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37,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中心经
内心
内心大莲华
内心曼荼罗
内心秘密莲华藏
心
万法一心
心一境性
心王
心王铭
心王心所
心王如来
佛类词典(续上)
六著心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中心经
内心
内心大莲华
内心曼荼罗
内心秘密莲华藏
心
万法一心
心一境性
心王
心王铭
心王心所
心王如来
六著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种之执著心也。如贪著心,爱著心,瞋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是。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执著的心,即贪著心、爱著心、瞋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并演义钞)
〔一、贪著心〕,引取之心为贪,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恋著不舍,故名贪著心。(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爱著心〕,贪取之心为爱,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而生爱欲,恋著不舍,故名爱著心。
〔三、瞋著心〕,忿怒之心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不能舍去,故名瞋著心。
〔四、痴著心〕,迷惑之心为痴,谓于一切事理、诸法,无所明了,妄生邪见,执著不舍,故名痴著心。
〔五、欲著心〕,乐取之心为欲,谓于可爱之境,而起乐欲,恋著不舍,故名欲著心。
〔六、慢著心〕,自持轻他之心为慢,谓自持种姓高贵,有多才能,轻蔑于他,不能舍去,故名慢著心。
(名数)六种之执著心也。如贪著心,爱著心,瞋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是。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执著的心,即贪著心、爱著心、瞋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并演义钞)
〔一、贪著心〕,引取之心为贪,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恋著不舍,故名贪著心。(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爱著心〕,贪取之心为爱,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而生爱欲,恋著不舍,故名爱著心。
〔三、瞋著心〕,忿怒之心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不能舍去,故名瞋著心。
〔四、痴著心〕,迷惑之心为痴,谓于一切事理、诸法,无所明了,妄生邪见,执著不舍,故名痴著心。
〔五、欲著心〕,乐取之心为欲,谓于可爱之境,而起乐欲,恋著不舍,故名欲著心。
〔六、慢著心〕,自持轻他之心为慢,谓自持种姓高贵,有多才能,轻蔑于他,不能舍去,故名慢著心。
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佛学大辞典】
(经名)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之略名。
(经名)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之略名。
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顶超胜三昧经说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之略名。
(经名)金刚顶超胜三昧经说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之略名。
中心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忠心经之异名。
(经名)忠心经之异名。
内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外形而心谓之内。正法念处经一曰:「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行事钞下四曰:「内心无道,外仪无法。」
(术语)对于外形而心谓之内。正法念处经一曰:「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行事钞下四曰:「内心无道,外仪无法。」
内心大莲华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行者之肉团心也。大日经二曰:「内心大莲华,八叶及须蕊。」
(术语)称行者之肉团心也。大日经二曰:「内心大莲华,八叶及须蕊。」
内心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自灌顶曼荼罗也。又曰秘密曼荼罗。为大日经入秘密曼荼罗位品所说。其曼荼罗不观须弥等,只观大海,观大海中大莲华中有金刚莲华台之曼荼罗。
(术语)即自灌顶曼荼罗也。又曰秘密曼荼罗。为大日经入秘密曼荼罗位品所说。其曼荼罗不观须弥等,只观大海,观大海中大莲华中有金刚莲华台之曼荼罗。
内心秘密莲华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中胎八叶也。大疏六曰:「凡图画法,当先建立内心秘密莲华藏竟。」
(术语)中胎八叶也。大疏六曰:「凡图画法,当先建立内心秘密莲华藏竟。」
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万法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之法,尽为此心所生之唯心论的见地也。唐华严经三十一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晋华严经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无造。」心地观经八曰:「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身受大苦故。」般若经五百六十八曰:「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
(术语)一切之法,尽为此心所生之唯心论的见地也。唐华严经三十一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晋华严经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无造。」心地观经八曰:「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身受大苦故。」般若经五百六十八曰:「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
心一境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有七名,此其中之一也。为使心止住一境之性。(参见:定)
(术语)定有七名,此其中之一也。为使心止住一境之性。(参见:定)
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Sama%dhi,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是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七种定名 略。
小乘二种禅 共(世间禅)、不共。
世间禅 十二门禅。
十二门禅 四根本、四无量、四无色。
四根本禅 初、二、三、四。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四无色 空、识、无所、非想。
六行观 厌苦、乃至忻出。
小乘不共禅 亦世间亦出世间、出世间。
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
出世间禅 观、鍊、薰、修。
观禅二种 坏法、不坏法。
坏法禅 九想、八念、十想。
不坏法禅 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六妙门 数、随、止、观、还、净。
十六特胜 知息入、乃至观弃舍。
通明观 观息、色、心、三事俱无。
九想 胖胀、乃至烧。
八念 念佛、乃至念死。
十想 无常、乃至尽。
八背舍 内有色相外观色、乃至无所有处。
八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乃至白胜处。
十一切处 青、乃至识。
九次第定 初禅、乃至灭受想。
师子奋迅三昧 略。
超越三昧 略。
大乘共不共禅 略。
九种大禅 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自性禅 略。
一切禅 善法乐住等三。
难禅 第一二三。
一切门禅 有觉有观等四。
善人禅 不味著等五。
一切行禅 善禅、乃至现法乐住第一义禅十三。
除恼禅 咒术所依、乃至等作等八。
此世他世乐禅 神足变现调伏众生、乃至暂息恶报放光明九。
清净净禅 世间清净、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十。
一行三昧 略。
三三昧 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四种三昧 坐、行、半、非。
五种三昧 地、水、风、金沙、金刚轮。
十喻三昧 幻、乃至化。
十种三昧 普光明、乃至无碍轮等十。
百八三昧 首楞严、乃至离著虚空不染。
阿字月轮观 略。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刹那心、流注心、甜美心、摧散心、明镜心。
五相成身观 通达菩提心、乃至佛身圆满。
五字严身观 略。
坐禅 略。
结跏 全、半。
全结跏 吉祥、降魔。
(术语)定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Sama%dhi,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是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七种定名 略。
小乘二种禅 共(世间禅)、不共。
世间禅 十二门禅。
十二门禅 四根本、四无量、四无色。
四根本禅 初、二、三、四。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四无色 空、识、无所、非想。
六行观 厌苦、乃至忻出。
小乘不共禅 亦世间亦出世间、出世间。
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
出世间禅 观、鍊、薰、修。
观禅二种 坏法、不坏法。
坏法禅 九想、八念、十想。
不坏法禅 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六妙门 数、随、止、观、还、净。
十六特胜 知息入、乃至观弃舍。
通明观 观息、色、心、三事俱无。
九想 胖胀、乃至烧。
八念 念佛、乃至念死。
十想 无常、乃至尽。
八背舍 内有色相外观色、乃至无所有处。
八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乃至白胜处。
十一切处 青、乃至识。
九次第定 初禅、乃至灭受想。
师子奋迅三昧 略。
超越三昧 略。
大乘共不共禅 略。
九种大禅 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自性禅 略。
一切禅 善法乐住等三。
难禅 第一二三。
一切门禅 有觉有观等四。
善人禅 不味著等五。
一切行禅 善禅、乃至现法乐住第一义禅十三。
除恼禅 咒术所依、乃至等作等八。
此世他世乐禅 神足变现调伏众生、乃至暂息恶报放光明九。
清净净禅 世间清净、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十。
一行三昧 略。
三三昧 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四种三昧 坐、行、半、非。
五种三昧 地、水、风、金沙、金刚轮。
十喻三昧 幻、乃至化。
十种三昧 普光明、乃至无碍轮等十。
百八三昧 首楞严、乃至离著虚空不染。
阿字月轮观 略。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刹那心、流注心、甜美心、摧散心、明镜心。
五相成身观 通达菩提心、乃至佛身圆满。
五字严身观 略。
坐禅 略。
结跏 全、半。
全结跏 吉祥、降魔。
心王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之主作用,对于心所之伴作用,而谓为心王。心王者,总了别所对之境,心所者,对之而起贪瞋等之情也。密教以之为金刚界之大日如来,心所即心数为其眷属。此心王心数之差别,吽字义以大日为心王,馀尊为心数,十住心论等以五佛为心王,馀尊为心数,守护国经等以九尊为心王,馀尊为心数。但依主伴无尽因果不二之义,则无论何尊,总以中央配于法界体性智,故九会四重之圣者得各为心王也。涅槃经一曰:「头为殿堂,心王居中。」大日经三曰:「安住心王,等同虚空。」成实论十六曰:「处处经中说心为王。」俱舍论六曰:「此中心王极少,犹与五十八法为俱有因。」四念处一曰:「心者心王,异乎木石。」
【佛学常见辞汇】
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
(术语)心之主作用,对于心所之伴作用,而谓为心王。心王者,总了别所对之境,心所者,对之而起贪瞋等之情也。密教以之为金刚界之大日如来,心所即心数为其眷属。此心王心数之差别,吽字义以大日为心王,馀尊为心数,十住心论等以五佛为心王,馀尊为心数,守护国经等以九尊为心王,馀尊为心数。但依主伴无尽因果不二之义,则无论何尊,总以中央配于法界体性智,故九会四重之圣者得各为心王也。涅槃经一曰:「头为殿堂,心王居中。」大日经三曰:「安住心王,等同虚空。」成实论十六曰:「处处经中说心为王。」俱舍论六曰:「此中心王极少,犹与五十八法为俱有因。」四念处一曰:「心者心王,异乎木石。」
【佛学常见辞汇】
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
心王铭
【佛学大辞典】
(书名)傅大士作。见传灯录三十。
(书名)傅大士作。见传灯录三十。
心王心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心心数)
(术语)(参见:心心数)
心王如来
【佛学大辞典】
(杂名)大日如来为心王。馀尊为心数。吽字义曰:「心王如来,既至如是地。尘数难思心所眷属,谁不得此大我身。」
(杂名)大日如来为心王。馀尊为心数。吽字义曰:「心王如来,既至如是地。尘数难思心所眷属,谁不得此大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