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中听(中聽)
(1).
《书·吕刑》:“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 孔 传:“民之所以治,由典狱之无不以中正听狱之两辞。”后以指治狱得当。
《晏子春秋·问下七》:“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 张纯一 校注引 孙星衍 曰:“中听,听狱得中也。”
《國語辭典》:应当(應當) 拼音:yīng dāng
1.应该。《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下。华佗传》:「君病根深,应当剖破腹。」《红楼梦》第五六回:「宝钗笑道:『妈妈们也别推辞也。这原是分内应当的。』」
2.对付、应付。《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丈夫日勤耕稼,妇女夜事绩织,厮共生活,应当官司繇役。」
《國語辭典》:事节(事節) 拼音:shì jié
事情的细节、状况。《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知远入府至衙,夫人、成祐接著,问:『事节如何?』」
《漢語大詞典》:明赏(明賞)
(1).公正高明的恩赏。谓赏赐得当。
《商君书·赏刑》:“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於民务,国无异俗。” 清
朱琦 《答王子寿比部书》:“ 琦 少时读
《明史》,尝怪 江陵 以彼其才辅少主,明赏峻罚,鞭笞海内,有安天下社稷之大功,何以论者不稍恕若是?”
(2).明示赏赐。
《韩非子·奸劫弑臣》:“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
《后汉书·傅燮传》:“不若息军养德,明赏必罚。”
《漢語大詞典》:得策
谓谋略得当。 宋
司马光 《初到洛中书怀》诗:“早避喧烦真得策,未逢危辱好收功。”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 襄阳 居 江 淮 上流,乃 川 陕 襟喉之地,以 横 镇抚,诚为得策。” 毛泽东
《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这就是短期内改编 藏 军和成立军政委员会是否可能和得策的问题。”
《漢語大詞典》:曲当(曲當)
委曲得当;完全恰当。
《荀子·王制》:“三节者不当,则其餘虽曲当,犹将无益也。” 杨倞 注:“曲当,谓委曲皆当。” 宋
陆游 :“应一旦之变,酬酢曲当,非有道者不能。” 清
姚鼐 《复蒋松如书》:“逮 宋 程 朱 出,实於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復之情,亦更为曲当。”
《國語辭典》:比物 拼音:bǐ wù
排比事类,归纳推演。《韩非子。难言》:「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文选。枚乘。七发》:「比物属事,离辞连类。」
《漢語大詞典》:中会(中會)
语出
《庄子·养生主》:“合於
《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之会。”会,指节奏。后以“中会”谓措置得当。 清
李颙 《锡山语要》:“苟一物不格,则一理未明;一理未明,则临事应物,又安能中窾中会,动协机宜?”
《漢語大詞典》:体当(體當)
谓治政得当。:“令僕治务所寄,不共求体当,而互相推委,纠之是也。”
犹体会。 宋
司马光 :“臣自体当近日以来,病势亦似更减,步履比嚮时稍轻。”
《朱子语类》卷九五:“详此一段意,只是体当这箇实理。虽説出有许多般,其实一理也。”
《漢語大詞典》:和理
(1).中和之道。
《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成玄英 疏:“知之与恬交相养也,斯则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 三国 魏
嵇康 :“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章炳麟
《论式》:“﹝ 魏 晋 之文﹞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矣。”
(2).谓处事和洽而得当。
《礼记·昏义》:“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 马睎孟 曰:“和则有理,理则有义。”
《南史·刘孺传》:“﹝ 孺 ﹞出为 晋陵 太守,在郡和理,为吏人所称。”
《漢語大詞典》:简当(簡當)
简约得当。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诗说·康节诗无施不可》:“ 康节先生 六言
《四贤吟》云:‘ 彦国 之言铺陈, 晦叔 之言简当。’”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 晦庵 删取众説,最号简当,然尚有不安及未尽者。” 清
顾炎武 《答汪苕文书》:“
《仪礼郑注句读》一书,根本先儒,立言简当。” 蠡勺居士
《〈昕夕闲谈〉小序》:“其文笔简当,无繁縟之观也;其词意严重,无谈謔之趣也。”
《國語辭典》:均匀(均勻) 拼音:jūn yún
1.均等,平均。《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只见那为头的道:『某件与某人,某件与某人;』连唱了来人的姓名,又有嫌多嫌少道:『分得不均匀!』相争论的,半日方散去。」
2.用于形容身材秾纤合度。如:「身材均匀」。
《漢語大詞典》:调得(調得)
调和得当。 汉
王充 《论衡·谴告》:“酿酒於罌,烹肉於鼎,皆欲其气味调得也。”
《國語辭典》:趁韵(趁韻) 拼音:chèn yùn
作诗者就韵成句,而不顾文义是否适当。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权龙褒》:「好赋诗而不知声律……尝吟夏日诗:『严霜白皓皓,明月赤团团。』或曰:『岂是夏景?』答曰:『趁韵而已。』」
《漢語大詞典》:切响(切響)
重浊的字音。古人写诗讲究字音的轻重、清浊搭配得当,以求音节和谐。:“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李虚己 初与 曾致尧 倡酬。 致尧 谓曰:‘子之诗虽工,而音韵犹哑。’ 虚己 初未悟,既而得 沈休文 所谓前有浮声,后须切响,遂精於格律。”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美盛德之形容,故曰
《颂》。其词浑浑尔,穆穆尔,不同
《雅》音之切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