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勃然作色  拼音:bó rán zuò sè
忿怒生气而脸色大变的样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只见刘元普勃然作色道:『夫人说那里话!天下多美妇人,我欲娶妾自可别图。岂敢污裴使君之女!』」也作「勃然变色」、「勃然色变」。
《漢語大詞典》:忿噪(忿譟)
忿怒叫嚷。 明 宋濂 《故温州路总管府判官宣君墓志铭》:“天大雨,民与军争簦…… 彦昭 命裂而为二,并驱出,使吏卒踵其后。军忿譟不已。”
分類:忿怒叫嚷
《漢語大詞典》:忿恻(忿惻)
忿怒伤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镜听:“两妇在厨下炊饭餉耕,其热正苦……母入厨唤大妇曰:‘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次妇忿惻,泣且炊。”
分類:忿怒伤心
《國語辭典》:不登登  拼音:bù dēng dēng
形容冲动。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三折:「动不动和人争,不登登按不住杀人性。」也作「勃腾腾」。
分類:忿怒
《漢語大詞典》:瞋沮
既忿怒又沮丧的样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蔡子叔 前至,坐近 林公 , 谢万石 后来,坐小远。 蔡 暂起, 谢 移就其处, 蔡 还,见 谢 在焉,因合褥举 谢 掷地,自復坐。 谢 冠幘倾脱,乃徐起振衣就席,神意甚平,不觉瞋沮。”
分類:忿怒沮丧
《國語辭典》:怒形于色(怒形於色)  拼音:nù xíng yú sè
内心的愤怒显现在脸上。宋。洪迈《夷坚丙志。卷七。子夏蹴酒》:「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东周列国志》第一八回:「曹沬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國語辭典》:恼忿忿(惱忿忿)  拼音:nǎo fèn fèn
恼怒的样子。《水浒传》第三○回:「那厮两个那里肯接,恼忿忿地,只要催促武松上路。」
分類:忿怒
《漢語大詞典》:睊怒
侧目表示忿怒。 梁启超 《论进取冒险》:“时则有一窶人子,孑身万里,四渡航海,舟人失望,睊怒之极,欲杀之而饮其血。”
分類:侧目忿怒
《漢語大詞典》:蠲忿犀
犀骨制的一种妆饰品。相传带之能使人消除忿怒。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咸通 九年, 同昌公主 出降……又带蠲忿犀、如意玉。其犀圆如弹丸,入土不朽烂,带之令人蠲忿怒。”
十忿怒明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焰鬘得迦忿怒大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光如劫火,身作大青云色,有六面六臂六足,身短,腹大,作大忿怒相。利牙如金刚,面各有三目,以八大龙王为眷属,以虎皮为衣,以髑髅为冠,乘小牛,足蹈莲华,须赤黄色,有大辩才,头戴阿閦佛而坐。大恶相顾礼,正面笑容,右面黄色,舌相出外,左面白色,咬唇,是妙吉祥菩萨之变化身也。右第一手执剑,第二手执金刚杵,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复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于此明王之下,想诸天魔怖畏而作礼。二、无能胜忿怒大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三面六臂,三面各有三目,身黄色,日轮之圆光,照曜广大。以八大龙王为庄严正面笑容,右面大青色,微有忿怒之相,左面白色,咬唇作大忿怒之相。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复少竖人指,第二手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顶戴阿閦佛。三、钵纳鬘得迦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三面八臂,三面有三目,正面笑容,右面大青色,舌相出外如金刚杵,左面黄色,利牙咬舌,以虎皮为衣。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迦那耶,第四手执箭。左手第一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持莲华,第四手执弓,顶戴阿閦佛。四、尾觐那得迦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大青色,三面六臂,三面各有三目,正面笑容,右面白色,左面黄色,作忿怒之相,咬唇,右足蹈诸魔,左足蹈莲华。右第一手执利剑,第二手执钺斧,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顶戴阿閦佛。五、不动尊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眇目,为童子相。六臂,三面各三目,作童子庄严。正面笑容,右面黄色,舌相出外,上有血相,左面白色,为忿怒相。作吽字声,身作翡翠色,足蹈莲华及宝山。立作舞势,能除一切魔。遍身炽焰。有日轮圆光,右第一手执剑,第二手执金刚杵,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顶戴佛冠。是阿閦佛所变也。六、吒枳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为明王,三面各三目,有六臂。顶戴宝冠,冠上有佛,明王垂发,正面笑容,右面黄色,颦眉,左面白色,作忿怒相,咬唇。身青云色,有日轮圆光,左右二手结本印,右第二手执金刚杵,第三手执箭,左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足蹈莲华,立作舞势。七、你罗难拿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为明王。三面各三目,有六臂,正面青色,作笑容,左面黄色,右面白色,咬唇。以八大龙王为庄严,发髻青润,顶戴佛,足蹈莲华,立作舞势。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八、大力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种子变为明王。三面各三目,有八臂,身作青色,以八大龙王作庄严,炽焰遍身,发皆竖立。目大作赤色,顶戴阿閦佛。正面笑容,右面金色,左面白色,咬唇。足蹈莲华,作大忿怒相。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剑,第四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骨揣,第四手执弓。九、送婆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为明王。身大青色,一面六臂,左右两手作本印,右第二手执剑,第三手执箭,左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十、缚日罗播多罗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为明王。身白乳色,有六臂,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金刚钩,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见十忿怒明王经。
十忿怒明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之略名。
大忿怒金刚童子念诵瑜伽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无量寿佛化身大忿怒俱摩罗金刚念诵瑜伽仪轨法之异名。说金刚童子之修法。
五忿怒
【佛学大辞典】
(明王)谓五大明王也。秘藏记末曰:「以五忿怒充五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就金刚界之五智如来而各分忿怒王也。补陀落海会轨曰:「以五智忿怒相配五智:不动尊毗卢遮那忿怒,降三世尊阿閦佛忿怒,军荼利宝生佛忿怒,六足尊无量寿佛忿怒,金刚药叉不空成就佛忿怒。」
五佛生五菩萨五金刚五忿怒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佛各出现菩萨,金刚,忿怒。此三者如其次第为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又为境智行之三轨。
不净忿怒
【佛学大辞典】
(术语)鸟枢沙摩明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