断不断而在达不达也。天台观经疏曰:「理者法界无碍,无染而染,即理性毒也。」法华玄义五曰:「破无明理恶,说内教位。」观音玄义上曰:「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不?答:具。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住。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坏,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烧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答:阐提既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佛耶?若阐提能达此善恶,则不复名一阐提也。」止观辅行五曰:「如来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点此一意,众滞自消。」观音疏记一曰:「修恶全体是性恶故。十二因缘及以五阴,一一如空,常住周遍。」止观义例上曰:「性恶若断,普现色身,从何处而立?」(参见:性具)。【又】对遮恶而立邪。如比丘之伐草木恳土地,以佛之遮止而为恶事,谓之遮恶,如杀盗为本性恶事,谓之性恶。
【佛学常见辞汇】
本性所具的恶。
性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体具,理具。谓本觉之性,具菩萨界以下九界之恶法及佛界之善法,总具十界三千之善恶诸法也。天台始发之,荆溪,四明,盛详述之。他宗虽言性具善,然不言性具恶,台家独谈性具恶也。因之天台分之为别圆二教,以他宗之极说未尽性具,总谓之别教。观音玄义记二曰:「九界望佛皆名为恶,此等诸恶,性本具不?答:只具一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缘因了因有性善,亦具性恶。观音玄义上详说之),他皆莫测。」佛心印记曰:「是知今宗性具之功,功在性恶。」妙宗钞上曰:「诸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则无同断同悟之义。」同下曰:「荆溪云:他宗不明修性,若以真如一理,名性随缘差别为修,则荆溪出时甚有人说也。故知他宗同极,祇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是指华严宗也,然贤首之菩提心章曰:「随举一门亦具一切,随举一义亦具一切,随举一句亦具一切。然此具德门中,性具善恶。法性实德,法尔如是。」是分明有性具之说也(蕉窗漫笔上)。教行录三教门杂问答曰:「问:一切大乘经论皆谈一切众生本性清净,台宗明性具十界,六既是秽,如何合诸经论?答:十法界六秽四净,台宗既云性具,即是性恶法门,安得不清净乎?明此应具二义:一约情智说,二约迷悟分。情智者,犹言以情分别诸法皆邪,离情分别诸法,分别皆正。今圆人应用佛眼种智了达一念染情,体具十界,互融自在,则一切诸法,悉皆清净,荆溪所谓知刹那染体悉净者是也。二约迷悟分别,当知迷则十界净秽俱染,悟则十界净秽俱净,台宗所明十界性恶法门悉皆清净者,正约悟解边说也。故荆溪曰:三千在理,同名无明,岂非迷故三千俱迷也,三千无改,无明即明,岂非悟故三千俱悟乎。然此二义犹是对修门说,若直约平等法界言之,则非修非性,非迷非悟,非净非秽,一切众生不劳造作,本性灵明,具足十界,不受诸垢。故经曰:五道清净不受色,学此者有即成大道,岂非一切众生法界本净乎。」(参见:性恶)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体具或理具,就是从本以来就有的意思。
性罪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罪之一。如杀盗等之诸恶不待佛制而自性是恶也。犯之必有罪报。
【佛学常见辞汇】
二罪之一。(参见:二罪)
【三藏法数】
性罪者,即杀、盗、淫、妄四种重戒,不待佛制,性是恶故,犯之,则有罪报也。
二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性罪,杀盗淫妄之四重戒,其自性是恶,不待佛制,犯之则得罪报也。二、遮罪,酒戒等自性非恶,佛为保护馀戒,故遮止之,若犯之则获犯佛制之罪也。
【佛学常见辞汇】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略疏钞)
〔一、性罪〕,性罪者,即杀、盗、淫、妄四种重戒,不待佛制,性是恶故,犯之,则有罪报也。
〔二、遮罪〕,遮罪者,即酒戒也,谓佛制此酒戒,意为遮止无犯,守护馀戒,使不故犯,如有犯者,则获遮制之罪也。
性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类境之一。
【三藏法数】
性即实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及第八识等所缘色等实境,相分不起名,言无筹度心,是名性境。
性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性,或五种性,六种性之一。(参见:种性)
【三藏法数】
性种性者,即本性为性也。谓菩萨六入殊胜,分别一切诸法悉皆明了也。(六入者,谓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也。殊胜者,菩萨根有胜力,故所见色等一一殊胜也。)
【三藏法数】
谓十行菩萨,不住于空,而能教化众生,分别一切法性,故名性种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藏法数】
谓十行菩萨虽證本性真空之理,不住于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性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修德之称。言一切万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恶迷悟之性能也。
【佛学常见辞汇】
本性之德。
性遮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性罪与遮罪也。又性戒与遮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性罪与遮罪。2。性戒与遮戒。
性横修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说法报应之三如来,正了缘之三佛性,行智理之三法,法般解之三德等,在圆教为不纵不横,在别教为纵横差别,约之于性修因果二门,而谓之性横修纵,因纵果横。性横修纵者,就三德明之,则此三齐为性德,般若解脱之二德不更为智断之修用,三法自立,互不相融,如三帝王之鼎立,故谓之为横。而其修成时,更起缘因了因之功以相资助,故先法身,次般若,后解脱,次第显发。谓之为修纵。因纵果横者,在因而行时,行智理次第资发,故谓之为因纵。如前之修纵。至果则性德三身一时显发,故谓之果横。如前之性横。盖横者以别异之义而名,纵者以次第之义而名也。文句九曰:「若但性德三如来是横,修德三如来是纵。」同记曰:「别教虽有性德之语,三皆在性而不互融,故成别义。若三在修前后而得,道理成纵。」光明记一曰:「行智理三,次第资发,修时纵也。法报应三,果中齐显,證时横也。」如斯在别教非横即纵者,以不知三德修性之关系故也。在圆教为不纵不横。盖三德俱为性具者圆教之意以为般若解脱虽在于性而有修用之功,何则?九界之惑业,为性恶之德,惑业之性,即般若解脱之性德,故由迷言之,虽为惑业,由解言之,即为缘了。可以知圆教之二德虽在于性,而有修用之功矣。故此三德本来有性修之关系,一性如帝王,二修如二臣,一性具二修,即成不横之义也。然别教以为九界迷妄之惑业,性虽于理不离,而相与理别,三性共为此惑业所覆,横凝在性,不为二德二修之用,故三德各别,成性横之义也。又圆教虽言般若解脱即缘了之二修为修德,然非如别教在理性之外,乃为性所具之本有之德,故即于是性。如此二修即于一性故成不纵之义。别教于惑业之外,别修成了缘之德,则必为前后,故成修纵之义也。妙宗钞二曰:「三虽性具,缘了是修。二虽是修,非适今有。二若非修,三法则横。二若非性,三法则纵。」
性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之根性心识也。归敬仪中曰:「群生性识深浅利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