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9,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五功德门
五福德经
五德
自恣五德
瞻病五德
戒师五德
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
六根功德
六德
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
火德星君
分别功德品
分别功德经
分别功德论
佛类词典(续上)
五十功德五功德门
五福德经
五德
自恣五德
瞻病五德
戒师五德
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
六根功德
六德
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
火德星君
分别功德品
分别功德经
分别功德论
五十功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五十人展转随喜之功德也。(参见:五十展转)
(名数)谓五十人展转随喜之功德也。(参见:五十展转)
五功德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论所云:得往生于弥陀净土,而成就之五种功德也。为配于五念门而立者。真宗谓五种中初二门为现生正定聚之益。净土论曰:「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所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第五门。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
(术语)净土论所云:得往生于弥陀净土,而成就之五种功德也。为配于五念门而立者。真宗谓五种中初二门为现生正定聚之益。净土论曰:「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所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第五门。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
五福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贤者五福德经之略名。
(经名)贤者五福德经之略名。
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之五德。
(名数)有种种之五德。
自恣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安居竟日行自恣举罪之式,选僧众而为自恣举罪之任者,必具二种之五德:一不爱,二不恚,三不怖,四不痴,五知自恣与不自恣,此名自恣之五德。又:一知时,二真实,三利益,四柔软,五慈心,此名举罪之五德。行事钞上四曰:「四分律取具二五法者,谓不爱恚怖痴,知自恣不自恣,此名自恣五德。律文又差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尘穬,慈心不以瞋恚,此谓举罪五德。」
(名数)安居竟日行自恣举罪之式,选僧众而为自恣举罪之任者,必具二种之五德:一不爱,二不恚,三不怖,四不痴,五知自恣与不自恣,此名自恣之五德。又:一知时,二真实,三利益,四柔软,五慈心,此名举罪之五德。行事钞上四曰:「四分律取具二五法者,谓不爱恚怖痴,知自恣不自恣,此名自恣五德。律文又差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尘穬,慈心不以瞋恚,此谓举罪五德。」
瞻病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看护有病之人,当行五种之德:一知病人之可食不可食,二不嫌恶贼病人之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悲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等,五能为病人说法。见四分律四十一。
(名数)看护有病之人,当行五种之德:一知病人之可食不可食,二不嫌恶贼病人之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悲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等,五能为病人说法。见四分律四十一。
戒师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见天台戒疏上。
(名数)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见天台戒疏上。
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失译。有千一百二十佛之名。
(经名)二卷,失译。有千一百二十佛之名。
六根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得于六根清净之位之功德也。依根而数量有增减。(参见:六根清净)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六根功德者,六根所具之功德也。而此功德,虽具于六根之内,而涉乎世界而成。故有一千二百之数量,所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是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四方者,东西南北也。宛转十二者,以四方涉三世,三世涉四方,而成十二也。流变三叠,一十百千者,乃以三世迁流变易之数,而成三叠也。初从三世涉于四方,叠成十二之数,一叠也。又以此十二之数,变一为十,则叠成一百二十,二叠也。复以此一百二十之数,变十为百,则叠成一千二百,三叠也。故云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也。)以此方世一千二百之数,而成乎六根。功德者,盖由众生六根,织妄相成,世界相涉,而所缘境量,不出三世四方故也。然此六根功德,以体具言之,则各有一千二百;以了别功用言之,则优劣全缺不同,是故眼、鼻、身三根,惟有八百功德。耳、舌、意三根,则具有一千二百也。(织妄者,根尘相织,妄有诸相也。)
〔一、眼根八百功德〕,谓众生一身方位,具前后左右四方,若以一千二百功德定其数量,则四方各具三百之数,共成一千二百。今眼根惟八百者,以眼但能见前方三百,左右各二百五十,共成八百之数也。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眼根惟八百功德。
〔二、耳根千二百功德〕,谓耳能周听,随彼声之动处,虽则有近有远,耳若静听,则十方无遗,故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三、鼻根八百功德〕,谓鼻能嗅闻,通出入息,息出则能取香,息入则能闻香,出入之中无能,故曰而阙中交,所谓三分言功,而缺中交一分之德,故知鼻根惟八百功德。
〔四、舌根千二百功德〕,谓舌能宣扬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言说虽有限量,其理则无穷尽,此但论其言说,不论尝味,以其尝味之功劣,言说之德胜,故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五、身根八百功德〕,谓身能觉触了知逆顺苦乐之境,以其与物合时,则有知觉;与物相离,则不知觉,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
〔六、意根千二百功德〕,谓意根静默,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无不包容,故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世间法,即人天所修之法。出世间法,即三乘人所修之法。)
(术语)得于六根清净之位之功德也。依根而数量有增减。(参见:六根清净)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六根功德者,六根所具之功德也。而此功德,虽具于六根之内,而涉乎世界而成。故有一千二百之数量,所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是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四方者,东西南北也。宛转十二者,以四方涉三世,三世涉四方,而成十二也。流变三叠,一十百千者,乃以三世迁流变易之数,而成三叠也。初从三世涉于四方,叠成十二之数,一叠也。又以此十二之数,变一为十,则叠成一百二十,二叠也。复以此一百二十之数,变十为百,则叠成一千二百,三叠也。故云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也。)以此方世一千二百之数,而成乎六根。功德者,盖由众生六根,织妄相成,世界相涉,而所缘境量,不出三世四方故也。然此六根功德,以体具言之,则各有一千二百;以了别功用言之,则优劣全缺不同,是故眼、鼻、身三根,惟有八百功德。耳、舌、意三根,则具有一千二百也。(织妄者,根尘相织,妄有诸相也。)
〔一、眼根八百功德〕,谓众生一身方位,具前后左右四方,若以一千二百功德定其数量,则四方各具三百之数,共成一千二百。今眼根惟八百者,以眼但能见前方三百,左右各二百五十,共成八百之数也。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眼根惟八百功德。
〔二、耳根千二百功德〕,谓耳能周听,随彼声之动处,虽则有近有远,耳若静听,则十方无遗,故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三、鼻根八百功德〕,谓鼻能嗅闻,通出入息,息出则能取香,息入则能闻香,出入之中无能,故曰而阙中交,所谓三分言功,而缺中交一分之德,故知鼻根惟八百功德。
〔四、舌根千二百功德〕,谓舌能宣扬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言说虽有限量,其理则无穷尽,此但论其言说,不论尝味,以其尝味之功劣,言说之德胜,故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五、身根八百功德〕,谓身能觉触了知逆顺苦乐之境,以其与物合时,则有知觉;与物相离,则不知觉,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
〔六、意根千二百功德〕,谓意根静默,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无不包容,故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世间法,即人天所修之法。出世间法,即三乘人所修之法。)
六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梵语薄伽梵之六义也。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见佛地经论一。
(名数)梵语薄伽梵之六义也。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见佛地经论一。
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之略名。
(经名)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之略名。
火德星君
【佛学大辞典】
(神名)禅林佛殿,挂南方火德星君之牌。每月四日十八日讽经。火德星君为炎帝神农氏之灵,祀之为火神。以禳火灾也。见象器笺四。
(神名)禅林佛殿,挂南方火德星君之牌。每月四日十八日讽经。火德星君为炎帝神农氏之灵,祀之为火神。以禳火灾也。见象器笺四。
分别功德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七品之名。佛于前品说本门之法华,一会之大众,闻之得种种之功德利益,分别功德品者,即分别其功德之浅深不同也。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七品之名。佛于前品说本门之法华,一会之大众,闻之得种种之功德利益,分别功德品者,即分别其功德之浅深不同也。
分别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分别功德论之异名。
(经名)分别功德论之异名。
分别功德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卷,失译人名。释增一阿含经序品中之偈及念佛等十种之一法,次释各弟子品称为第一之因缘。
(书名)三卷,失译人名。释增一阿含经序品中之偈及念佛等十种之一法,次释各弟子品称为第一之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