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志愿兵役制
①招收志愿人员参加军队承担军事任务的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1955年7月以前,一直实行此兵役制。1984年5月规定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②英、美等国对以雇佣方式招募兵员补充军队的募兵制的称谓。
《国语辞典》:继志述事(继志述事)  拼音:jì zhì shù shì
语本《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指继承遵循前人的志愿与事业。《辽史。卷五五。仪卫志一》:「辽太祖奋自朔方,太宗继志述事,以成其业。」清。黄宗羲〈周子佩先生墓志铭〉:「守礼不违,继志述事。」
《国语辞典》:义勇消防队(义勇消防队)  拼音:yì yǒng xiāo fáng duì
志愿协助救灾消防等义务性工作的人员。缩称为「义消」。
《国语辞典》:壮志未酬(壮志未酬)  拼音:zhuàng zhì wèi chóu
伟大的志愿尚未实现。唐。李频〈春日思归〉诗:「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国语辞典》:人头保(人头保)  拼音:rén tóu bǎo
志愿提供身分證及印章,为不熟识的第三者作保,称为「人头保」。
《國語辭典》:各从其志(各從其志)  拼音:gè cóng qí zhì
各人按照自己的志向行事。《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國語辭典》:赍志而殁(齎志而歿)  拼音:jī zhì ér mò
心愿未能达成而死去。《封神演义》第九九回:「方图协力同心,忠义志坚,欲效股肱之愿;岂意阳运告终,赍志而殁。」也作「赍志没地」。
分類:怀抱志愿
《漢語大詞典》:红十字会(紅十字會)
一种国际性的志愿救济团体。战时救护伤病军人和平民,平时救济其他灾害的受难者。1864年日内瓦公约规定以在白地上加红十字作为它的标志。清史稿·德宗纪二:“﹝ 光绪 三十二年﹞夏四月戊戌朔,命 陆徵祥 往 瑞士 议红十字会公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民国各团体之组织》:“本团人员,遵万国红十字会条约,悉於左腕佩用白地红十字臂章,在胸佩中国红十字总会徽章,并持本会证明书。”
《漢語大詞典》:红新月会(紅新月會)
伊斯兰教国家中的志愿救护、救济团体,性质和红十字会相同,因其采用白地上加红色新月的标志而得名。
《國語辭典》:气满志得(氣滿志得)  拼音:qì mǎn zhì dé
洋洋得意,心满意足。唐。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漢語大詞典》:事业心(事業心)
致力于实现某种事业的志愿。 孙犁 《秀露集·谈校对工作》:“凡是认真读书的人,有事业心的出版家……都重视校对工作。” 丰村 《美丽》:“那是个青年外科医生,是个有事业心的人。”
志愿
【俗语佛源】
佛门很重视「发愿」。人的处境是由其行为 、语言造成的,而人的行为、语言又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愿从心起,并能产生一种主宰语言、行为的力量,故称「愿心」、「愿力」。佛教所说的发愿,是一种向上的善愿,如普度众生、志求解脱,乃至成就一件利国利民的善事等。「愿」有「总愿」和「别愿」。「总愿」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等。又如修习净土宗的信徒,以「信、愿、行」为三大前提,必须发愿求生「西方净土」。隋·智顗《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志求满足,故云愿也。」「志愿」是个同义复词,出于《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称赞善财童子道:「此长者子,勇猛精进,志愿无杂,深心坚固,恒不退转,具胜希望,如救头然(燃),无有厌足,乐善知识,亲近供养,处处寻求,承事请法。」也泛指志向意愿 。如晋·王羲之《与谢万书》:「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