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37,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页
四无量心
四运心
四种心
四种信心
四种佛心
未发菩提心授记
正心
正心住
正心行处
正法妙心
本心
本生心地观经
本愿三心愿
平常心是道
佛类词典(续上)
四智心品四无量心
四运心
四种心
四种信心
四种佛心
未发菩提心授记
正心
正心住
正心行处
正法妙心
本心
本生心地观经
本愿三心愿
平常心是道
四智心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宗谓菩提有四智相应之心品。(参见:四智)
(术语)唯识宗谓菩提有四智相应之心品。(参见:四智)
四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佛果之四智,罗汉之四智,通于三乘之四智,菩萨观唯识无境之四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开佛智为四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是转凡夫之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馀之五识,如其次第与成就之佛心相应之智慧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三妙观察智,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用之智也。四成所作智,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见唯识论十、百法问答钞八。【又】密教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阿閦,宝生,弥陀,不空成就(释迦)之四如来。皆报身也。【又】有罗汉之四智,悟四谛之智也。證罗汉果自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者,苦谛之智也,梵行已立者,灭谛之智也,所作已办者,道谛之智也,不受后有者,集谛之智也。四教仪注著中曰:「此位断上八地七十二品思俱尽,四智已圆。」【又】智度论二十七说四智:一、道慧,知一道之智也。二、道种慧,道有无量之差别,二道三道乃至无量道也。一一通达其道名为道种慧。三、一切智,知一切法寂灭一相之空智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并识一切法种种行类差别,有空双照之实智也。天台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法华之开示悟入。【又】一、道慧,二、道种慧,三、一切智,四、一切种智。释论二十七解之有多种,或谓因中但有理体,名为道慧,道种慧。果上事理皆满,名为一切智,一切种智。或言因中之权实,故谓为道慧,道种慧。入空为实慧,入假为权慧。或言果上之权实,故谓为一切智,一切种智。直缘中道,名一切智,双照二谛,名一切种智。或言因中之总别,果上之总别也。或言道慧,道种慧是单明权实,一切智,一切种智是复明权实。如是种种释四智,四智但是三谛之照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2。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證罗汉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
一、大圆镜智 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镜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如唯识论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二、平等性智 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如唯识论言:「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现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三、妙观察智 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智也。如唯识论言:「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四、成所作智 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如唯识论言:「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名数)有佛果之四智,罗汉之四智,通于三乘之四智,菩萨观唯识无境之四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开佛智为四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是转凡夫之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馀之五识,如其次第与成就之佛心相应之智慧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三妙观察智,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用之智也。四成所作智,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见唯识论十、百法问答钞八。【又】密教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阿閦,宝生,弥陀,不空成就(释迦)之四如来。皆报身也。【又】有罗汉之四智,悟四谛之智也。證罗汉果自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者,苦谛之智也,梵行已立者,灭谛之智也,所作已办者,道谛之智也,不受后有者,集谛之智也。四教仪注著中曰:「此位断上八地七十二品思俱尽,四智已圆。」【又】智度论二十七说四智:一、道慧,知一道之智也。二、道种慧,道有无量之差别,二道三道乃至无量道也。一一通达其道名为道种慧。三、一切智,知一切法寂灭一相之空智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并识一切法种种行类差别,有空双照之实智也。天台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法华之开示悟入。【又】一、道慧,二、道种慧,三、一切智,四、一切种智。释论二十七解之有多种,或谓因中但有理体,名为道慧,道种慧。果上事理皆满,名为一切智,一切种智。或言因中之权实,故谓为道慧,道种慧。入空为实慧,入假为权慧。或言果上之权实,故谓为一切智,一切种智。直缘中道,名一切智,双照二谛,名一切种智。或言因中之总别,果上之总别也。或言道慧,道种慧是单明权实,一切智,一切种智是复明权实。如是种种释四智,四智但是三谛之照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2。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證罗汉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
一、大圆镜智 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镜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如唯识论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二、平等性智 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如唯识论言:「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现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三、妙观察智 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智也。如唯识论言:「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四、成所作智 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如唯识论言:「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四无量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俱舍论二十九曰:「无量有心:一慈Maitri,二悲Karun!a%,三喜Mudita%,四舍Upeks!a%。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智度论二十曰:「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仁王经下曰:「修四无量: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梵Catva%ri-aprama%n!a%n!i。
【佛学常见辞汇】
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佛学次第统编】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
一、慈无量心 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
二、悲无量心 悯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
三、喜无量心 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
四、舍无量心 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无量者,谓菩萨利他之心广大也。所缘众生既无量,而能缘之心亦无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慈无量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悲名悯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名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谓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故名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瞋、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
(术语)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俱舍论二十九曰:「无量有心:一慈Maitri,二悲Karun!a%,三喜Mudita%,四舍Upeks!a%。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智度论二十曰:「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仁王经下曰:「修四无量: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梵Catva%ri-aprama%n!a%n!i。
【佛学常见辞汇】
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佛学次第统编】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
一、慈无量心 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
二、悲无量心 悯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
三、喜无量心 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
四、舍无量心 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无量者,谓菩萨利他之心广大也。所缘众生既无量,而能缘之心亦无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慈无量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悲名悯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名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谓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故名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瞋、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
四运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略云四运。(参见:四运)
(名数)略云四运。(参见:四运)
四种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心)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肉团心〕,肉团心者,即父母所生血肉之团,状似莲华开合,乃意识所依之处也。
〔二、缘虑心〕,缘虑心者,即缘持思虑之心,此通第八识而言,谓眼缘色乃至第八缘根身种子器世间故也。(通第八识者,此缘虑心以第八藏识为体故也。根身者,根即眼等诸根,身即色身也。种子者,即善恶种子也。器世间者,以世界如器故也。)
〔三、积聚精要心〕,积聚精要心者,谓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名为文心。如般若心经,为大品六百卷中之精要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四、坚实心〕,坚实心者,谓坚固真实,乃众生本有之性,诸佛所證之理,即第一义心也。
(名数)(参见:心)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肉团心〕,肉团心者,即父母所生血肉之团,状似莲华开合,乃意识所依之处也。
〔二、缘虑心〕,缘虑心者,即缘持思虑之心,此通第八识而言,谓眼缘色乃至第八缘根身种子器世间故也。(通第八识者,此缘虑心以第八藏识为体故也。根身者,根即眼等诸根,身即色身也。种子者,即善恶种子也。器世间者,以世界如器故也。)
〔三、积聚精要心〕,积聚精要心者,谓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名为文心。如般若心经,为大品六百卷中之精要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四、坚实心〕,坚实心者,谓坚固真实,乃众生本有之性,诸佛所證之理,即第一义心也。
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四种信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信根本,真如之法为诸佛之师,众行之源,故云根本。信乐真如之法也。二信佛,信乐佛之大功德也。三信法,信乐法之大利益也。四信僧,信乐僧之大行也。见起信论。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信根本〕,谓真如之法,诸佛所师,众行之源,能爱乐者,即是信于根本,故云信根本。
〔二、信佛〕,谓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求一切智,故云信佛。
〔三、信法〕,谓信受诸佛所说之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故云信法。
〔四、信僧〕,谓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求学其道,故云信僧。
(名数)一信根本,真如之法为诸佛之师,众行之源,故云根本。信乐真如之法也。二信佛,信乐佛之大功德也。三信法,信乐法之大利益也。四信僧,信乐僧之大行也。见起信论。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信根本〕,谓真如之法,诸佛所师,众行之源,能爱乐者,即是信于根本,故云信根本。
〔二、信佛〕,谓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求一切智,故云信佛。
〔三、信法〕,谓信受诸佛所说之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故云信法。
〔四、信僧〕,谓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求学其道,故云信僧。
四种佛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性身,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变化身四佛之心也。
(名数)法性身,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变化身四佛之心也。
未发菩提心授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授记)
【三藏法数】
谓诸佛世尊,观诸众生根机利钝。其有具增上信者,佛则令其发菩提心,而为授记当得作佛,是名未发菩提心授记。(梵语菩提,华言道。增上,犹增胜也。)
(术语)(参见:授记)
【三藏法数】
谓诸佛世尊,观诸众生根机利钝。其有具增上信者,佛则令其发菩提心,而为授记当得作佛,是名未发菩提心授记。(梵语菩提,华言道。增上,犹增胜也。)
正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直之心,离谄曲也。无量寿经下曰:「正心正意斋戒清净。」
(术语)正直之心,离谄曲也。无量寿经下曰:「正心正意斋戒清净。」
正心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住之第六。
【三藏法数】
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术语)十住之第六。
【三藏法数】
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正心行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昧之一译也。三味者正心行邪曲之处也。
(术语)三昧之一译也。三味者正心行邪曲之处也。
正法妙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略语也。(参见:正法眼藏)
(术语)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略语也。(参见:正法眼藏)
正法眼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清净法眼。禅家以之为教外别传之心印。释氏稽古略一曰:「佛在灵鹫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华持以献佛。世尊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摄,独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今以禅门之意解之,则是正为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曰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故曰藏。法华经所谓佛知见也。涅槃妙心,为佛心之本体。体寂灭,故曰涅槃。不可思量分别,故曰妙。法华所谓妙法也。但法华就客观而谓为妙法。今就主观而谓为妙心。对一类顿悟之机,使离言句之假名,直尔会得此佛心,谓之以心传心。然世尊付嘱迦叶以正法眼藏,虽为涅槃经之诚说,而拈华微笑之事,宝为禅门后辈之蛇足。其说基于慧炬之宝林传,人天眼目,五灯会元已下与之雷同,惟为誇张其宗之具耳,隋唐之诸祖无言此事者。传灯录二曰:「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又曰:「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明教传法正宗记所载亦同之。是正涅槃经二所谓:「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是也。然则谓为正法眼藏,谓为清净法眼,皆总以名佛一代所说无上之正法也。况大悲经教品曰:「如来法付嘱诸圣,以正法眼之名,且指灭后三藏结集曰结集法眼,岂限于所谓教外别传之心印耶?」(参见:拈花微笑)。【又】(书名)书名。有明径山宗杲之正法眼藏。有日本道元禅师之永平正法眼藏。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术语)又曰清净法眼。禅家以之为教外别传之心印。释氏稽古略一曰:「佛在灵鹫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华持以献佛。世尊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摄,独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今以禅门之意解之,则是正为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曰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故曰藏。法华经所谓佛知见也。涅槃妙心,为佛心之本体。体寂灭,故曰涅槃。不可思量分别,故曰妙。法华所谓妙法也。但法华就客观而谓为妙法。今就主观而谓为妙心。对一类顿悟之机,使离言句之假名,直尔会得此佛心,谓之以心传心。然世尊付嘱迦叶以正法眼藏,虽为涅槃经之诚说,而拈华微笑之事,宝为禅门后辈之蛇足。其说基于慧炬之宝林传,人天眼目,五灯会元已下与之雷同,惟为誇张其宗之具耳,隋唐之诸祖无言此事者。传灯录二曰:「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又曰:「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明教传法正宗记所载亦同之。是正涅槃经二所谓:「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是也。然则谓为正法眼藏,谓为清净法眼,皆总以名佛一代所说无上之正法也。况大悲经教品曰:「如来法付嘱诸圣,以正法眼之名,且指灭后三藏结集曰结集法眼,岂限于所谓教外别传之心印耶?」(参见:拈花微笑)。【又】(书名)书名。有明径山宗杲之正法眼藏。有日本道元禅师之永平正法眼藏。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本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本原自心也。六祖坛经曰:「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自己本来的心。
(术语)即本原自心也。六祖坛经曰:「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自己本来的心。
本生心地观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等译。本论之注述如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悬示一卷,来舟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科文一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八卷,来舟浅注。
(经名)具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等译。本论之注述如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悬示一卷,来舟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科文一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八卷,来舟浅注。
本愿三心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心)
(术语)(参见:三心)
三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至诚心,真实愿净土之心。二、深心,深愿净土之心。三、回向发愿心,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具此三心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又】一、根本心,第八阿赖耶识之心王,含藏一切善恶之种子,生染净之诸法者。二、依本心,依第七末那识根本识为一切染法之本者。三、起事心,执著眼等之六识外境,起种种之业者。出于宗镜录八十九。【又】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之三者,谓之三心。文类信卷曰:「本愿三心之愿」又「为愚恶众生阿弥陀如来已发三心愿。」然此三心为一信心之分开,故又称三信。【又】道绰禅师,依净土论注之意而立三心:一、淳心,信心深厚也。二、一心,信心纯一也。三、相续心,信心相续不杂馀念也。安乐集上曰:「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日本亲鸾之文类行卷谓之三信。【又】一欢喜地等十地一一分三位,谓之三心:一、入心,初入其地之时分也。二、住心,住于其地之时分也。三、出心,将出其地入后地之时分也。
【佛学常见辞汇】
1。观无量寿经说:「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2。一、淳心,即信心深厚;二、一心,即信心纯一;三、相续心,即信心相续不杂馀念。3。由欢喜地至法云地之十地中,每一地都分为入住出三位,叫做三心,入心是初入其地的时分,住心是住于其地的时分,出心是将出其地以便进入于后一地的时分。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根本心〕,谓第八识心王能含藏善恶种子,出生染净诸法,故名根本心。(第八识,即藏识也。)
〔二、依本心〕,谓第七识依根本而生,能与第八识传送染净等事,故名依本心。(第七识,即末那识也。)
〔三、起事心〕,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对六尘之境,能起分别染净等事,故名起事心。(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名数)一、至诚心,真实愿净土之心。二、深心,深愿净土之心。三、回向发愿心,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具此三心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又】一、根本心,第八阿赖耶识之心王,含藏一切善恶之种子,生染净之诸法者。二、依本心,依第七末那识根本识为一切染法之本者。三、起事心,执著眼等之六识外境,起种种之业者。出于宗镜录八十九。【又】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之三者,谓之三心。文类信卷曰:「本愿三心之愿」又「为愚恶众生阿弥陀如来已发三心愿。」然此三心为一信心之分开,故又称三信。【又】道绰禅师,依净土论注之意而立三心:一、淳心,信心深厚也。二、一心,信心纯一也。三、相续心,信心相续不杂馀念也。安乐集上曰:「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日本亲鸾之文类行卷谓之三信。【又】一欢喜地等十地一一分三位,谓之三心:一、入心,初入其地之时分也。二、住心,住于其地之时分也。三、出心,将出其地入后地之时分也。
【佛学常见辞汇】
1。观无量寿经说:「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2。一、淳心,即信心深厚;二、一心,即信心纯一;三、相续心,即信心相续不杂馀念。3。由欢喜地至法云地之十地中,每一地都分为入住出三位,叫做三心,入心是初入其地的时分,住心是住于其地的时分,出心是将出其地以便进入于后一地的时分。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根本心〕,谓第八识心王能含藏善恶种子,出生染净诸法,故名根本心。(第八识,即藏识也。)
〔二、依本心〕,谓第七识依根本而生,能与第八识传送染净等事,故名依本心。(第七识,即末那识也。)
〔三、起事心〕,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对六尘之境,能起分别染净等事,故名起事心。(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平常心是道
【佛学大辞典】
(公案)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见会元四赵州章,光明藏中,无门关。
(公案)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见会元四赵州章,光明藏中,无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