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略。又,中略曰般若心经。宋史艺文志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俗亦简称心经。」说大般若精要诸法皆空之理。馀(参见:般若心经)
【佛学常见辞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
(经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略。又,中略曰般若心经。宋史艺文志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俗亦简称心经。」说大般若精要诸法皆空之理。馀(参见:般若心经)
【佛学常见辞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
神分心经
【佛学大辞典】
(仪式)修法会,为拂魔障,乞诸天善神之护卫,先诵心经,而为法施,谓之神分心经。
【佛学大辞典】
(仪式)法会之初,为劝请神祇读般若心经一卷,以拂魔障。(参见:神分)
(仪式)修法会,为拂魔障,乞诸天善神之护卫,先诵心经,而为法施,谓之神分心经。
【佛学大辞典】
(仪式)法会之初,为劝请神祇读般若心经一卷,以拂魔障。(参见:神分)
神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说法明眼论曰:「若供养佛菩萨像,以开眼为始。若赞叹法宝,以神分为初。」神分者。于法事之初,对于五类诸天两神,诵般若心经一卷也。是一以除却恶魔邪鬼。一以请善神之拥护。其神分之文曰:「抑日来之间,降临道场,所随喜善根,天神地祇重奉法乐庄严,威光倍增。」次为总神分般若心经一卷。明眼论曰:「问:何故神分唯用般若?答:虽可任用何经,然别指一经,此殊难定。其用般若经者,实有深意,其深意谓第六天魔王,叹三界众生数灭,拟回种种方便,使众生轮回六道,故人发善心修佛事,必出三界,出三界,必其数灭,以是在修佛事所,成其障碍。如来悲此事,于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说无色声香味触法。魔民闻此说时,深成禁忌,念言:佛陀说无六根六境六识,而佛是三达大圣,不妄语真人,如来说无十八界,我等欲妨障何物,作是念时,魔王三业柔和,退还本宫,此时善神欢喜,听受法味,守护施主也。」
(术语)说法明眼论曰:「若供养佛菩萨像,以开眼为始。若赞叹法宝,以神分为初。」神分者。于法事之初,对于五类诸天两神,诵般若心经一卷也。是一以除却恶魔邪鬼。一以请善神之拥护。其神分之文曰:「抑日来之间,降临道场,所随喜善根,天神地祇重奉法乐庄严,威光倍增。」次为总神分般若心经一卷。明眼论曰:「问:何故神分唯用般若?答:虽可任用何经,然别指一经,此殊难定。其用般若经者,实有深意,其深意谓第六天魔王,叹三界众生数灭,拟回种种方便,使众生轮回六道,故人发善心修佛事,必出三界,出三界,必其数灭,以是在修佛事所,成其障碍。如来悲此事,于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说无色声香味触法。魔民闻此说时,深成禁忌,念言:佛陀说无六根六境六识,而佛是三达大圣,不妄语真人,如来说无十八界,我等欲妨障何物,作是念时,魔王三业柔和,退还本宫,此时善神欢喜,听受法味,守护施主也。」
心经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揭谛揭谛Ga%tiga%ti者,揭为行不可得之字,谛为如不可得之字,乘如之行,是为真行,故曰行如。此二者初为声闻之行,次为缘觉之行也。波罗揭谛Praga%ti者,波罗为圆满最胜之义,揭谛如上。是诸大乘之行也。胜于前之二乘行。故曰波罗。波罗僧揭谛Prasam%ga%ti者,僧为和合之义,对译之心经,注为究竟,譬如百川究竟,终和合于大海之一水,佛果究竟,终归于一味果海之义也。是为真言行。菩提Bodhi者,以上来所举四揭谛之行證入菩提果之义也。娑婆诃Sva%ha有五义,表五智((参见:苏波诃))见心经秘钞,秘藏记本。
(真言)揭谛揭谛Ga%tiga%ti者,揭为行不可得之字,谛为如不可得之字,乘如之行,是为真行,故曰行如。此二者初为声闻之行,次为缘觉之行也。波罗揭谛Praga%ti者,波罗为圆满最胜之义,揭谛如上。是诸大乘之行也。胜于前之二乘行。故曰波罗。波罗僧揭谛Prasam%ga%ti者,僧为和合之义,对译之心经,注为究竟,譬如百川究竟,终和合于大海之一水,佛果究竟,终归于一味果海之义也。是为真言行。菩提Bodhi者,以上来所举四揭谛之行證入菩提果之义也。娑婆诃Sva%ha有五义,表五智((参见:苏波诃))见心经秘钞,秘藏记本。
心经略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贤首著。
(书名)一卷,唐贤首著。
心经略赞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慈恩著。
(书名)一卷,唐慈恩著。
心经秘键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般若心经秘键,一卷,日本弘法著。在十卷章之中。
(书名)具名,般若心经秘键,一卷,日本弘法著。在十卷章之中。
心猿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心之散动譬于猿猴。故曰心猿。慈恩传九曰:「守察心猿,观法实相。」
【佛学常见辞汇】
(喻)人心散动如猿猴。
(譬喻)以心之散动譬于猿猴。故曰心猿。慈恩传九曰:「守察心猿,观法实相。」
【佛学常见辞汇】
(喻)人心散动如猿猴。
心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心之发动也。大日经疏七曰:「随种种乐欲心机,以种种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说真言道。」文句七曰:「事似先迷,心机本顺。」
(术语)谓心之发动也。大日经疏七曰:「随种种乐欲心机,以种种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说真言道。」文句七曰:「事似先迷,心机本顺。」
心灭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真如离心念之相,故心行之处灭而无可思念也。二教论曰:「言断心灭。」
(术语)言真如离心念之相,故心行之处灭而无可思念也。二教论曰:「言断心灭。」
心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之深旨,以众生之心直为塔婆,故曰心塔。三种悉地陀罗尼法曰:「梵音制底,与质多体同,此中秘密谓心为塔也。如第三曼荼罗以自心为基,次第增加乃至中胎,涅槃色最居其上,故此制底甚高。」
(术语)密教之深旨,以众生之心直为塔婆,故曰心塔。三种悉地陀罗尼法曰:「梵音制底,与质多体同,此中秘密谓心为塔也。如第三曼荼罗以自心为基,次第增加乃至中胎,涅槃色最居其上,故此制底甚高。」
心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为万法之根源,故曰心源。菩提心论曰:「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止观五曰:「结跏束手,缄唇结舌,思想实相,心源一止,法界同寂。」又曰:「若欲照知,须知心源,心源不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
【佛学常见辞汇】
心为万法之源。
(术语)心为万法之根源,故曰心源。菩提心论曰:「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止观五曰:「结跏束手,缄唇结舌,思想实相,心源一止,法界同寂。」又曰:「若欲照知,须知心源,心源不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
【佛学常见辞汇】
心为万法之源。
心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意识心王之思想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智海从心想生。」
(术语)意识心王之思想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智海从心想生。」
心意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为集起之义。意为思量之义。识为了别之义。唯识论于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如其次第配之于第八识与第七识及馀六识。俱舍论以之为一体之异名,六波罗蜜经十曰:「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种法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馀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中略)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如。」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诸法,心为之王。心有多名,义异体一,故宜得解,如心、意、识三者是也。
一、心 心之义云何,如论中言,集起故名心。
二、意 意之义云何,如论中言,思量故名意。
三、识 识之义云何,如论中言,了别故名识。
(术语)心为集起之义。意为思量之义。识为了别之义。唯识论于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如其次第配之于第八识与第七识及馀六识。俱舍论以之为一体之异名,六波罗蜜经十曰:「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种法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馀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中略)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如。」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诸法,心为之王。心有多名,义异体一,故宜得解,如心、意、识三者是也。
一、心 心之义云何,如论中言,集起故名心。
二、意 意之义云何,如论中言,思量故名意。
三、识 识之义云何,如论中言,了别故名识。
心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慧解脱。无学之一。(参见:无学)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慧解脱,无学之一。
【三藏法数】
谓因此心离于贪爱之缚,而得解脱,故名心解脱。
(术语)又曰慧解脱。无学之一。(参见:无学)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慧解脱,无学之一。
【三藏法数】
谓因此心离于贪爱之缚,而得解脱,故名心解脱。
心尘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烦恼也。烦恼污心性故名尘。【又】(术语)心上之尘垢,即烦恼也。释门归敬仪中曰:「若彼心尘,使性知谁不无。」
(杂语)谓烦恼也。烦恼污心性故名尘。【又】(术语)心上之尘垢,即烦恼也。释门归敬仪中曰:「若彼心尘,使性知谁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