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9,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法师十德
弟子十德
三身三德
三德
三德指归
三归五戒功德经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千二百舌功德
千二百耳功德
千二百意功德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大威德
大威德法
大威德者
佛类词典(续上)
十德法师十德
弟子十德
三身三德
三德
三德指归
三归五戒功德经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千二百舌功德
千二百耳功德
千二百意功德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大威德
大威德法
大威德者
十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法师的十德。做法师的人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据大日经疏四说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种姓清净、恭敬三宝、深慧严身、堪忍无懈怠、尸罗净无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坚愿行。
(名数)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法师的十德。做法师的人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据大日经疏四说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种姓清净、恭敬三宝、深慧严身、堪忍无懈怠、尸罗净无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坚愿行。
法师十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之菩萨,修行一切功德之愿行,为大法师,能守护如来之法藏,以无量之善巧智慧辩才能为大众演说法,使诸众生得大安乐。具此十德名为法师:一、善知法义,菩萨无碍之智,善知一切诸法之句义差别也。二、能广宣说,菩萨能以智慧广为众生立说如来微妙之法也。三、处众无畏,菩萨处大众会,善说法要,随他问难悉能酬答而无所畏也。四、无断辩才,菩萨辩才无碍说一切法,经无量劫而相续不断也。五、巧方便说,菩萨随顺善巧方便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使他通解也。六、法随法行,菩萨说法使一切众生如说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也。七、威仪具足,菩萨于行住坐卧之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无有缺犯也。八、勇猛精进,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而无有退转也。九、身心无倦,菩萨斋肃身心修诸胜行,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怠也。十、成就忍力,菩萨修习一切诸忍辱行,成就无生法忍之力也。见华严经疏四十三。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法师十德:华严经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菩萨修行一切功德行愿,作大法师。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无量善巧智慧辩才,能与大众而演说法,令诸众生得大安乐。具兹十德,名为法师。
一、善知法义 善知法义者,谓菩萨无碍之智,善知一切诸法句义差别也。
二、能广宣说 能广宣说者,谓菩萨能以智慧,广为众生宣扬如来微妙之法也。
三、处众无畏 处众无畏者,谓菩萨处大众会,善说法要,随他问难,悉皆酬答,而无所畏也。
四、无断辩才 无断辩才者,谓菩萨辩才无碍,说一切法,经无量劫,相续不断也。
五、巧方便说 巧方便说者,谓菩萨善巧方便,随顺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令地通解也。
六、法随法行 法随法行者,谓菩萨说法,令一切众生,如说而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也。
七、威仪具足 威仪具足者,谓菩萨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无有缺犯也。
八、勇猛精进 勇猛精进者,谓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无有退转也。
九、身心无倦 身心无倦者,谓菩萨整肃身心,修诸胜行,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倦也。
十、成就忍力 成就忍力者,谓菩萨修习一切诸忍辱行,成就无生法忍之力也。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之菩萨,修行一切功德之愿行,为大法师,能守护如来之法藏,以无量之善巧智慧辩才能为大众演说法,使诸众生得大安乐。具此十德名为法师:一、善知法义,菩萨无碍之智,善知一切诸法之句义差别也。二、能广宣说,菩萨能以智慧广为众生立说如来微妙之法也。三、处众无畏,菩萨处大众会,善说法要,随他问难悉能酬答而无所畏也。四、无断辩才,菩萨辩才无碍说一切法,经无量劫而相续不断也。五、巧方便说,菩萨随顺善巧方便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使他通解也。六、法随法行,菩萨说法使一切众生如说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也。七、威仪具足,菩萨于行住坐卧之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无有缺犯也。八、勇猛精进,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而无有退转也。九、身心无倦,菩萨斋肃身心修诸胜行,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怠也。十、成就忍力,菩萨修习一切诸忍辱行,成就无生法忍之力也。见华严经疏四十三。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法师十德:华严经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菩萨修行一切功德行愿,作大法师。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无量善巧智慧辩才,能与大众而演说法,令诸众生得大安乐。具兹十德,名为法师。
一、善知法义 善知法义者,谓菩萨无碍之智,善知一切诸法句义差别也。
二、能广宣说 能广宣说者,谓菩萨能以智慧,广为众生宣扬如来微妙之法也。
三、处众无畏 处众无畏者,谓菩萨处大众会,善说法要,随他问难,悉皆酬答,而无所畏也。
四、无断辩才 无断辩才者,谓菩萨辩才无碍,说一切法,经无量劫,相续不断也。
五、巧方便说 巧方便说者,谓菩萨善巧方便,随顺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令地通解也。
六、法随法行 法随法行者,谓菩萨说法,令一切众生,如说而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也。
七、威仪具足 威仪具足者,谓菩萨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无有缺犯也。
八、勇猛精进 勇猛精进者,谓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无有退转也。
九、身心无倦 身心无倦者,谓菩萨整肃身心,修诸胜行,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倦也。
十、成就忍力 成就忍力者,谓菩萨修习一切诸忍辱行,成就无生法忍之力也。
弟子十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十德。是灌顶具支分之随一也。一、信心,阿阇梨观彼现在之根性或久远之因缘,于此不思议之缘起三种秘密(即三密)诸法便中,直信无疑,能无怖畏,乃堪摄受也。二、种姓清净,可为婆罗门等四种大姓者,若是旃陀罗等,则以家法相承,习行不清净事之故,性弊恶多,若为作传法灌顶,使流通大法,则轻慢他,或成匮法之因缘,即如比丘之受具,亦宜简去毁辱众僧之极卑下姓也。若但为结缘受法,则非所论。复次,若久远以来曾有发菩提心之因缘,则是生于如来种姓中,最为殊胜。三、恭敬三宝,于佛法众僧起淳厚谦下之心,常好亲近供养,尊重赞叹,可知是人有前世行过之因缘也。四、深慧严身,如是等于虚空之无边佛法,非劣慧者心器所能堪,故以智性深利自为庄严者,乃可为说也。五、堪忍无懈怠,此是有所能堪而无所退屈之义,梵音与忍辱不同。谓求法之因缘,种种艰苦之事,皆能作之,假令一度不成,复更发迹而修之,如誓挹尽大海而后已,若人之志性如是,则可传法也。六、尸罗净无缺,于在家出家之律仪,乃至于本姓受之诸禁戒,随所奉持,深心防护,无有缺毁,若具如是之性则虽未入三昧耶平等大誓,亦当恭顺无违,故堪传法也。七、忍辱,于内外违顺境界八种大风,其心安忍,无所倾动,可知是人必不犯持明之重禁,作不利众生之行(此十重禁之第四也),故堪传法也。八、不悭吝,于所有财法常念惠施,于来求者,心无鄙吝,可知是人不犯持明之重禁而悭吝正法(此十重禁中第三),故堪传受也。九、勇健,即是阿阇梨中之德,勇健之菩提心之种姓,于行道时,遇种种可畏之色声,亦心不怯弱,乃至出生入死无怖畏之想,正顺于菩提萨埵大人所行,故可传授也。十、坚愿行,此是要心之愿,梵音与求之愿不同,如自立志每日念诵三时,则终竟一期,虽遇种种之异缘,亦无间绝,如是事有终始则善行菩萨之事时,亦不亏本誓,故堪传法也。然此所说弟子之十德,若兼备者,甚为希有,但有所偏长,可望匠成,即应摄受。又如声闻之受具时观察种种之遮难,如所谓太小太老色貌瑕疵诸病患等。是恐白衣之嫌呵故也。今此摩诃衍,即不如是,但使道机可济,则虽有诸馀过失,亦皆所不观也。见大日经疏四。
(名数)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十德。是灌顶具支分之随一也。一、信心,阿阇梨观彼现在之根性或久远之因缘,于此不思议之缘起三种秘密(即三密)诸法便中,直信无疑,能无怖畏,乃堪摄受也。二、种姓清净,可为婆罗门等四种大姓者,若是旃陀罗等,则以家法相承,习行不清净事之故,性弊恶多,若为作传法灌顶,使流通大法,则轻慢他,或成匮法之因缘,即如比丘之受具,亦宜简去毁辱众僧之极卑下姓也。若但为结缘受法,则非所论。复次,若久远以来曾有发菩提心之因缘,则是生于如来种姓中,最为殊胜。三、恭敬三宝,于佛法众僧起淳厚谦下之心,常好亲近供养,尊重赞叹,可知是人有前世行过之因缘也。四、深慧严身,如是等于虚空之无边佛法,非劣慧者心器所能堪,故以智性深利自为庄严者,乃可为说也。五、堪忍无懈怠,此是有所能堪而无所退屈之义,梵音与忍辱不同。谓求法之因缘,种种艰苦之事,皆能作之,假令一度不成,复更发迹而修之,如誓挹尽大海而后已,若人之志性如是,则可传法也。六、尸罗净无缺,于在家出家之律仪,乃至于本姓受之诸禁戒,随所奉持,深心防护,无有缺毁,若具如是之性则虽未入三昧耶平等大誓,亦当恭顺无违,故堪传法也。七、忍辱,于内外违顺境界八种大风,其心安忍,无所倾动,可知是人必不犯持明之重禁,作不利众生之行(此十重禁之第四也),故堪传法也。八、不悭吝,于所有财法常念惠施,于来求者,心无鄙吝,可知是人不犯持明之重禁而悭吝正法(此十重禁中第三),故堪传受也。九、勇健,即是阿阇梨中之德,勇健之菩提心之种姓,于行道时,遇种种可畏之色声,亦心不怯弱,乃至出生入死无怖畏之想,正顺于菩提萨埵大人所行,故可传授也。十、坚愿行,此是要心之愿,梵音与求之愿不同,如自立志每日念诵三时,则终竟一期,虽遇种种之异缘,亦无间绝,如是事有终始则善行菩萨之事时,亦不亏本誓,故堪传法也。然此所说弟子之十德,若兼备者,甚为希有,但有所偏长,可望匠成,即应摄受。又如声闻之受具时观察种种之遮难,如所谓太小太老色貌瑕疵诸病患等。是恐白衣之嫌呵故也。今此摩诃衍,即不如是,但使道机可济,则虽有诸馀过失,亦皆所不观也。见大日经疏四。
三身三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身者法报应。三德者法般解。二者配对,则法身即法身之德。报身为般若之德。应身为解脱之德。
【佛学常见辞汇】
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以上二者互相配对,则法身是法身之德,报身是般若之德,应身是解脱之德。
(名数)三身者法报应。三德者法般解。二者配对,则法身即法身之德。报身为般若之德。应身为解脱之德。
【佛学常见辞汇】
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以上二者互相配对,则法身是法身之德,报身是般若之德,应身是解脱之德。
三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一、法身德,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三、解脱德,远离一切之系缚,而得大自在者。此三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名三德。而此三德,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三点,首罗之三目,称为大涅槃之秘密藏。涅槃经二曰:「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吾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魔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又】诸佛自利利他之三德:一、智德,破一切之无知而具无上菩提者。二、断德,断一切之烦恼而具无上涅槃者。此二者属于自利。三、恩德,具大悲而救济一切众生者。是利他之德也。俱舍论之归敬颂举此三德以赞佛。【又】诸佛因果之三德:一、因圆德,三大劫之修行圆满者。二、果圆德,智断等之诸总圆满者。三、恩圆德,度一切众生而使解脱者。俱舍论二十七曰:「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又】数论所说自性谛之三德:一、萨埵Sattva,勇健之德。二、刺阇Rajas,尘坌之德。三、答摩Tamas,闇钝之德。通常呼为喜忧闇。自性有此三德,故生种种善恶好丑之法。唯识述记一本曰:「问:自性云何能与诸法为生因也?答:三德合故,能生诸谛。」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无量无边;解脱德是佛所證得的最胜妙法,能够化度一切众生而自在无碍。2。智德、恩德、断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广,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号称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广大,誓度一切众生,无党无偏,三界六道众生,有缘莫不蒙度;断德是佛将一切的烦恼断除,清净无为,解脱自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具惑业苦三缚,大圣则具三德,如涅槃经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
一、法身德 佛之本体,身有常住不灭之法性者。
二、般若德 般若译作智慧,法相实觉了者。
三、解脱德 远离一切之系缚,得大自在者。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
〔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馀,是为断德。
〔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
〔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
〔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名数)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一、法身德,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三、解脱德,远离一切之系缚,而得大自在者。此三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名三德。而此三德,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三点,首罗之三目,称为大涅槃之秘密藏。涅槃经二曰:「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吾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魔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又】诸佛自利利他之三德:一、智德,破一切之无知而具无上菩提者。二、断德,断一切之烦恼而具无上涅槃者。此二者属于自利。三、恩德,具大悲而救济一切众生者。是利他之德也。俱舍论之归敬颂举此三德以赞佛。【又】诸佛因果之三德:一、因圆德,三大劫之修行圆满者。二、果圆德,智断等之诸总圆满者。三、恩圆德,度一切众生而使解脱者。俱舍论二十七曰:「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又】数论所说自性谛之三德:一、萨埵Sattva,勇健之德。二、刺阇Rajas,尘坌之德。三、答摩Tamas,闇钝之德。通常呼为喜忧闇。自性有此三德,故生种种善恶好丑之法。唯识述记一本曰:「问:自性云何能与诸法为生因也?答:三德合故,能生诸谛。」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无量无边;解脱德是佛所證得的最胜妙法,能够化度一切众生而自在无碍。2。智德、恩德、断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广,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号称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广大,誓度一切众生,无党无偏,三界六道众生,有缘莫不蒙度;断德是佛将一切的烦恼断除,清净无为,解脱自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具惑业苦三缚,大圣则具三德,如涅槃经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
一、法身德 佛之本体,身有常住不灭之法性者。
二、般若德 般若译作智慧,法相实觉了者。
三、解脱德 远离一切之系缚,得大自在者。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
〔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馀,是为断德。
〔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
〔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
〔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三德指归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宋孤山智圆著。释章安之涅槃经疏。
(书名)十卷,宋孤山智圆著。释章安之涅槃经疏。
三归五戒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之异名。
(经名)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之异名。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须达多经之少分。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须达多经之少分。
千二百舌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舌根清净之功德数也。(参见:六根清净)
(术语)舌根清净之功德数也。(参见:六根清净)
千二百耳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耳根清净之功德数也。(参见:六根清净)
(术语)耳根清净之功德数也。(参见:六根清净)
千二百意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意根清净之功德数也。(参见:六根清净)
(术语)意根清净之功德数也。(参见:六根清净)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同本先出。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同本先出。
大威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明王中之大威德,菩萨中之大威德,迦楼罗王中之大威德,各以其性德而名之。
【佛学常见辞汇】
大威与大德。有伏恶之势曰大威,有护善之功曰大德。
(术语)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明王中之大威德,菩萨中之大威德,迦楼罗王中之大威德,各以其性德而名之。
【佛学常见辞汇】
大威与大德。有伏恶之势曰大威,有护善之功曰大德。
大威德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大威德明王之修法也。
(修法)大威德明王之修法也。
大威德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百光遍照真言也。见百光遍照王条。
(术语)谓百光遍照真言也。见百光遍照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