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得罪  拼音:dé zuì
1.犯罪。唐。刘长卿负谪后登干越亭作〉诗:「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
2.冒犯、触怒。《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做孙子的又不曾得罪叔公,为甚么要打我?」《红楼梦》第三二回:「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诗经。小雅。雨无正》:「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3.向人对不起的客套话。《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郭排军吃他相问得无言可答,只道得一声:『得罪!』」
《國語辭典》:得过(得過)  拼音:dé guò
衣食无缺,生活过得去。宋。赵长卿如梦令。居士年来懒散〉词:「身外更无求,只要夏凉冬暖。美满,美满,得过何须积趱。」
《國語辭典》:得过且过(得過且過)  拼音:dé guò qiě guò
勉强能维持生计,或形容苟且偷安,不求上进。《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四出》:「(婆):『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五。寒号虫》:「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國語辭典》:获戾(獲戾)  拼音:huò lì
得罪。汉。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
分類:得罪
《漢語大詞典》:取怒
犹得罪。 明 李贽 《答焦漪园书》:“弟既远处,势难遥度,但不至取怒於人,又不至污辱此书,即为爱我。”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家贫无代书者,执笔草草,絶不成句;又不敢纵笔作大字,恐重取怒於公。”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貍》:“我只是左侧 孙 家新妇,因取怒阿姑,被逐出。”
分類:得罪
《國語辭典》:开罪(開罪)  拼音:kāi zuì
得罪、冒犯。《战国策。齐策四》:「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分類:得罪冒犯
《國語辭典》:恶识(惡識)  拼音:è shì
得罪、惹恼。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我则怕恶识多年旧面皮,展转猜疑。」《金瓶梅》第六一回:「伯爵道:『等我去混那小淫妇儿,休要惯了他!』西门庆道:『你这歪狗材,不要恶识他便好。』」
分類:冒犯得罪
《漢語大詞典》:咎罪
(1).罪过。书·说命中“惟 説 不言有厥咎” 孔 传:“王能行善,而 説 不言,则有其咎罪。”
(2).犹得罪。战国策·齐策五:“今夫鵠的非咎罪於人也,便弓引弩而射之,中者则善,不中则愧。”
分類:罪过得罪
《漢語大詞典》:启罪(啓罪)
开罪;得罪。孔丛子·论势:“寡人昧於政事,不显明是非,以启罪於先生。”
分類:得罪
《國語辭典》:获罪(獲罪)  拼音:huò zuì
得罪。《论语。八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三国演义》第一○回:「我获罪于天,致使徐州之民,受此大难!」
《國語辭典》:编管(編管)  拼音:biān guǎn
将受谪、流放的官员或罪犯加以组织、安置,令地方官吏加以管束。《宋史。卷四七三。奸臣传。秦桧传》:「王廷圭编管辰州,以作诗送胡铨也。」《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这婆子不合假装姑姑,同谋不首,亦合编管邻州。」也称为「编置」。
《国语辞典》:可罪  拼音:kě zuì
得罪、冒犯。《聊斋志异。卷三。夜叉国》:「卧眉,我故里也,唐突可罪!君离故道已八千里,此去为毒龙国,向卧眉非路。」
分类:得罪冒犯
《漢語大詞典》:避怨
(1).躲避仇敌。三国志·魏志·张辽传:“ 张辽 字 文远 , 雁门 马邑 人也。本 聂壹 之后,以避怨变姓。”
(2).避免结怨,不得罪人。 明 张居正 《谢恩疏》:“先生尽赤忠以辅佐朕,不辞劳,不避怨,不居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水学·专官》:“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清 无名氏 《王氏复仇记》:“奈当日国事已非,羣情瞀乱,乡先生箝口结舌,惟知避怨自全。”
《漢語大詞典》:八面圆(八面圓)
形容世故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赵树理 《锻炼锻炼》:“遇上社员有争端,他在中间陪笑脸。只求说个八面圆,谁是谁非不评断。”
《國語辭典》:两面光(兩面光)  拼音:liǎng miàn guāng
比喻做人处事老练成熟,两方面讨好。《官场现形记》第四九回:「凡事不能光做一面,总要两面光,必须如此如此方好。」
《国语辞典》:欺善怕恶(欺善怕恶)  拼音:qī shàn pà è
欺负善良弱小的人,却害怕得罪强横的恶人。宋。李石〈游铜梁县云岩〉诗:「我愿石佛须少忍,欺善怕恶神所歼。」明。杨柔胜《玉环记》第一七出:「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无端多凶恶,我每反被相辱没,欺善怕恶,欺善怕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