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与十二佛名神咒较量功德除障灭罪经同本。文稍略。
种德
【佛学大辞典】
(人名)婆罗门名。长阿含经十五有种德经。巴Son!adan!d!a。
说法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说法使听者生五种之福德:一于当生得长者,以听者不杀人故。二于当生得大富,以听者不盗故。三于当生得端正,以听者意和故。四于当生得名誉,以听者归依三宝故。五于当生得聪明,以听者晓了妙慧故。见贤者五福德经。(参见:五人说法)。又十九说法。(参见:观音)
慧德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德处)
【三藏法数】
谓由闻正法,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
贤者五福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高丽藏作佛说贤者五福德经。一卷,西晋白法祖译。说贤者说法得五种之福德。
实德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德处之一。
【三藏法数】
谓以是智慧,见真谛空,故名实德处。
乐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德之一。(参见:四德)
【三藏法数】
乐者,安隐寂灭之谓也。离生死逼迫之苦,證涅槃寂灭之乐,故名乐德。(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为常。二乐德,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为乐,又运用自在,所为适心,名之为乐。三我德,解我有二种:一就体自实名为我,如涅槃经哀叹品中所谓:「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二就用自在名为我,如涅槃经高贵德王品所谓:「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大自在故名为大我。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则名为我。」((参见:八自在))。四净德,涅槃之体解脱一切之垢染,名之为净,又随化处缘而不污,名之为净(大乘义章十八)。法华玄义四曰:「破二十五有烦恼名净,破二十五有业名我,不受二十五有报为乐,无二十五有生死名常,常乐我净名为佛性显。」说此常乐我净,为涅槃经一部之所诠,故涅槃经谓之谈常教。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种德,即常、乐、我、净。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閒、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
遮那果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果德者,佛果德用之义,换言之,则遮那佛所具之绝对德用也。
德士
【佛学大辞典】
(杂名)僧之异名。释门正统四曰:「唐宣和元年,诏革释氏为金仙,菩萨为大士,僧为德士。」宋费衮梁溪漫志曰:宣和庚子,改僧为德士。饶德操已为僧,因作改德士颂。末二首云:衲子纷纷恼不禁,倚松传与法安心。瓶盘钗钏形虽异,还我从来一色金。小年曾著书生帽,老大当簪德士冠。此身无我亦无物,三教从来处处安。
德生
【佛学大辞典】
(人名)童子名。善财童子所参五十三知识之一。
德叉迦
【佛学大辞典】
(异类)Taks!aka,龙王名。法华经所列四龙王之一。法华文句二曰:「此云视毒,亦云多舌,或云两舌。」同玄赞二曰:「此云多舌,舌有多故,或由嗜语故,名多舌也。」
德叉尸罗
【佛学大辞典】
(地名)国名。(参见:阿育)
阿育
【佛学大辞典】
(人名)As/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三百二十一年顷,于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p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跋罗祇(Subhadra%n!gi)王幼时甚狂暴,不为父王所爱。欲以兄修私摩(S/usmna)为嗣。偶值领内德叉尸罗(Taks!asila%)国叛乱生,命彼往讨。据阿育王经言:「器杖资具悉不与之。」又阿育王传言:「唯与四兵,不与刀杖。」父王之意盖期其没阵也。然彼豪迈善战,平定叛乱,威权由此大张,遂于父王崩后,杀修私摩而登王位。南传之善见律一,岛史六章,大史五章则与之异,当阿育王未为王时,出为乌阇衍那(Ujjayini)副王(Yuvara%ja)在任地司收敛事,偶闻父之讣音,仓皇归都,首袭修私摩杀之,自即王位,四年间除同母弟帝须,并杀异母兄弟九十九人,然后举即位大礼。是乃佛入涅槃后二百八十年也。两说虽异,而于即位前后兄弟间有内讧,则同。登位之初,依然极狂暴,杀大臣戮妇女无数。又容栴陀耆利柯之言,造一大地狱,戮无辜之民无算,及后翻然归于佛教,大发挥慈悲精神,努力于正法之兴隆宣布。王之事迹,有其敕语诰文可證。又佛典中亦有记载,得彼此综合而知之。诰文或刻于岩面或刻于石柱,现今所发见者,有三十四章。经几多学者之苦心研究而得之。据是等诰文观之,则王有兄弟姊妹及两后。国都为华氏城,王权所及之范围,北由雪山地方,南及摩奈索,东由频伽罗湾,西及亚剌比亚海。诰文内容虽有种种异说,而要在宣布正法(Dharma)天下和乐,奖励国民怀抱慈悲精神之事。可知王不仅统御广大之版图,甚得其宜,并爱真理,富于博爱之精神,诚印度空前绝后之圣王也。即称为有史以来世界之大王,亦无不可。王归佛之动机,自阿育王传第一考之,乃因见海比丘之奇迹,自善见律毗婆沙第一考之,乃出于尼瞿陀(Nigrodha)之感化,然有名之诰文第十三章有谓「天爱善见王灌顶第八年,征服迦伽,捕虏十五万人,戮十万人,其僵者更不知为几倍。迦伽并吞以来,天爱热心护持达摩,归依达摩,又宣扬达摩教规。」则直接归佛之动机,在于征服迦伽,然其远因当为即位初年所经验之悲剧与一沙门之说法,于残忍酷薄之王心,唤起宗教的信念之萌芽,后又目击征服迦伽之大惨事,一时勃发,遂直入佛门,归于正法也。王一入佛门,热烈之度非常,于领内各地建立八万四千大寺与八万四千宝塔,又将正法宣布之诰文刻于四方,亲身拜佛迹而供养之,此其最著名之事迹也。又依善见律婆沙第二考之,王即位十七年,于华氏城为异论防止,企求第三次之结集,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一千之长老从事于此,以九月终其效,结集终了之后,派遣宣教师于四方,如派末阐提(Majjhantika)至罽宾(Kas/mir)犍陀罗(Gandha%ra)国,派摩诃提娑(Maha%deva)至摩醯沙末陀罗(Mahisa-man!d!ala)国,派勒弃多(Rakkhita)至娑那娑私(Aanava%si沙漠地方)国,派昙无德(Yonaka-dkamma-rakkhita)至阿波兰多迦(Aparantaka五河西部)国,派摩诃昙无德(Mahadhamma-rakkhita)至摩诃勒叱(Maha%-rat!t!ha)国,派摩诃勃弃多(Maha%rakkhita)至叟那世界(Yonaloka希腊领地)派末示摩(Majjhima)至雪山边国(Himavanta-pada尼波罗地方)派须那迦及郁多罗(Sonaka,Uttara)至金地(Suvarna-bhu%mi缅甸)国,派摩哂陀(Mahinda)至师子(Lan%ka%锡兰)国,令各从事教化。以上乃善见律之所传也。又诰文第十三章记王与希腊之五王国交通。所谓五王国者希利阿(Syria)曷奇伯笃(Egypt)买赛顿(Macedon)曷毕落司(Epiros)及克雷纳(Cyrene)是也。王之出世年代,古来颇多异说,若于近时希腊,印度比较研究上由前记希腊五王国之出世年代换算之,便得确定其年时,虽从换算之方法,生三五年之差异,而其即位在西历纪元前二百七十所前后,则甚明也。盖王之记传南传与北传之间,不无乖错。其中显著者,如北传谓王乃佛灭百年出世,不言迦罗阿育出世。南传谓王之出世,是佛灭二百八十年,佛灭百年,别有迦罗阿育之治世。佛教史家或融会此南北两传,谓北方传之阿育为迦罗阿育,南方传之阿育为达磨阿育,南北所传之阿育实非一人,此恐出于附会,不可信也。从来以南方所传者为正确,信之不疑。而诰文所记者,反助北方之所传,亦一奇也。
德山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朗州德山院释宣鉴,姓周氏,剑南人。幼出家,深明经律,最达金刚经,时称为周金刚。不信南方禅宗之道,山欲破碎之。负金刚经疏钞到沣州。见一婆子卖油糍,欲买之作点心。婆指其担云:这个是甚么?师曰:金刚经疏钞。婆云:我有一问,若道得,我当供上座油糍。若道不得,别处买去。师云:但问。婆云:经中道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上座欲点那个心?师无语。婆遂指使去参龙潭。直之沣州龙潭寺至法堂曰:久闻龙潭,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龙潭和尚引身屏风后云:子亲到龙潭矣。师无语。一夕侍立久。潭云:更深何不下去?师便出。却回云:外面黑。潭点纸烛度与之。师拟取。潭即吹灭之。师当下大悟礼拜。翌日悉焚经疏。辞抵沩山,复还住沣阳三十年,遭武宗废教隐独浮山石室。宣宗大中初,武陵刺史薛延望坚请居德山。其道峻崄,棒杀天下衲子。咸通六年寂,寿八十四。见宋高僧传十二,传灯十五,会元七。
德山托钵
【佛学大辞典】
(公案)雪峰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托钵至法堂。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岩头。岩头云: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山闻使侍者呼岩头来,问曰:汝不肯老僧耶?岩头密启其意。德山至来日上堂,果与寻常不同。岩头至僧堂前打掌大笑云:且喜老汉得会末后之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见会元岩头章,无门关。
德尸罗
【佛学大辞典】
(地名)Taks!asila%,城名。付法藏传六曰:「德叉尸罗城。」阇夜多比丘度饿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