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忏悔文
【佛学大辞典】
(杂语)普贤行愿品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此文谓之忏悔文。
忏悔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光明经一曰:「忏悔品。」金光明最胜王经二曰:「梦见金鼓忏悔品。」妙幢菩萨,梦金鼓出大音声而说忏悔之偈颂。次日述之于佛前。
忏悔五法
【佛学大辞典】
(仪式)比丘忏悔罪时行五种之方式。著袈裟,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礼大比丘足。说所犯之罪名。
【佛学次第统编】
比丘忏悔罪时,行五种之方式,著袈裟、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礼大比丘足,说所犯之罪名。
不通忏悔
【佛学常见辞汇】
不能够忏悔。
三种忏悔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三种忏悔法者:
一、作法忏 向佛前报陈过罪,身口所作,一依于法度者,为灭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 于定心而运忏悔之想,如佛来摩顶,以感瑞相为期者,为灭烦恼之性罪。
三、无生忏 正心端坐,而观无生之理者,为灭障中道之无明,观普贤经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二种忏悔
【三藏法数】
(出补助仪并天台四教仪)
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名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未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也。
〔一、事忏悔〕,事即事仪,谓身则礼拜瞻敬,口则称唱赞诵,意则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罪业,一依事仪,是名事忏悔。
〔二、理忏悔〕,理即理性,谓过现所作一切罪业,皆从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则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忏悔。
五种忏悔
【三藏法数】
(出小弥陀忏)
普贤观经云:若国王大臣欲忏悔者,当修行五事,即是名忏悔也。
〔一、不必礼拜,应常忆念第一义空〕,谓不必拘于礼诵之功,但当存心忆念正理,不谤三宝,不于修梵行人作恶留难,是即忏悔也。
〔二、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既能孝养父母,恭敬学法受戒之师,则无悖逆之罪,是即忏悔也。
〔三、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谓以正顺之道,治安邦国,亦常教化人民,敬信三宝,修持戒善,勿以邪法枉屈于人,是即忏悔也。
〔四、于六斋日,敕诸境内令行不杀〕,六斋日,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以此六日,四天王差遣使者,巡察世间。若遇修善人民,注禄增寿;不善人民,即降灾殃。若能敕诸境内,令行不杀,则合国常臻福善,永享安荣,是即忏悔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五、深信因果,知佛不灭〕,所作为因,感报为果。谓若信因果不虚,则无造恶之过;若知法身常住,则无断灭之见。是即忏悔也。
五法──忏悔五法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钞)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云忏悔者,华梵兼称也。谓比丘有罪,须请大比丘为證,具此五法而行忏悔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大比丘即上座也。)
〔一、袒右肩〕,谓行忏悔时,须著袈裟,当袒右肩,以便执侍作务使令也。
〔二、右膝著地〕,谓行忏悔时,当右膝著地,以显翘勤恳切之诚也。
〔三、合掌〕,谓行忏悔时,须合掌当胸,以表诚心之不乱也。
〔四、礼足〕,谓行忏悔时,当顶礼大比丘足,以见卑下至敬之礼也。
〔五、说罪名〕,谓行忏悔时,当说自身所犯罪名,或得僧残罪,或波逸提罪之类,对众发露,不得覆藏也。(僧残罪者,如人被斫,犹有咽喉,故名为残。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也。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死堕地狱也。)
事忏悔
【三藏法数】
事即事仪,谓身则礼拜瞻敬,口则称唱赞诵,意则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罪业,一依事仪,是名事忏悔。
理忏悔
【三藏法数】
理即理性,谓过现所作一切罪业,皆从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则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忏悔。
发露忏悔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所有过失,不可隐覆,即当发露忏悔。以此翻破覆讳过失之心也。
忏悔业障
【三藏法数】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言忏悔,华梵兼举也。谓之忏者,陈露先罪;悔者,改往修来。若欲忏除业障,即当自念无量劫中,由贪瞋痴,作诸恶业,障蔽真性;今当清净三业,于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不敢覆藏。故云忏悔业障。(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