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声音念诵
【佛学常见辞汇】
出声念佛或是诵经。
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为辟支佛人说此因缘也。经曰:
一、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名为无明。
二、为爱造业,名之为行。
三、至心专念名识。
四、识色共行,名为名色。
五、六处生贪,是为六入。
六、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若心贪著,名之为爱。
九、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此等法生,名之为有。
十一、次第不断,名之为生。
十二、次第断故,名之为死。
生死因缘,众苦逼切,名之为恼。乃至意法生贪,亦复如是。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若闻此因缘,心开意解,发无漏慧,亦名因缘觉也。
大人八念
【佛学次第统编】
中阿含经云大人八念,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即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也。
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 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而不令他知,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无欲,非有欲得。
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 谓比丘修道,衣但覆形,食但支命,一切所需,悉当知足,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知足,非无厌得。
三、道从远离非聚会得 谓比丘修道,于世间诸法及己身心,俱当远离,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远离,非聚会得。
四、道从精进非懈怠得 谓比丘修道,当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不舍方便,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精进,非懈怠得。
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谓比丘修道,当观察身心内外诸法,悉皆空寂,无有邪念,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 谓比丘修道,当远离诸恶之法,凝心禅定,无有散意,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定意,非乱意得。
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 谓比丘修道,当观察世间兴衰之法,而得智慧明达,分别晓了,悉除惑业,尽生死苦,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智慧,非愚痴得。
八、道从不戏乐非戏行得 谓比丘修道,当常寂静,远离嬉戏之乐,游观之行,安住无为之理,正意而解,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不戏乐,非戏行得。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俗语佛源】
吃斋、念佛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基本内容。「斋」的本义是「过午不食」,也叫「不非时食」,属于出家人的戒律。大乘佛教提倡不肉食(包括不食五辛),「斋」的意义也就转化为吃素食。原始佛教主张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主张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自净土宗盛行以来,「念佛」多专指念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俗语「一人吃斋,十人念佛」,谓一个人虔诚地信佛修持,身体力行,便能够带动许多人向善学法。如《平妖传》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因这杨巡检夫妻好道,连这老门公也信心的。」(李明权)
五念门──修净土五念门
【三藏法数】
(出无量寿经论)
〔一、礼拜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身业,面对阿弥陀如来,一心翘勤恭敬礼拜,愿生彼国,是名礼拜门。(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赞叹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口业,称叹如来名号功德,光明智相,如实修行,求生彼国,是名赞叹门。
〔三、作愿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意业,发大誓愿,如实修行奢摩他,求生彼国,是名作愿门。(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散乱之心也。)
〔四、观察门〕,谓修净土之人,用观观察则有三种:一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求生彼国,是名观察门。(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谓观破昏暗之心也。)
〔五、回向门〕,谓修净土之人,观察一切世间苦恼众生,愿同生彼国土,所有自己功德善根,悉以回向一切众生,共證无上觉,是名回向门。
八念──大人八念
【三藏法数】
(出中阿含经)
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也。(梵语阿那律陀,华言无灭,佛之弟子。)
〔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而不令他知,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无欲,非有欲得。
〔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谓比丘修道,衣但覆形,食但支命,一切所需,悉当知足,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知足,非无厌得。
〔三、道从远离非聚会得〕,谓比丘修道,于世间诸法及己身心俱当远离,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远离,非聚会得。
〔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谓比丘修道,当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不舍方便,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精进,非懈怠得。
〔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谓比丘修道,当观察身心内外诸法,悉皆空寂,无有邪念,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谓比丘修道,当远离诸恶之法,凝心禅定,无有散乱,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定意,非乱意得。
〔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谓比丘修道,当观察世间兴衰之法,而得智慧明达,分别晓了,悉除惑业,尽生死苦,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智慧,非愚痴得。
〔八、道从不戏乐非戏行得〕,谓比丘修道当常寂静,远离嬉戏之乐,游观之行,安住无为之理,正意而解,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不戏乐,非戏行得。
十种念处──菩萨修十种念处
【三藏法数】
(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念即能念之智,身即所念之处,智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菩萨于十种法,常自观察,是为十种念处也。
〔一、身念处〕,身以积聚为义,谓积聚诸根而成身也。菩萨观察所有身中,从我所起,诸不善法,皆悉远离;又当从顶至踵,遍观其身,而悉无我。是身不净,臭秽可恶。作是观时,身中所起贪爱诸欲,及计我想等执,悉不可得,则能成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恶法也。
〔二、受念处〕,受以领纳为义,谓六根受六尘也。菩萨思惟所有诸受,皆悉是苦,愚人颠倒,计以为乐;贪爱染著,不肯暂舍。菩萨自既勤行断苦受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观。知受是苦,不生贪染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心念处〕,心亦以积聚为义,又虑知也,谓能积聚一切善恶之法,于一切法,复能思虑而觉知也。菩萨思惟:心实无常,计执为常,无我谓我,不净谓净,是心动摇,如风如火,不得暂停。一切法中,心为先导。心若调伏,即一切法,悉得调伏也。
〔四、法念处〕,法即意根所起之法,菩萨于贪瞋痴等诸不善法,如实了知过患,勤断除已,即能于诸善法,心生爱乐,住正念处,而于彼法,求所成办,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五、境界念处〕,谓菩萨于诸可意及不可意色声香味触诸境界中,观察思惟,皆是虚假,不生贪恚;又作是念,我今不应于此空法之中,而起贪恚。作是观时,不为境坏,不著所得,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六、阿兰若念处〕,梵语阿兰若,或云阿练若,华言闲静处。谓不作众事名闲,无愦闹处名静;或翻无诤,谓不与世诤也。菩萨修无诤行及寂静行,即名为阿兰若处。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于如理法中,心生爱乐,增广修习,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七、教邑聚落念处〕,谓菩萨若入教邑聚落,常加精专行菩萨行,于诸博奕、酒肆、欢宴、歌舞,及馀一切非应行处,即当远离。是故菩萨不为声色所惑、尘劳所染也。
〔八、名闻利养念处〕,谓菩萨道德既隆,名闻流布,故人多归向。当念所受利养等事,但为施主作福田故,而乃受之。不可贪著,执为己有。随其所得,即与众共,不使有一毫矜吝之心也。
〔九、如来学门念处〕,谓菩萨思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皆如是学,得成正觉,转大法轮,入般涅槃。我当起净信心,尊敬勤修,亦复成就,与佛无异。(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
〔十、断诸烦恼念处〕,谓菩萨以正念故,而能了知,一切烦恼杂染等法,皆由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之所生起,以了知故,而悉远离,故得六根清净,而无所染著也。
十种心──念佛十种心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也。(梵语弥勒,华言慈氏。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一、无损害心〕,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
〔二、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悯伤,令得脱苦,是名无逼恼心。
〔三、乐守护心〕,念佛之人,于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爱惜,是名乐守护心。
〔四、无执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于一切法,不生执著,是名无执著心。
〔五、起净意心〕,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
〔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是名无忘失心。
〔七、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是名无下劣心。
〔八、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间言论,于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毕竟不惑,是名生决定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杂染烦恼,是名无杂染心。
〔十、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著之心;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
十五地──念诵忌十五地
【三藏法数】
(出一字佛顶轮王经)
念诵,即想念持诵神咒也。忌者,犹不宜也。经云:如来告金刚密迹王菩萨:若诸有情,为欲调他怨恶之心回伏者,欲消除一切灾障者,或求满足如意者,当择空寂幽闲胜处,结界建坛,净身语意,供养圣像,诵持佛顶轮王咒,加持作法,若得成就,则所愿满足。不可于神龙所护,及药叉、罗刹等地,结界作法,若在此等不善之处,则鬼神得便,而来扰乱,使所作行法,不得成就。是故当忌十五地也。(梵语药叉,亦云夜叉,华言勇健。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
〔一、神龙所护地〕,谓有神龙护持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恐其侵恼,令所作行法不得成就也。
〔二、药叉罗刹住地〕,谓有药叉等鬼神所住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恐其伺于方便,扰乱行法,令不成就也。
〔三、尸陀林地〕,梵语尸陀,华言寒林,谓有死尸积聚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臭秽不净,妨于净行,作法难成也。
〔四、无佛法地〕,谓如来正教所不到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无正教之法,善神不来守护,行法难成也。
〔五、虎狼住地〕,谓有虎狼猛兽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威猛毒害,非吉祥空闲之地,难以安住作法也。
〔六、多蚊虫地〕,谓有蚊蚋聚集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能喧闹,又能𠯗人,不得寂静,作法难成也。
〔七、无雨地〕,谓多旱无雨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泉源枯竭,人多渴乏,绝于助缘,行法难成也。
〔八、饶风地〕,谓风常起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飘荡多寒,妨于道行,作法难成也。
〔九、贼住地〕,谓有盗贼所住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多损害心,妨于道行,难以安住作法也。
〔十、屠杀住地〕,谓屠儿杀者所住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无慈悲心,非吉祥空闲之地,行法难成也。
〔十一、酤酒住地〕,谓卖酒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酒是起罪因缘,能令众生心生颠倒,妨于道行,作法难成也。
〔十二、卖经像地〕,谓贩卖经卷佛像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不信因果,无有善心,非吉祥空闲之地,难以安住作法也。
〔十三、卖凶具地〕,谓贩卖刀杖弓箭杀生器具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多杀害心,非吉祥空闲之地,难以安住作法也。
〔十四、卖女地〕,谓衒卖女色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秽污不洁,妨于道行,作法难成也。
〔十五、众难地〕,谓水火刀兵险难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凶险多难,非吉祥空闲之地,难以安住作法也。
不念方便
【三藏法数】
谓欲破众生执著色身之相,已为假喻微细分析而说,又令众生于诸微尘不生念想,故经云: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等,是名不念方便。
念请
【三藏法数】
念请者,谓不兴言说,唯以念想而请问也。即第二会如来名号品中,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为现神通等,是名念请。
内有正念
【三藏法数】
谓众生虽闻正法,发起正见,实由内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钟,虽待人扣,声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见开发,必须内有正念。
恶念思惟障
【三藏法数】
谓行人修定之时,虽不沉昏,而恶念忽起,欲毁禁戒,作诸不善等事,因是障诸禅定,不得开发,是为恶念思惟障。
念念坏灭无常
【三藏法数】
谓根、尘相对所起心念,前念既灭,后念复生,生已还灭,念念不住,皆悉无常,是名念念坏灭无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能忆念
【三藏法数】
诸天耽嗜欲乐,慧性常惛,是人能忆记曩久所作所说之事,了了分明,悉无忘失,是能忆念胜诸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