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10,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急言
急痛
急缮
急方
急带
急斗
急骑
惶急
枪急
通急
急脚递
急筦
急改
急读
急辞
《國語辭典》:急言  拼音:jí yán
古代学者注音用词,相对于缓言。《淮南子。说林》汉。高诱。注:「楚人谓之辚辚读似邻,急气言乃得之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漢語大詞典》:急痛
剧烈悲痛。 冰心 《集外·庄鸿的姊姊》:“他们才吞吞吐吐的告诉我说姐姐死了,我听见了,一阵急痛,如同下到昏黑的地狱一般。”
分類:剧烈悲痛
《漢語大詞典》:急缮(急繕)
犹坚劲。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郑玄 注:“急,犹坚也;缮,读曰劲。”
分類:坚劲
《漢語大詞典》:急方
救急的方剂。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上·七方﹝集解﹞引 丛正 曰:“急方有四:有急病急攻之急方,中风关格之病是也……有气味俱厚之急方,气味俱厚,直趋於下而力不衰也。”
分類:救急方剂
《漢語大詞典》:急带(急帶)
紧束腰带。南齐书·张融传:“ 王敬则 见 张融 革带垂宽,殆将至骼,谓之曰:‘革带太缓。’ 融 曰:‘既非步吏,急带何为?’”
分類:束腰腰带
《漢語大詞典》:急斗(急鬭)
古代作战时击鼓声的一种。用以激励将士战斗。《风后握奇经》:“革音五:一持兵,二结阵,三行列,四超走,五急鬭。”
《漢語大詞典》:急骑(急騎)
快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善谑:“又 莱 人某者,以散官居旗,常狎一妇,妇啮其舌,持赴刑部,令急骑追之。”
分類:快马
《國語辭典》:惶急  拼音:huáng jí
形容惊慌急迫。《战国策。燕策三》:「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也作「遑急」。
分類:惶急惊慌
《骈字类编》:枪急(枪急)
唐 杜甫 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漢語大詞典》:通急
谓排解急难。《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息饗报嘉岁,通急戒无年。” 李善 注:“通百姓之急者,预戒於无年之时。” 吕向 注:“通人之急,以备饥年。”
分類:排解急难
《國語辭典》:急脚递(急腳遞)  拼音:jí jiǎo dì
一种旧时快速的邮驿制度,多用于传递军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一。官政一》:「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
《漢語大詞典》:急递(急遞)
(1).古时的快速驿递。用于传送紧急文书。新唐书·李绛传:“枢密使 刘光琦 议遣中人持赦令赐诸道,以裒馈餉, 絳 请付度支盐铁急递以遣,息取求之弊。”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元年:“ 安远 节度使 符彦超 奴 王希全 、 任贺儿 ……夜叩门称有急递, 彦超 出至听事,二奴杀之。” 胡三省 注:“军期紧急,文书入递不容稽违晷刻者,谓之急递。递,邮传也。”亦称“ 急脚递 ”。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驛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 熙寧 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
(2).指急速传递文书的人。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 义问 离 镇江 三十里,至 下蜀镇 ,有急递云:‘官军败退。’”
《漢語大詞典》:急筦
见“ 急管 ”。
《漢語大詞典》:急管
亦作“ 急筦 ”。 节奏急速的管乐。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紵曲》之一:“古称《渌水》《白紵》,催絃急管为君舞。” 唐 杜甫 《夜闻觱篥》诗:“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筦復风湍。” 宋 王安石 《渔家傲》词之一:“一弄松声悲急筦,西看牕日犹嫌短。”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词:“只愁画角楼头起,急管哀弦次第催。” 清 吴懋谦 《燕京秋怀》诗:“万里天涯真梦寐,征笳急管意茫茫。”
《韵府拾遗 贿韵》:急改
南史萧子云传梁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子云启宜改之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
《韵府拾遗 屋韵》:急读(急读)
杨万里诗急读何如徐读妙共看更胜独看渠
《漢語大詞典》:急辞(急辭)
古文辞中的促急之词。常省文,有时隐含斥责之意。与“缓辞”相对。《穀梁传·成公七年》:“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不言日,急辞也,过有司也。” 范宁 注:“辞中促急,不容日。”《穀梁传·成公十五年》:“ 晋侯 执 曹伯 归于京师。以 晋侯 而斥执 曹伯 ,恶 晋侯 也。不言之,急辞也,断在 晋侯 也。”《穀梁传·定公十五年》:“戊午,日下稷乃克葬。乃,急辞也,不足乎日之辞也。”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十三章三:“在己为形,被物为著。己之感物曰动,物之应感曰变。六‘则’字皆为急辞,而‘形则著,动则变’二层,尤是一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