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心劲(心勁)
(1).念头,想法。 梁斌 《红旗谱》四五:“﹝ 张嘉庆 ﹞几天没有吃到饱饭,有这种心劲,没这种力气了。”
(2).指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人常拿‘一口咬断根铁钉子’来比喻他有心劲。”
《漢語大詞典》:私虑(私慮)
谓只从私心出发去思考问题。《吕氏春秋·序意》:“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漢語大詞典》:疑思
疑惑思考。《水浒传》第二回:“却説 王都尉 当日晚不见 高俅 回来,正疑思间,只见次日门子报道:‘九大王差人来传令旨,请太尉到宫中赴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绿衣女:“因念深山何处得女子?方疑思间,女已推扉笑入曰:‘勤读哉!’”
犹凝思。疑,通“ 凝 ”。 唐 无名氏 《郑德璘》:“女不工刀札,又耻无所报,遂以钩丝而投夜来邻舟女所题红牋者。 德璘 谓女所製,疑思颇悦,喜畅可知。”
《漢語大詞典》:重详(重詳)
慎重思考。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高贵乡公 卒”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今权在其门……且宿卫空闕,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耶!祸殆不测,宜见重详。”
分類:慎重思考
《國語辭典》:耽思  拼音:dān sī
深思、专心深究。《后汉书。卷六二。荀淑传》:「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徵命不应。」《文选。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分類:深入思考
《漢語大詞典》:想想
考虑。例如:让我想想。
思考一下。例如:想想他们的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想像,设想,用祈使语气暗示惊讶。例如:想想看吧。
引起注意(如对某一观点)例如:想想我们的狼狈局面吧。
《漢語大詞典》:谛思(諦思)
仔细思考。三国志·魏志·杜畿传:“民尝辞讼,有相告者, 畿 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諦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 苏曼殊 《〈秋瑾遗诗〉序》:“善哉!善男子,善女人,諦思之。”
分類:仔细思考
《漢語大詞典》:凝念
沉思;专心思考。 南朝 齐 王常侍(失名) 《离夜》诗:“当轩已凝念,况乃清江湄。” 唐 钱起 《同李五夕次香山精舍访宪上人》诗:“忘言在閒夜,凝念得微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反復凝念:天下寧有如此相似者耶?”
《漢語大詞典》:思干
同“思榦”。思考能力。
分類:思考能力
《國語辭典》:脑筋(腦筋)  拼音:nǎo jīn
1.脑神经。《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据外国大夫还说,恐怕囟门碰破,伤及脑筋。」
2.泛指思考力、记忆力等。如:「脑筋急转弯」。《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我想我们一个人脑子是顶要紧的,一切思想都从脑筋中出来。」
《漢語大詞典》:平虑(平慮)
(1).谓平静地认真思考。 宋 司马光 《体要疏》:“陛下清心平虑,择其是者而行之,非者不能復夺也。”
(2).即平露。瑞木名。详“ 平露 ”。
《漢語大詞典》:平露
瑞木名。古谓官位得人即生。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贤不肖位不相踰则平露生于庭。平露者,树名也,官位得其人则生,失其人则死。”露,一本作“ 路 ”。宋书·符瑞志下:“平露,如盖,以察四方之政。” 唐 无名氏 《平露赋》:“惟 唐 累庆,唯天眷命,植平露之殊祥,表吾君之睿圣。”《应群芳谱·木谱十三》谓平露一名平虑。
《漢語大詞典》:宿虑(宿慮)
预先思考、谋划。三国志·蜀志·彭羕传:“僕因 法孝直 自衒鬻, 庞统 斟酌其间,遂得诣公於 葭萌 ,指掌而谭,论治世之务,讲霸王之义,建取 益州 之策,公亦宿虑明定,即相然赞,遂举事焉。”
《漢語大詞典》:理思
思辨力;合理的思考。 南朝 齐 慧琳 《新安寺释玄运法师诔》:“敷説驾乎当时,理思冠乎中世。”宋书·王僧绰传:“﹝ 僧绰 ﹞好学有理思,练悉朝典。” 隋 宇文恺 《明堂议表》:“臣 愷 案,十二阶虽不与合,一月一阶,非无理思。”
《國語辭典》:口顺(口順)  拼音:kǒu shùn
说起来顺口好听。《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然虽如此,里中口顺,还只叫他是团头家。」《水浒传》第二回:「满县人口顺,都叫他做九纹龙史进。」
《国语辞典》:尽想(尽想)  拼音:jǐn xiǎng
尽可能的再思考。如:「这件事关系重大,你要尽想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