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六心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六行相同。(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与十六行相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能通之义。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净土论注下曰:「道者,无碍道也。」大乘义章曰:「末伽。」Ma%rga梵语杂名曰:「末哩识。」
【佛学常见辞汇】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心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止观五曰:「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鸟。」维摩经佛国品曰:「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六趣往行,善恶悉善知也。」【又】心中念念不忘为心行。禅宗明心见性,不使心有昏昧也。六祖坛经曰:「此须心行,不在口念。」
【佛学常见辞汇】
指人的心理活动。
心行不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于真宗,南无阿弥陀佛者,本愿之行,深信名号之缘由者,行者之信也。于信之上,自具如来之愿行,故离南无阿弥陀佛之行而无信,离信而无行。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参见:言语道断)
正心行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昧之一译也。三味者正心行邪曲之处也。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异名,心者迁流于刹那,皆云心行。璎珞经下曰:「一切言语断道心行处灭。」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语道断。」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中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俗作「同断」者误。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意谓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语所能言说,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受诸心行特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参见:十六特胜)
【三藏法数】
谓既与观慧相扶,若證初禅一心支时,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是为特胜。
心行平等难
【三藏法数】
谓痴冥之人,多执彼我之见,若能冤亲平等,心无分别,是为难也。
说众生心行声
【三藏法数】
谓一切众生,其数无量,行亦无量;如来所说众生心行,略有八万四千种类。但为根性下劣众生,令其易得解入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