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旧律家
【佛学大辞典】
(杂名)译家有新旧之别。律家亦有新旧。律书中四分五分等属于旧,有部律为新。然古来多就律之注释而论新旧。唐南山之行事钞,宋元照之资持记等为旧律家,唐义净之南海寄归传,怀素之开宗记,定宾之饰宗记等为新律宗。
断律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九无间道共生之静卢律仪(定共戒)及无漏律仪之称。有断烦恼之作用,故名。
释翅搜迦维罗卫尼拘律园
【佛学大辞典】
(地名)释翅,此云能也。迦维罗卫,此云赤泽。总谓能仁住处赤泽城也。鼻奈耶云:释翅者,释种也。迦维罗卫,亦云迦毗罗卫,又翻赤泽,又翻黄头。尼拘律如大房戒释。此园在赤泽城南三四里。是释迦如来成等正觉已,还国见父王,为说法处。时净饭王知佛不住王宫。即于此园造大寺院。如祇陀林等无有异。迎佛归国。于此而住。佛即于此度八王子及五百释种出家入道。八王子者,除第九优婆离是也。
摄律仪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一。该摄大小乘一切戒律而持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藏法数】
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三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迷律
【佛学常见辞汇】
迷的道路,亦即走向三界六道的道路。
清规戒律
【俗语佛源】
佛教的实践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戒为始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卷六)。梵语Sila,译为「戒」,含有防非止恶的意义;梵语vinaya,译为「律」,律也就是「法」、「威仪」。「清规」的名称始见于唐代。《释门正统》卷四:「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戒律原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现用以比喻繁琐、不合理而又束缚人的成规、惯例。有时也泛指规章制度。如茅盾《夜读偶记》:「表面上看来,反对的焦点却是那些束缚写作自由的古典主义诗学的清规戒律。」(禹振声)
三名──律有三名
【三藏法数】
(出大藏一览并华严经疏)
〔一、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瞋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止得。谓能止恶、得善也。又名戒,戒以防止为义,以能防止身口意诸不善业故也。
〔三、波罗提木叉〕,梵语波罗提木叉,华言解脱。谓能远离惑业系缚,而得自在也。
三法──律师三法
【三藏法数】
(出善见毗婆沙律)
〔一、本毗尼藏〕,梵语毗尼,华言律。谓为律师者,必本于毗尼,讽诵通利,句义辩习,文字不忘,然后可以教授于人,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二、坚持不杂〕,谓为律师者,当怀惭愧,坚持法律,于毗尼藏所有文句义疏,悉皆通达;若有问者,次第而答,不相杂乱,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三、受持不忘〕,谓为律师者,于毗尼藏所传之师,须知次第授受之由。若佛授优波离,如是次第师师相承,乃至于今,于其名字,或能尽知,或知一二,而不忘失,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大乘律藏
【三藏法数】
律,即法也。谓梵网等经,唯制大乘菩萨所持之戒,是名大乘律藏。
小乘律藏
【三藏法数】
谓四分等律,唯制小乘之人,即声闻、缘觉所持之戒,是名小乘律藏。(四分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也。)
律诠戒学
【三藏法数】
谓毗尼律藏,因事制戒,专用防止身口恶法。又戒是所诠之行,律是能诠之教,故云律诠戒学。(梵语毗尼,华言善治,又言灭。)
律仪断
【三藏法数】
谓坚持戒律,慎守威仪,断一切恶,是名律仪断。
阿那律陀,无目而见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律陀,华言如意。谓其于过去世,以一食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增一阿含经云:佛在给孤独园为众说法,那律于中眠睡,佛以偈呵曰: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那律闻已,达晓不眠,遂失眼根,获天眼通。观三千世界,犹如掌果。故云:无目而见。(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掌果者,掌中之果也。)
阿那律,天眼第一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律,华言无灭。昔因施食,得生人天中受乐,至今不灭,名无灭。是佛从弟,获天眼通,故称天眼第一。
明律
【三藏法数】
明律者,谓明晓如来所制律法,防非止过,调练身口意之三业也。盖修行之人,须深明戒律,持犯之相,坚固守护,无毁无缺,则能止恶迁善,出离苦趣,而生善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