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八十一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上所言,见惑者顿断之,思惑者渐断之。渐断之者声闻乘为钝根故,分十惑为九地之九品而分断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为一,于此加色界之四禅地与无色界之四空处而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为八十一品。既断见惑之圣者为预流果,更进而断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为一来向,断六品已,为一来果。以有下三品之欲惑,尚一往来于人天故也。次后方断下三品之惑为不还向,既断已,谓之不还果,以不再还生于欲界故也。次后渐断上二界八地之七十二品为阿罗汉向,正断终,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者译曰不生,以既断尽八十一品之思惑不再受生于三界故也。见俱舍论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说思惑品数有十、即欲界有贪瞋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瞋痴慢四惑也。言八十一品者,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四地,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共为九地。欲界一地具九品,贪瞋痴慢四惑,所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亦各有九品,贪痴慢三惑,但除瞋恚,以上二界,不行瞋故。是则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共成八十一品也。(三界思惑分九品者,以此惑难断,故细分之,令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次第断除也。)
思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修惑,旧云思惑,爱惑,假惑。三乘之圣人于修道所断之贪瞋痴等迷事惑也。小乘三界合有十惑。大乘有十六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佛学次第统编】
思惑前文已叙,兹再总述概要。谓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品也。
上来见思不同,总是集谛。
【三藏法数】
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八不思议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海有八不思议,以譬涅槃。(参见:大海)
大海
【佛学大辞典】
(杂名)梵语摩诃三母捺罗娑誐罗Maha%samudra-sa%gara,见梵语杂名。
九地九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界九地,各有九品之惑,合为八十一品之惑。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增一阿含经礼三宝品之别译。
三七日思惟
【佛学大辞典】
(故事)佛成道后三七日间,观树经行,思惟如何说妙法化度众生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三种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俱生思惑,与形俱生者,即于托胎于父母,爱恶之心生也。二、依见思惑,伴见惑而生之惑,即如因见外道而起瞋也,又名背上使。三、界系思惑,三界九地之思惑也。一名事障,又名正三毒。
【佛学常见辞汇】
俱生思惑、依见思惑、界系思惑。俱生思惑是与生俱来的思惑;依见思惑是跟著见惑而生的思惑;界系思惑是三界九地所系的思惑。
大日经不思议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卷之疏及十四卷之义释,皆为善无畏三藏解释本经七卷中前六卷之经文者,其第七卷为说供养本经所说诸之次第者,三藏未释之,后不可思议法师解释之,称为不思议疏。有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十卷,华严经之具名。但常为四十卷中最末一卷之别称。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与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同本异译。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佛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十方之诸佛,现菩萨之形,为观音普贤等,无量之菩萨,现声闻之形,为舍利弗等。佛入三昧,名如来不思议境界。于诸相中现十方之佛刹,于诸好中现往昔之行门,于是德藏菩萨问普贤菩萨此三昧之名,普贤说其名义及證得此三昧之福德因缘。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同本先出。
大海八不思议
【佛学大辞典】
(譬喻)涅槃经三十二曰:「大海有八种不思议。以譬涅槃:一渐渐转深,二深难得底,三同一咸味,四潮不过时,五有种种宝藏,六大身众生居住,七不宿死尸,八万流大雨入海亦无增减。」又以此八喻譬僧伽。
五不可思议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不可以心虑量,不可以言语说之五种也。(参见:不可思议)附录。
五劫思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如来建立四十八愿之前,五劫之间思惟之也。无量寿经上曰:「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五种不可思议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不可思议)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三十曰:「经说五事不可思议:谓众生多少,业果报,坐禅人力,诸龙力,诸佛力。于五不可思议中佛力最不可思议。」净土论注下曰:「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