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东宫得臣 朝代:先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齐庄公太子。居东宫,故称。早死。

人物简介

简介
齐乙公(?-前933年),姜姓,名得,又称叔乙,齐第三代君主,齐丁公之子。
东宫得臣 朝代:春秋齐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齐国人。尝为齐大夫。后隐于嵩山。传年三百岁乃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32 【介绍】: 即子玉。春秋时楚国人。性刚,治军严。成王时伐陈有功。庄王时继子文为令尹。楚成王三十九年,率军围宋。次年,晋攻楚之盟国卫、曹以援宋。成王命撤宋围,子玉违君命与晋军战,大败于城濮,受责自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04 【介绍】: 春秋时鲁国人。叔牙孙。谥庄,亦称庄叔、庄叔得臣。鲁文公大夫。文公三年,从公如晋,相其礼,与晋盟。十一年,攻长狄于咸,杀长狄侨如,以侨如之名名其子,即叔孙侨如。

人物简介

维基
毛伯得姓姬,名得,春秋时期毛国国君,伯爵。鲁昭公十八年(前524年)二月乙卯,毛伯得杀死毛伯过,取而代之。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王子朝之乱,晋国帮助周敬王,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尹氏固、南宫嚚带着周朝典籍逃奔楚国。
宋昭公 朝代:战国

人物简介

维基
【生卒】:?—前404 【介绍】: 宋昭公(?—前404年),子姓,名得,或名德,一名特。为了与相同谥号的的宋昭公杵臼分别,又作宋后昭公。宋元公曾孙,公子褍秦之孙,公孙周之子。宋景公无子,以公孙周两个儿子得与启养于宫中,但未曾确认让谁继位。前469年冬,宋景公突然死去,景公宠臣大尹立启为君,乐氏、皇氏、灵氏三族早对大尹不满,遂发动国人「施于大尹」,大尹不得不带著宋公启出奔出国,宋昭公随之继位。但是根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前469年,宋景公死后,特为父报仇,杀死景公的太子继位,而没有宋公启的相关纪录。昭公请墨子到宋国参政,拜为宋大夫,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事」。楚国在楚惠王、楚声王时曾两次包围宋都,未能攻克。晚年任用戴欢为大宰,司城皇专政,二人互相残杀。后司城子罕击败戴欢,又将昭公驱逐,出亡于鄙,后潜心改过,三年后复位,在位65年。
杜得臣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75 【介绍】: 西汉人。从刘邦起于胡陵。任郎将,迎左丞相军以击项羽。封棘阳侯。
杨得意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蜀郡人。武帝时任狗监。武帝读《子虚赋》而曰“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得意遂向帝荐作者司马相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 【介绍】: 东汉顺帝姑母,清河王刘庆之女。封阴城公主。适班超子班始。骄横淫乱,为始所杀。
僧璩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朱氏。吴人也。少为沙门。师事僧业。尤明十诵。工文章。涉猎书传。始居虎丘山。宋孝武闻其名。诏至京师为僧正。止中兴寺。时有沙门僧定。自称得不还果。璩集众详断。令现神足。定曰恐犯戒。故不现。璩曰。按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不能然。遂摈之。乃著戒众论。以示来叶。少帝准从受五戒。豫章王子尚宗为法友。殁寿五十八。注胜鬘经。撰僧尼要事。行于世。释道俨者。雄丘小黄人。善毗尼。精研四部。融会众家。又覈梵汉异音旨归作决正四部毗尼论。大弘律教。游彭城没。寿七十五。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僧璩。姓来。吴国人。出家为僧业弟子。总锐众经尤明十诵。兼善史籍颇制文藻。始住吴虎丘山。宋孝武钦其风闻。敕出京师为僧正悦众。止于中兴寺。时有沙门僧定。自称得不还果。璩集僧详断令现神足。定云。恐犯戒故不现。璩案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既虚诳事暴即日明摈璩仍著诫众论以示来业。璩既学兼内外又律行无疵。道俗归依车轨相接。少帝准从受五戒。豫章王子尚崇为法友。袁粲张敷并一遇倾盖。后移止庄严。卒于所住。春秋五十有八。述胜鬘文旨。并撰僧尼要事两卷。今行于世。时又有道表律师。率真有高行。宋明帝敕晋熙王爽从请戒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广陵郝氏子也。世为将家。有戎役。年十五。上疏愿领徒隶五千。清荡寇塞。朝廷伟其志。年十六。兄既云丧。乃悟非常。亟欲引去。而亲眷以其素有武略。可绍先业。弗许。至年二十有一。始遂剃落。即依扬都建成寺琼法师。学成实论。已而去依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务弘大乘诠之徒通三论者。且数百人。其中故有四句朗。领语辨。文章勇得意布之。目。而布称得意。则其造诣可见。后于大品善达章。获證。入自尔誓不讲说。常乐禅寂。北游见可禅师于邺可曰。法师能破我除执。其进道可既耶。因纵观筵肆。理无二致。独尽写章疏。遗朗公。资其敷演。所蓄仅衣钵。尝造思禅师议论。衮衮忘食。息。思以铁如意。击桉叹曰。万里空矣。此土何可得哉。尤见重于邈禅师。持律严甚。梁泰清末。侯景叛。值岁荐饥。布尝三日饿。至四日困矣。或遗之饭。以有肉气。却弗食。故有足疾。医令服薤。而愈。亦每发露忏悔。见诸人乐生西方者。则曰。其土虽净非吾愿也。吾所愿在化度众生。正欲生三途苦趣。以相救济。然安能于莲华中。十劫受乐耶。陈至德中邈公引恭禅师。谋建栖霞寺于摄山。众推布结净开滞。才扣犍槌。已居高座。块然端默。见者敬慕。陈主诸王。并承戒范。如佛无异。慕。年不参众食。诏给乳牛。回施僧众。贞明元年。寿跻七十。忽叙别云。布于命限。可更住世三五年在。但老困不能行道。岂如早生边地。而作佛事之为快也。各各努力珍重。于是屏粒不食。气垂绝。诏太医就诊视。缩臂不许。皇后沈氏。愿传香。亦不许。但以参学徒众。委之恭禅师而已。十一月二十二日。卒于栖霞新寺。手屈三指。伸之复如故。布之将终也。地连动七日。及舁柩山地又动。且太史台奏。道人星不见。兹其所以关系者。顾不重欤。先见布谓人曰。昨夜二菩萨见迎。一是生身。一是法身。吾已许之矣。寻有诸天迎。吾不许也。同寺侃禅师者。亦以为夜有流光照室。出户视之。见二人入布房。岂即二菩萨耶。且语之合。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慧布。姓郝氏。广陵人也。少怀远操。性度虚梗。年十五处于江阳。家门军将。时有戎役。因愿领五千人为将清平寇塞。岂不果耶。众伟其言。十六遭兄亡。悟世非常。思解俗网。亲眷知有武略咸不许之。二十有一方从本愿。既蒙剃落便入杨都。从建初寺琼法师学成实论。通假实之旨。物议所归。而布恨斯至理未尽怀抱。承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大乘海岳声誉远闻。乃往从之听闻三论。学徒数百翘楚一期。至于洞达清玄妙知论旨者。皆无与尚。时号之为得意布。或云思玄布也。故诠之解难。听者似解而领悟犹迷。及依言领通。而构难疏略。致使谈论之际每有客问必待布而为答。时人为之语曰。诠公四友。所谓四句朗。领语辩。文章勇。得意布。布称得意最为高也。后于大品善达章中悟解大乘。烦恼调顺。摄心奉律威仪无玷。常乐坐禅远离嚣扰。誓不讲说护持为务。末游北邺更涉未闻。于可禅师所暂通名见。便以言忤其意。可曰。法师所述可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乃纵心诸席备见宗领。周览文义并具胸襟。又写章疏六驮。负还江表。并遣朗公令其讲说。因有遗漏重往齐国。广写所阙赍还付朗。自无所畜。衣钵而已。专修念慧独止松林。萧然世表学者欣慕。尝造思禅师与论大义。连彻日夜不觉食息。理致弥密言势不止。思以铁如意打案曰。万里空矣。无此智者。坐中千馀人同声叹悦。又与邈禅师论义。即命公之师也。联绵往还三日不绝。邈止之叹其慧悟遐举而卑身节行不显其美。梁太清末。侯景作乱。荒馁累年三日失食。至第四日有人遗布饭。而微以猪肉覆之。虽腹如火然。结心不食。故得遭斯困厄不履非滥。又曾患脚气。医令服薤。自此至终常陈此罪。或见诸人乐生西方者。告云。方土乃净非吾愿也。如今所愿化度众生。如何在莲花中十劫受乐。未若三途处苦救济也。陈至德中。邀引恭禅师。建立摄山栖霞寺。结净练众江表所推。名德远投禀承论旨。时为开滞理思幽微。不为僧师不役下位。常自缝洗六时无阙。才扣揵搥已居众首。端坐如木见者懔然。名闻光远请谒如市。陈主诸王并受其戒。奉之如佛。末以年暮不参众食。敕给其乳牛。而布回充入众。茕茕谨摄实高僧焉。年七十与众别云。布命更至三五年在。但老困不能行道。住世何益。常愿生边地无三宝处为作佛事去也。幸各好住愿努其力。于是绝谷不食命将欲断。下敕令医诊之。缩臂不许。沈皇后欲传香信。又亦不许。临终遗诀曰。长生不喜夕死无忧。以生无所生灭无所灭故也。诸有学士徒众并委恭禅师。吾无虑矣。以陈祯明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栖霞。终后手屈三指。捋之虽伸还屈。乃至林中一月犹尔。未终前大地连动。七日便卒。移尸就林。山地又动。太史奏云。得道人星灭矣。时以当之。初将逝告众前云。昨夜二菩萨见迎。一是生身。一是法身。吾已许之。寻有诸天又来迎接。以不愿生故不许耳。流光照于侃禅师户。侃怪光盛出户见。二人向布房中不知是圣也。旦往述之。恰然符合。言已端坐而化。有见鬼者。望见幡花满寺光明腾焰。不测其故。入山视之。乃布公去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有弟子三人。相与居于相之鼓山。不行分卫。而炉火黄白医药以自给。高帝尝过而问之。应对不思。随事而当。帝因赐酒并蒸豚。即饮啖。至醉饱无所让。帝既去。丰召弟子谓曰。为我屏除床下物。及发床。乃见向之蒸豚酒等具在。传以为异。 时石窟寺有一僧。自以坐禅获證悟。每至日西。则东望山巅。有丈八金像。其僧私喜。谓灵像独为己现。他人不能知也。阅两月馀。夜卧房中。闻枕间语声曰。天下别无佛。今汝已成道矣。即是佛也。汝当自珍重。佛身切莫轻脱。其僧于是骄慢矜持。视侪辈如草芥。语辄指𮌎顾众曰。汝等亦识真佛否。泥龛画像。其于说法度人之事。既莫施设。皆以为佛而妄加礼敬。汝又焉识真者哉。此堕阿鼻地狱业也。然眸子尽赤。动呼无常。一寺以为狂。舁诣丰所。使治之。丰遽问曰。汝见东山上金佛乎。曰然。又问。汝闻枕间语声乎。曰然。丰曰。此风动失心耳。不早疗。且难制。因针三处良已。及丰将终。指示其弟子灶旁地曰。吾久劳汝谷汲。今报汝以此。正可用之无竭也。随于其地去一方石。而玄泉澄映。虽历旱潦。不盈涸。至今存。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道丰。未详氏族。世称得道之流。与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养。或云。练丹黄白医疗占相。世之术艺无所不解。齐高往来并邺。常过问之。应对不思随事标举。帝曾命酒并蒸肫。敕置丰前令遣食之。丰聊无辞让。极意饱啖。帝大笑。亦不与言。驾去后谓弟子曰。除却床头物。及发撤床。见向者蒸肫犹在都不似啖嚼处。时石窟寺有一坐禅僧。每日至西则东望山巅有丈八金像现。此僧私喜谓睹灵瑞。日日礼拜如此可经两月。后在房卧。忽闻枕间有语谓之曰。天下更何处有佛。汝今道成。即是佛也。尔当好作佛身。莫自轻脱。此僧闻已便起特重。傍视群僧犹如草芥。于大众前侧手指胸云。尔辈颇识真佛不。泥龛画像语不能出唇。智虑何如。尔见真佛不知礼敬。犹作本日欺我。悉堕阿鼻。又眼精己赤叫呼无常。合寺知是惊禅。及未发前舆诣丰所。径即谓曰。汝两月已来常见东山上现金像耶。答曰实见。又曰。汝闻枕间遣作佛耶。答曰实然。丰曰。此风动失心耳。若不早治或狂走难制。便以针针三处。因即不发。及丰临终谓弟子曰。吾在山久。令汝等有谷汲之劳。今去无以相遗。当留一泉与汝。既无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业。便指灶旁去一方石。遂有玄泉澄映。不盈不减。于今见存。
神僧传·卷第三
释道丰。未详氏族。世称得道之流。与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养。世之术艺无所不解。齐高帝往来并邺常过问之。应对不思随事标举。帝曾命酒并蒸肫。敕置丰前令遣食之。丰略无辞让极意饱啖。帝大笑。亦不与言。驾去后谓弟子曰。除却床头物。及发撤床见向者蒸肫犹在。都不似啖嚼处。时石窟寺有一坐禅僧。每日至西。则东望山巅有丈八金像现。此僧私喜谓睹灵瑞。日日礼拜。如此可经两月。后在房卧。忽闻枕间有语。谓之曰。天下更何处有佛。汝今成道即是佛也。尔当好作佛身莫自轻脱。此僧闻已便起持重。傍视群僧犹如草芥。于大众前侧手指胸云。尔辇颇识真佛不。泥龛画像语不能出唇。知虑何如。你见真佛不知礼敬。犹作本目期我悉堕阿鼻。又眼精已赤叫呼无常。合寺知是惊禅。及未发前舁诣丰所。径问曰。汝两月已来常见东山上现金像耶。答曰。实见。又曰。汝闻枕间遣作佛耶。答曰。实然。丰曰。此风动失心耳。若不早治或狂走难制。便以针针三处。因即不发。及丰临终谓弟子曰。吾在山久。令汝等有谷汲之劳。今去无以相遗。当留一泉与汝。既无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业。便于灶傍去一方石。遂有玄泉。澄映不盈不减。于今见存。
僧慧棱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6—640 【介绍】: 隋唐时僧。西隆人,俗姓申屠。八岁于襄阳檀溪寺出家,十六岁至荆州茅山,从师三年。隋末归襄阳,寻又入蜀。吐言质朴,谈理入微,时号为得意棱。曾坐事下成都狱,得释东归安州。后住襄州紫金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西隆之申屠氏子也。父既丧而生。繄母鞠育三岁。即知有佛法。而愿听焉。母怜之。𢹂游襄阳。时润法师方开三论。一造座隅。深有领寤。八岁丧母。遂依檀溪寺诞律师出家。年十六能以经之大意奇理。往问于荆州茅山明法师。房中曲教不有有者迄三年。而深会其旨。复从安州皓师。入蜀而覆述之际。尤得皓意。人因谓之得意棱。及皓以诬罔下成都县狱。棱亦在囚。众请讲三论讲才五偏。而诏释无所问。会安州饥。耀贵如珠。棱日丐以济。皓而弘演不稍倦。皓疾棱代之无难色。时席端俊秀三十馀人。皆以其所说涅槃悉违皓义。及皓疾愈。白请定之。于是皓召棱前叙辄云。是是由尔靡伏。皓将终握棱手曰。勿贪利养。勿惮劬劳。战战兢兢。如履刀剑。乃可以传灯续佛慧命也。先是棱梦失目。又人持放光宝镜来。印其身至是果验。未几归襄州紫金寺五年。弘论。贞观八年。弘涅槃大品惟度等经于须弥寺。十二年三月。梦所住寺。群鸟飞散。因散众。十四年正月。感通寺昶法师梦阎王谓曰。吾兹请棱公讲三论。拔公讲法华矣。棱闻之喜曰。吾发愿常处地狱教化。苟果斯愿奚憾。九月州。牧蒋王见其弱。送韶州钟乳粉令服。其夜梦衣冠者戒曰。勿服。阎王庄严道场。竟大有乳药。十月十五日。忽告弟子以吾五藏已崩。而无痛苦。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吾观小年时事。皎如目前。俄闻外有大声曰。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到矣。度问使人为谁。答曰阎王使也。小食时。棱敛容卒。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寿六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慧棱。姓申屠氏。西隆人。胎中父亡。惟母鞠育。三藏懁慧。思愿闻法。母氏怜其孤苦。相从来听襄阳闰法师三论。文义之间深有领览。年至八岁其母又终。无师自发。独诣邑西檀溪寺诞律师而出家。十六乃往荆州茅山明法师下。依位伏听。问经大意深有奇理。召入房中。三年曲教惟陈不有有也棱于此义深会其旨。隋末还襄。又逐安州皓师入蜀凡有法轮皆令覆述。吐言质朴谈理入微。时人同号得意棱也。及皓下狱。棱亦同绳。身被桎梏于成都县。一狱囚徒请讲三论。周于五遍。敕遂释放。便逐皓还。既达安州粮粒勇贵。旦往随州巡里告索。暮达皓所如常采听。往还三百深有足功。然其报力雄猛。生无一患。门学所推。及皓力微四大退贬。令代讲涅槃。咸怪其言谓违皓义。时席端俊异者三十馀人。将往副水百有馀日。惟讲三论。后皓患愈还返安州。常于皓房叙经大意。外有侧听皆为漫语白皓曰。棱于初章全若不解。明日上讲。请为定之。及时告曰。欲定初章者出来。时问侣盖众者二十五人。一一诵呈。皆云不是。棱最后述句。句虽异皆云得意。由是靡伏莫敢轻者。皓之将终告曰。棱公来。吾今付嘱最后续种。自吾讲来惟汝一人得经旨趣。乃握棱手曰。夫讲说者应如履剑。不贪利养不惮劬劳。欲得灯传多于山寺。读经法事并为物轨。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此可名报佛恩也。又曰。共公同涉苦辛。年载不少。惟以无相为本。然后言矣。语已而终。初未嘱前。棱梦神人失两眼。又见一人著青衣执宝镜放光来印。棱心既受诀已。百日怀恋。后还襄州紫金寺。讲论五年。众有三百。贞观八年又还须弥。讲涅槃大品惟度等经。至十二年三月。梦鹰入寺群鸟飞去。因即散众。及司功搜访。一无所获蒋王临襄。佛法昌显。请于梵云相续斋讲。道俗翕习又复腾涌。至十四年正月半。有感通寺昶法师。曰梦见阎王请棱公讲三论。拔公讲法华如何。棱曰。善哉。慧棱发愿。常处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既有此徵。斯愿毕矣。至九月末。蒋王见棱气弱。送韶州乳二两。逼令服之。其夕梦见一衣冠者曰。勿服此乳。阎罗王庄严道场已竟大有乳药。至十月半黄昏时。遂觉不悆。告弟子曰。吾五藏已崩无有痛所。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未至耆阇已讲三遍皎如目前。言未讫。外有大声告曰。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即到。度曰何人。答曰。阎罗王使迎。棱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还房中与度别。食粥未了。便取一生私记焚之曰。此私记于他读之。不得其致矣。至小食时异香忽来。棱敛容便卒。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春秋六十有五。合境僧众七日七夜法集功德。蒋王赠绢五十疋。送于凤林山。玄素同集五千馀人。开讲设斋。终日方退云。
常得志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京兆人。博学善为文。官秦王记室。后王卒,得志过故宫为五言诗以吊,辞悲壮,甚为时人所重。
全隋文·卷二十七
得志,京兆人,一作德志,为秦王俊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