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97,分67页显示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8 49 50 51 下一页
多障众生念佛观
随念
念支
不必礼拜,应常忆念第一义空
念佛善根发相
念力故持
摩诃迦叶,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别相念
总相念
念觉分
念报佛恩心
念舍
念出入息
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佛类词典(续上)
坐禅念定先苦后乐多障众生念佛观
随念
念支
不必礼拜,应常忆念第一义空
念佛善根发相
念力故持
摩诃迦叶,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别相念
总相念
念觉分
念报佛恩心
念舍
念出入息
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坐禅念定先苦后乐
【三藏法数】
谓人不辞劳苦,坐禅念定,由禅定力,则能次第入诸三昧,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坐禅念定先苦后乐。(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谓人不辞劳苦,坐禅念定,由禅定力,则能次第入诸三昧,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坐禅念定先苦后乐。(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多障众生念佛观
【三藏法数】
谓障重之人,当用念佛观治之。障有三种:一、昏沉暗塞障,当想念应身佛,三十二相,相相分明,以治于昏沉也。二、恶念思惟障,当想念报身佛十力、四无所畏治之。三、境界逼迫障,当想念法身佛,空寂无为治之。故云多障众生念佛观。(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境界逼迫者,谓火焚水溺之类也。)
谓障重之人,当用念佛观治之。障有三种:一、昏沉暗塞障,当想念应身佛,三十二相,相相分明,以治于昏沉也。二、恶念思惟障,当想念报身佛十力、四无所畏治之。三、境界逼迫障,当想念法身佛,空寂无为治之。故云多障众生念佛观。(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境界逼迫者,谓火焚水溺之类也。)
随念
【三藏法数】
随念者,亦名忆持,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前观心中通达诸法境界之相,出观之后,皆能随念忆持不失也。
随念者,亦名忆持,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前观心中通达诸法境界之相,出观之后,皆能随念忆持不失也。
念支
【三藏法数】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藏法数】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第三禅之乐,则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息,则乐得增长也。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藏法数】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第三禅之乐,则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息,则乐得增长也。
不必礼拜,应常忆念第一义空
【三藏法数】
谓不必拘于礼诵之功,但当存心忆念正理,不谤三宝,不于修梵行人作恶留难,是即忏悔也。
谓不必拘于礼诵之功,但当存心忆念正理,不谤三宝,不于修梵行人作恶留难,是即忏悔也。
念佛善根发相
【三藏法数】
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及神通变化,无碍说法,悉皆不可思议;作是念时,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是为念佛善根发相。
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及神通变化,无碍说法,悉皆不可思议;作是念时,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是为念佛善根发相。
念力故持
【三藏法数】
念,忆念也;持,执持也。谓所闻之法,由忆念之力,执持不失,故名念力故持。
念,忆念也;持,执持也。谓所闻之法,由忆念之力,执持不失,故名念力故持。
摩诃迦叶,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三藏法数】
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饮光。谓其修灭尽定,意根已灭,虽灭意根,而能了知一切诸法。故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灭尽定者,受想心灭,身證此定也。)
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饮光。谓其修灭尽定,意根已灭,虽灭意根,而能了知一切诸法。故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灭尽定者,受想心灭,身證此定也。)
别相念
【三藏法数】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总相念
【三藏法数】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念觉分
【三藏法数】
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念觉分。
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念觉分。
念报佛恩心
【三藏法数】
谓如来往昔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舍头目髓脑等,如此恩德,实难酬报。我等报如来恩者,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同入正觉。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谓如来往昔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舍头目髓脑等,如此恩德,实难酬报。我等报如来恩者,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同入正觉。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念舍
【三藏法数】
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之时,应当念舍。舍有二种:一舍施,能生大功德;二舍烦恼,因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也。
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之时,应当念舍。舍有二种:一舍施,能生大功德;二舍烦恼,因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也。
念出入息
【三藏法数】
息,即鼻中出入之气。念出入息者,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之时,应当念息,息是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捷径,如是念念不已,则心不驰散,怖障即除也。
息,即鼻中出入之气。念出入息者,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之时,应当念息,息是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捷径,如是念念不已,则心不驰散,怖障即除也。
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当观察身心内外诸法,悉皆空寂,无有邪念,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谓比丘修道,当观察身心内外诸法,悉皆空寂,无有邪念,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正念,非邪念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