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忍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非众生忍辱,于风雨寒热等非情法之迫害而忍辱之也。二、众生忍辱,于杀伤骂詈等众生之迫害忍受之也。见智度论十四。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非众生数忍辱〕,谓菩萨若遇风寒冷热水雨等无情之物恼害之时,安然忍受,初不瞋恚,是名非众生数忍辱。
〔二、众生数忍辱〕,谓菩萨若遇有情众生加恶于我,亦能忍受,略不瞋恨,是名众生数忍辱。
(名数)一、非众生忍辱,于风雨寒热等非情法之迫害而忍辱之也。二、众生忍辱,于杀伤骂詈等众生之迫害忍受之也。见智度论十四。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非众生数忍辱〕,谓菩萨若遇风寒冷热水雨等无情之物恼害之时,安然忍受,初不瞋恚,是名非众生数忍辱。
〔二、众生数忍辱〕,谓菩萨若遇有情众生加恶于我,亦能忍受,略不瞋恨,是名众生数忍辱。
忍辱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羼提Ks!a%nti,译曰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罗蜜之一。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维摩经佛国品曰:「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注「肇曰:忍辱和颜,故系以容相,而岂直形报而已。」
【佛学常见辞汇】
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瞋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
【俗语佛源】
梵语ksanti,音译「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所谓「六度」(又名六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在佛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维摩诘经·佛国品》说:「忍辱是菩萨净土。」《法华经·序品》说:「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这就是说,修忍辱的人,能够忍受外来的一切侮辱和恼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像《大集经》中所说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俗话说:「逆来顺受」(语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十二),也就是这个意思。对出家修行者来说,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修「忍辱」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断烦恼。如果修行者对于外来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产生烦恼。这就没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关系到他一生修持的成败。今引申为有事业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击和困难而不能忍受,则将一事无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见《论语·卫灵公》)。忍辱一词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引申为「忍辱负重」,形容一个人忍受屈辱并承担重任。(无名氏)
【三藏法数】
谓人若遇非理相干,能以情恕,安忍不动,是名忍辱。
【三藏法数】
忍辱者,谓于违逆之境,遇诸毁骂恼害之事,皆能安忍,心无恚恨也。
(术语)梵语羼提Ks!a%nti,译曰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罗蜜之一。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维摩经佛国品曰:「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注「肇曰:忍辱和颜,故系以容相,而岂直形报而已。」
【佛学常见辞汇】
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瞋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
【俗语佛源】
梵语ksanti,音译「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所谓「六度」(又名六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在佛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维摩诘经·佛国品》说:「忍辱是菩萨净土。」《法华经·序品》说:「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这就是说,修忍辱的人,能够忍受外来的一切侮辱和恼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像《大集经》中所说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俗话说:「逆来顺受」(语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十二),也就是这个意思。对出家修行者来说,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修「忍辱」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断烦恼。如果修行者对于外来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产生烦恼。这就没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关系到他一生修持的成败。今引申为有事业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击和困难而不能忍受,则将一事无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见《论语·卫灵公》)。忍辱一词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引申为「忍辱负重」,形容一个人忍受屈辱并承担重任。(无名氏)
【三藏法数】
谓人若遇非理相干,能以情恕,安忍不动,是名忍辱。
【三藏法数】
忍辱者,谓于违逆之境,遇诸毁骂恼害之事,皆能安忍,心无恚恨也。
忍辱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忍辱之心,以能防一切之外障,故譬以衣,遂为袈裟之总名。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也。」释氏要览上曰:「如幻三昧经袈裟名忍辱铠。」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的总称。
【三藏法数】
谓弘经之人,当行忍辱之行,遮蔽一切众生恶障及烦恼等丑,喻之如衣。故经云:柔和,忍辱衣也。
(衣服)忍辱之心,以能防一切之外障,故譬以衣,遂为袈裟之总名。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也。」释氏要览上曰:「如幻三昧经袈裟名忍辱铠。」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的总称。
【三藏法数】
谓弘经之人,当行忍辱之行,遮蔽一切众生恶障及烦恼等丑,喻之如衣。故经云:柔和,忍辱衣也。
忍辱仙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释迦如来,于因位为忍辱仙,修忍辱之行,为歌利王支分其身。證道歌曰:「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术语)释迦如来,于因位为忍辱仙,修忍辱之行,为歌利王支分其身。證道歌曰:「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忍辱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生法之二忍。生忍者,忍有情瞋骂捶打等之凌辱也。法忍者,忍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也。于此二法能安然不动,故名忍辱地。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术语)有生法之二忍。生忍者,忍有情瞋骂捶打等之凌辱也。法忍者,忍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也。于此二法能安然不动,故名忍辱地。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忍辱草
【佛学大辞典】
(植物)生于雪山之草名。涅槃经二十七曰:「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
(植物)生于雪山之草名。涅槃经二十七曰:「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
忍辱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罗云忍辱经之略称。
(经名)罗云忍辱经之略称。
忍辱铠
【佛学大辞典】
(譬喻)忍辱能防一切之外难,故譬以甲铠。法华经劝持品曰:「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
(譬喻)忍辱能防一切之外难,故譬以甲铠。法华经劝持品曰:「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
忍辱太子
【佛学大辞典】
(本生)昔毗婆尸佛时,波罗捺国王有太子,名忍辱。太子之父母病重,医云:应以不瞋人肉为药。太子自念我生来不瞋,因名忍辱,可充此药。国中设有不瞋者,岂可以彼救我亲耶?遂自割肉充药,父母病即瘉。见大方便佛报恩经二,经律异相三十一。
(本生)昔毗婆尸佛时,波罗捺国王有太子,名忍辱。太子之父母病重,医云:应以不瞋人肉为药。太子自念我生来不瞋,因名忍辱,可充此药。国中设有不瞋者,岂可以彼救我亲耶?遂自割肉充药,父母病即瘉。见大方便佛报恩经二,经律异相三十一。
忍辱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波罗蜜之一。(参见: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六波罗蜜之一。(参见:波罗蜜)
(术语)六波罗蜜之一。(参见: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六波罗蜜之一。(参见: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中央左第三位,十波罗蜜菩萨之一。主三忍,梵号乞叉底波罗蜜多,密号帝利金刚。肉色,著羯磨衣,左持漉水囊,右立无名小二指,馀屈,为刀印,坐赤莲上。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中央左第三位,十波罗蜜菩萨之一。主三忍,梵号乞叉底波罗蜜多,密号帝利金刚。肉色,著羯磨衣,左持漉水囊,右立无名小二指,馀屈,为刀印,坐赤莲上。
柔和忍辱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弘经三轨之一。弘通法华者,宜以柔和忍辱之心为心,吾心柔和忍辱,可以防一切瞋恚之害毒,如衣防寒热之害,以为因喻。法华经法师品曰:「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术语)弘经三轨之一。弘通法华者,宜以柔和忍辱之心为心,吾心柔和忍辱,可以防一切瞋恚之害毒,如衣防寒热之害,以为因喻。法华经法师品曰:「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歌利王害忍辱仙
【佛学大辞典】
(本生)往昔佛生于南天竺富单城婆罗门家。时王迦罗富,性暴恶憍慢。尔时佛为化度众生于城外修禅定,王率其一族宫人游观到树下。婇女舍王来佛处。佛为说法,王见之生恶心。问佛曰:汝得罗汉果耶?佛言不得。更得不还果耶?佛答曰否。王曰:然则汝以尚具贪欲烦恼之身恣见女人耶?佛曰:我虽未断贪结,内心实无贪著。(中略)王即试之,截佛耳而颜容不变,群臣谏王,欲使中止,王不听。更劓鼻削手,而相好圆满,无少变化。时天大雨沙石。王心大怖畏,诣佛处忏愧请哀悯。佛曰:我心如无瞋亦无贪。王言大德,云何知心无瞋恨?佛言我若无瞋恨,即将令此身如元。如是发愿已,身即复本,王益忏愧,遂入佛门。见涅槃经三十一。金刚经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智度论十四之说同之,度无极集五之说,缘起少异,经和律异相八引之。
(本生)往昔佛生于南天竺富单城婆罗门家。时王迦罗富,性暴恶憍慢。尔时佛为化度众生于城外修禅定,王率其一族宫人游观到树下。婇女舍王来佛处。佛为说法,王见之生恶心。问佛曰:汝得罗汉果耶?佛言不得。更得不还果耶?佛答曰否。王曰:然则汝以尚具贪欲烦恼之身恣见女人耶?佛曰:我虽未断贪结,内心实无贪著。(中略)王即试之,截佛耳而颜容不变,群臣谏王,欲使中止,王不听。更劓鼻削手,而相好圆满,无少变化。时天大雨沙石。王心大怖畏,诣佛处忏愧请哀悯。佛曰:我心如无瞋亦无贪。王言大德,云何知心无瞋恨?佛言我若无瞋恨,即将令此身如元。如是发愿已,身即复本,王益忏愧,遂入佛门。见涅槃经三十一。金刚经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智度论十四之说同之,度无极集五之说,缘起少异,经和律异相八引之。
紫磨忍辱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佛紫磨金色之身,有忍辱柔软之相。忍辱者,为有情非情所被,堪忍痛恼,不起瞋恚忿怒也。
(杂语)谓佛紫磨金色之身,有忍辱柔软之相。忍辱者,为有情非情所被,堪忍痛恼,不起瞋恚忿怒也。
众生数忍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忍辱之一。
【三藏法数】
谓菩萨若遇有情众生加恶于我,亦能忍受,略不瞋恨,是名众生数忍辱。
(术语)二种忍辱之一。
【三藏法数】
谓菩萨若遇有情众生加恶于我,亦能忍受,略不瞋恨,是名众生数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