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所向克捷
军队所去之处,都能取得胜利。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洪承畴 代 鹤 , 张福臻 代 承畴 ,督诸将 曹文詔 、 杨嘉謨 剿贼,所向克捷, 陕 地略定。”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号令严明,所向克捷。” 刘揆一 《黄兴传记》:“公有众六百餘人,转战於 防城 、 横潭村 ……两月之久,所向克捷。”
《国语辞典》:屡战屡胜(屡战屡胜)  拼音:lǚ zhàn lǚ shèng
每一次战争或竞争都获得胜利。《三国演义》第七回:「吾屡战屡胜,取襄阳只在旦夕;岂可因风折旗竿,遽尔罢兵!」
《国语辞典》:胜之不武(胜之不武)  拼音:shèng zhī bù wǔ
语出《左传。襄公十年》:「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在绝对优势的竞争条件中获得胜利,此胜利不公平,亦无可取之处。如:「他身上有伤,你就算赢了他,也是胜之不武。」
《国语辞典》:旗开马到(旗开马到)  拼音:qí kāi mǎ dào
一开战即取得胜利。比喻迅速取得成功。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旗开马到施骁勇,大宋英雄拱手降。」《孤本元明杂剧。魏徵改诏。第三折》:「听的将孟海公擒拿靖边疆,今日个旗开马到雄威壮。」
《国语辞典》:决策千里(决策千里)  拼音:jué cè qiān lǐ
形容将帅谋划得当,在千里之外,指挥若定而取得胜利。唐。杨烱〈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萧相立功于万代,留侯决策于千里。」也作「决胜千里」。
《国语辞典》:转败为胜(转败为胜)  拼音:zhuǎn bài wéi shèng
扭转危败局势,获得胜利成功。如:「这场比赛他们一直处于落后局面,最后大发神威,终于转败为胜。」《清史稿。卷四七五。列传。洪秀全》:「敌军见前寂无一卒,诧异徘徊。贼伏半时,忽一旗立,千旗齐立,急趋扑敌,往往转败为胜。」
《国语辞典》:志在必得  拼音:zhì zài bì dé
下定决心取得胜利或完成理想。如:「为了洗刷去年落败的耻辱,他今年参赛志在必得。」
《国语辞典》:打胜仗(打胜仗)  拼音:dǎ shèng zhàng
打败某方,获得胜利。如:「这支球队太强了,每次都打胜仗。」
《国语辞典》:打胜(打胜)  拼音:dǎ shèng
击败某方,取得胜利。如:「他们的球队打胜后,到速食店举行庆功宴。」
《国语辞典》:班师得胜(班师得胜)  拼音:bān shī dé shèng
军队凯旋,得胜归来。《孤本元明杂剧。破天阵。第三折》:「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恁时节封官赐赏论功劳。」
《国语辞典》:战胜国(战胜国)  拼音:zhàn shèng guó
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国家。如:「英国是福克兰群岛战役中的战胜国。」
《国语辞典》:得胜之兵(得胜之兵)  拼音:dé shèng zhī bīng
获得胜利的军队。《三国演义》第七回:「孙坚将得胜之兵,长驱大进。」《封神演义》第九三回:「然后以得胜之兵,掩诸侯之后,出其不意,彼前后受敌,一战乃成擒耳。正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此诚不出世之功也。」
《国语辞典》:得胜之师(得胜之师)  拼音:dé shèng zhī shī
获得胜利的军队。《三国演义》第二回:「朝廷命朱俊即以得胜之师讨之。俊奉诏,率军前进。」
《国语辞典》:不战而破(不战而破)  拼音:bù zhàn ér pò
不必打仗就取得胜利。《三国演义》第一五回:「乘虚掩之,可不战而破也。」
《国语辞典》:不战而胜(不战而胜)  拼音:bù zhàn ér shèng
未经战斗即取得胜利。《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不若闭城自守,出其军人妻属登城以招之,人人思家,可不战而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