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
【俗语佛源】
菩提,梵语bodhi的音译,意译为「道」、「觉」。「菩提心」指觉悟之心,道心。俗语「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谓如果知道犯法入狱是那么痛苦,就会早发善心,不去干恶事了。如《西湖二集》卷三十:「常言道: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那牢头狱卒就是牛头马面一般凶狠,谁管你生死?只是有钱者生,无钱者死。做官的人那里得知备细,真是个『有天没日头』的所在。」(李明权)
称心如意
【俗语佛源】
如意,梵语阿那律Aniruddha的音译,即爪杖,是出家僧侣百一用具之一。柄端作手指形,替手不能到之处搔痒,所以名为如意。又有柄端作「心」字形的,如《释氏要览》卷中说:「『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如此方篆书『心』字故。」同书又说:「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词于柄,备于勿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这一种如意,即如旧时官吏的手版备于遗忘的笏子。但佛家还有如意杖、如意珠、如意轮等不同名词和用具。近代多以玉石制作,长一二尺,柄端作「芝」形、或「云」形以供玩赏,取其名为吉祥,又称吉祥如意。今以「称心满意」谓心满意足,如愿以偿。(常正)
菩萨心肠
【俗语佛源】
本著「大慈大悲」的愿力,实施普度一切众生的大行,这就是「菩萨道」精神的主要特征。后因以「菩萨心肠」比喻仁慈善良之心。如《西湖佳话·放生善迹》:「吾弟以恩报仇,实是菩萨心肠。」(李明权)
婆心
【俗语佛源】
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今演为「苦口婆心」,意谓反复叮咛,语重心长,是个褒义词。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或「老婆禅」。老婆心切,动机未必错,而效果未必好。大慧禅师说:「这一个,那一个,更一个,虽然苦口叮咛,却似树头风过。」(《五灯会元》卷十九)老婆心好比葛藤纠缠,不符合禅宗「单刀直入」的宗风。大慧自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大慧语录》)元·耶律楚材《请智公尼禅升堂疏》谓:「本有丈夫志,不学老婆禅。」按,佛名「调御丈夫」,说法如「狮子吼」,正与「婆心」相反。(李明权)
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俗语佛源】
「如来佛」即佛,「如来」是佛的十种尊号之一。神话小说《西游记》描写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却无论如何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此俗语比喻不管有多大本事,用尽解数,也摆脱不了某种力量的控制。如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六章:「果不出所料,眼前这一套全是美国顾问处的设计,可是不管严醉有天大本事,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李明权)
痴心妄想
【俗语佛源】
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谓之「痴心妄想」。如《红楼梦》第一一三回:「人生缘分,都有一定,在那未到头时,大家都是痴心妄想。」「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做「痴心」。《大日经·住心品》将「痴心」列为六十种心相之一。《法苑珠林》卷九十指出:「依邪见故,痴心增上。」后以「痴心」指沉迷于情爱而不能自拔,犹言痴情。如寒山子诗:「伸头临白刃,痴心为绿珠。」又如俗语:痴心女子负心汉。「妄想」和「正觉」相对,又称「生灭心」、「攀缘心」等。隋·慧远《大乘义章·八妄想义》对「妄想」有明确的释义:「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想取相,目之为想。」「妄想」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楞严经》卷一所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后用「妄想」泛指胡思乱想和不切实际的想法。如唐·白居易《强酒》诗:「若不坐禅销妄想,即须行醉放狂歌。」(李明权)
一心约教有异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该万有。然教虽有五,而不出一心;是名一心约教有异。(第八识即藏识也。异熟果者,如以前世善恶之业为因,而感今世善恶之果,以其异生而熟,故名异熟也。)
一善心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心即以根对尘所起一念之心也。若起一念恶,即消灭众善;若起一念善,即破除众恶。故经云:修一善心,破百种恶。是也。
二种无心约教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约即要约,亦依约之义。谓如来之教,本离心缘言说之相。众生依教而修,舍离妄著之心,安住真实之理,则于圣道自然成就。故云: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著。是也。
〔一、澄湛令无〕,谓诸众生,若能摄念安禅,澄神静虑,能令定体湛然,不为妄尘所挠,是名澄湛令无。
〔二、当体是无〕,谓诸众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无生,以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是名当体是无。
二心──菩萨二心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大慈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
〔二、大悲心〕,悲名悯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是名大悲心。
二种精进心
【三藏法数】
(出法华忏仪)
谓行人熏修忏法,即当剋取限期,破诸惑障。如修法华三昧,以三七日为期,于中礼佛忏悔,行道诵经,有事有理,俱当精进,故有二种心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三七日,二十一日也。)
〔一、事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于道场三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妙,俨然在目,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令与行法相应,无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
〔二、理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初入道场,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所作行仪,常当照了一心寂静。如礼佛时,即知能礼所礼本性空寂,虽曰空寂,而自然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盖由理体平等,生、佛不二。虽无能礼之人,而有我身礼诸佛前;虽无所礼之佛,而有诸佛随心显现。如是念念,无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生、佛者,众生诸佛也。)
二种心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安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造诸惑业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法,置之善处,令彼之心各获安隐也。
〔二、快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贫乏困苦、无所依怙,即起大慈之心,利济摄受,平等饶益,令彼之心各得快乐也。
二种心──意业有二种心
【三藏法数】
(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
意业者,意根所起之业也。谓修行之人,于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等五度,非精进力不能成就。身口意三善业,亦由精进力方得发生。然三业之中,意业最胜。故有二种心也。
〔一、精进心〕,谓发菩提心,修习善业,昼夜禅诵,不令放舍,远离一切懈怠心也。
〔二、退转心〕,谓于诸善法,不能进修,或暂时发心修行,辄生退屈,则不能到于涅槃彼岸也。
三身──转三心得三身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转根本心得法身〕,根本心者,即第八识,谓善恶诸法,依此出生,故名根本心。此识转时,一切烦恼断灭已尽,即得法身。
〔二、转依本心得报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识。谓依于根本而生,故名依本心。此识转时,一切智慧无不具足,即得报身。
〔三、转起事心得化身〕,起事心者,即第六识。谓对六尘之境,能起分别等事,故名起事心。此识转时,则能怜悯一切众生,随类设化,即得化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种发菩提心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直心〕,直心者,谓心常质直,离诸谄曲,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也。
〔二、深心〕,深心者,谓于正法,心生深信,而复乐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之心也。
〔三、大悲心〕,大悲心者,悲即悲悯,谓悲悯一切受苦众生,常思救护,令其安乐,即是菩提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