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故园桃李待君花发
 
桃柳

相关人物
韩愈


《唐语林校證》卷六〈补遗〉~585~
韩退之有二妾,一曰绛桃,一曰柳枝,皆能歌舞。初使王庭凑,至寿阳驿,绝句云:「风光欲动别长安,春半边城特地寒,不见园花兼巷柳,马头惟有月团团。」盖有所属也。柳枝后踰垣遁去,家人追获。及镇州初归,诗曰:「别来杨柳街头树,摆弄春风只欲飞。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放待郎归。」自是专宠绛桃矣。
典故
有待江山
 
江山待吟秀句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六〈后游〉
寺忆新游处【寺忆曾游处】【寺忆重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典故
怜取眼前人
 
月下待西厢

相关人物
张生


《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八〈杂传记五·莺莺传〉~407~
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云:「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自是绝不复知矣。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常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典故
待乌
 
待鸟头白
 
淋乌白头
 
瀚海乌头
 
乌改白头
  
乌白头
  
乌盼头白
 
乌头暗雪
 
乌头有白十
 
乌头未变
   
生马角
 
毕逋头白
 
白尽乌头
 
角马
 
头白
  
头白岂无缘
 
马未角
  
马角望燕丹
  
马头无角
 
马头觅角

相关人物
燕太子丹


《论衡校释》卷五〈感虚第十九〉
传书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祐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燕丹子〉曰:「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即白,马亦生角。」《风俗通》及《论衡校释》皆有此说,仍云「厩门木乌生肉足」。

简释

乌头白:喻处境困难,或喻不可能之事。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乌头因感白,鱼尾为劳赪。”


例句

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李商隐 人欲

青云马生角,黄州使持节。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只如西旅样,头白岂无缘。 杜牧

马头觅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几时。 白居易 自题

典故
仙童驭竹
 
童子骑竹
 
竹儿争见
 
竹马待
 
竹马拜迎
 
骑儿逢郭伋

相关人物
郭伋


《后汉书》卷三十一《郭伋传》
「乃调伋为并州牧。……伋前在并州,素结恩德,及后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例句

人咏甘棠茂,童谣竹马群。 刘商 送庐州贾使君拜命

诗叟未相识,竹儿争见君。 孟郊 寄洛州李大夫

竹马诸童子,朝朝待使君。 岑参 凤翔府行军送程使君赴成州

今朝竹马诸童子,尽是当时竹马孙。 朱元 迎孙刺史(郡阁雅谈云。孙愿家自贞元巳后。三代为池阳刺史。有戟门门子朱元迎道左。献诗曰。

竹马数小儿,拜迎白鹿前。含笑问使君,日晚可回旋。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童儿待郭伋,竹马空迟留。 李群玉 洞庭驿楼雪夜宴集奉赠前湘州张员外(第十二句下缺八字)

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 杜甫 李司马桥了(一作成)承(一本无承字)高使君自成都回

骑儿逢郭伋,战士得文翁。 罗隐 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

海客乘槎渡,仙童驭竹回。 骆宾王 饯郑安阳入蜀


《韩非子》卷十九〈五蠹〉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搆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简释

守株:喻指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书怀一百韵》:“定为鱼缘木,曾因兔守株。”


例句

不是守株空待兔,终当逐鹿出林丘。 敬去文 言志

宋株聊自守,鲁酒怕旁围。 杜牧 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

定为鱼缘木,曾因兔守株。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并序)

贫室如悬磬,端忧剧守株。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元稹集和此诗注内本题末尚有兼投吊席八舍人七字)

纵无显效亦藏拙,若有所成甘守株。 罗隐

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缘木更难求。 罗隐 答宗人衮

社稷俄如缀,雄豪讵守株。 韩偓 送人弃官入道

典故
冶长猜
 
冶长空待罪
 
冶长缧绁
 
冶长非罪

相关人物
公冶长


《论语·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宋·邢炳疏:「旧说冶长解禽语,故系之缧绁。」

简释

冶长非罪:指无罪而遭拘囚的冤狱。唐骆宾王《畴昔篇》:“冶长非罪曾缧绁,长孺然灰也经溺。”


例句

公冶本非罪,潘郎一为民。 刘禹锡 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

冶长空得罪,夷甫岂言钱。 刘长卿 罪所留系寄张十四

白日浮云闭不开,黄沙谁问冶长猜。 刘长卿 罪所留系每夜闻长洲军笛声

冶长虽解缧绁,无由得东周。 柳宗元 奉酬杨侍郎丈因送八叔拾遗戏赠诏追南来诸宾二首

冶长倦缧绁,韩安叹死灰。 毛明素 与琳法师

昔日公冶长,非罪遇缧绁。圣人降其子,古来叹独绝。 沈佺期 枉系二首

冶长信非罪,侯生或遭骂。 韩愈 县斋有怀

冶长非罪曾缧绁,长孺然灰也经溺。 骆宾王 畴昔篇

典故
彦伦鹤怨
 
云鹤相待
 
鹤怨周颙

相关人物
周颙


《昭明文选》卷四十三〈书下·北山移文〉~958~
世有周子,隽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学遁东鲁,习隐南郭。偶吹草堂,滥巾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或叹幽人长往,或怨王孙不游。谈空空于释部,覈玄玄于道流。务光何足比,涓子不能俦。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风云悽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至其纽金章,绾墨绶。跨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道帙长殡,法筵久埋。敲扑諠犯其虑,牒诉倥装其怀。琴歌既断,酒赋无续。常绸缪于结课,每纷纶于折狱。笼张赵于往图,架卓鲁于前箓。希踪三辅豪,驰声九州牧。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石摧绝无与归,石径荒凉徒延伫。至于还飙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鹄怨,山人去兮晓惊。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唐李善注:「萧子显《齐书》曰:『周颙,字彦伦,汝南人也。释褐海陵国侍郎,元徽中,出为剡令。建元中,为长沙王后军参军,山阴令,稍迁国子博士,卒于官。』」

例句

稚圭蛙鸣,彦伦鹤怨。 李瀚 蒙求

鱼惭张翰辞东府,鹤怨周颙负北山。 罗隐 寄右省王谏议

云鹤深相待,公卿不易留。 郑谷 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六〈徐陵·册陈公九锡文〉~3433~
大同之末,边政不修,李贲狂迷,窃我交爱,敢称大号,骄声甚于尉他,据有连州,雄豪炽于梁硕,公英谟雅算,电埽风行,驰禦楼船,直跨沧海,新昌典彻,备履艰难,苏历嘉宁,尽为京观,三山獠洞,八角蛮陬,逖矣水寓之乡,悠哉火山之国,马援之所不届,陶璜之所未开,莫不惧我王灵,争朝边候天府,献状鸿胪,此又公之功也。自寇虏清江,宫闱幽辱,公枕戈尝胆,提剑折心,气涌清霄,神飞紫路,而番禺连率,本自诸夷,言得其朋,是怀同恶,公仗此忠诚,乘机剿定,执沛令而?鼓,平新野而据鞍,此又公之功也。
《國語辭典》:不待  拼音:bù dài
1.用不著。《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不待赭污之权,而奸渠必剪。」
2.不想、不打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一个睡昏昏不待观经史,一个意悬悬懒去拈针指。」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三折:「怕不待闲争气,赤紧的难存济,我则索折腰为米。」
3.等不及。《红楼梦》第七回:「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正是呢……。』」
《國語辭典》:有待  拼音:yǒu dài
1.有所等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宋。欧阳修 泷冈阡表:「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2.佛教用语。指人身。因人身须有资藉才能维生。《高僧传。卷五。释道安》:「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殷勤,安答书云:『捐米千斛弥觉有待之为烦。』」
《韵府拾遗 支韵》:待之
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
分类:待之
《國語辭典》:待制  拼音:dài zhì
职官名。唐代始设,由六品以上的文官担任,为侍从顾问之职。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黑漫漫打出迷魂寨,愿待制位列三公,日转千阶。」
《國語辭典》:相待  拼音:xiāng dài
对待、款待。如:「朋友间应以诚相待。」《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张胜心坚似铁,只以主母相待,并不及乱。」
《國語辭典》:待罪  拼音:dài zuì
1.等待处置、等待责罚。《汉书。卷八一。匡张孔马传。匡衡》:「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汉书。卷七六。赵尹韩张两王传。韩延寿》:「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
2.古代官吏常恐不胜其职而获罪,故以此为官吏任职自谦之辞。《史记。卷一○○。季布栾布列传。季布》:「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儒林外史》第八回:「我本无宦情,南昌待罪数年,也不曾做得一些事业。」
《漢語大詞典》:乌白(烏白)
谓乌鸦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南朝 梁简文帝 《妾薄命》诗:“转山犹可遂,乌白望难期。”《陈书·衡阳献王昌传》:“及鼎业初基,外蕃逆命,聘问斯阻,音介莫通,睠彼机桥,将隣乌白。”参见“ 乌白马角 ”、“ 乌头白马生角 ”。
《國語辭典》:乌白马角(烏白馬角)  拼音:wū bái mǎ jiǎo
相传战国时,燕国太子丹在秦为人质,因秦王待之无礼而请求返国。秦王则以乌鸦头变白,马头生角的条件刁难他。见《燕丹子。卷上》。后以乌白马角比喻困境,或不可能实现的事。南朝宋。鲍照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之四:「洁诚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也作「乌白头,马生角」。
《漢語大詞典》:乌头白马生角(烏頭白馬生角)
乌头变白,马首长角。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燕丹子》卷上:“ 燕太子 丹 质於 秦 , 秦王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 秦王 不听,谬言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许耳。 丹 仰天嘆,乌即白头,马生角, 秦王 不得已而遣之。”《轰天雷》第七回:“照你意思,便乌头白马生角,也不能成功?”
《漢語大詞典》:乌头白(烏頭白)
乌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唐 白居易 《答元郎中》诗:“我归应待乌头白,慙愧 元郎 误欢喜。” 唐 李商隐 《人欲》诗:“ 秦中 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宁调元 《用东坡狱中遗子由韵寄约真戊沙》:“几时待得乌头白, 弱水 东流更向西。”参见“ 乌头白马生角 ”。
《漢語大詞典》:乌头白马生角(烏頭白馬生角)
乌头变白,马首长角。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燕丹子》卷上:“ 燕太子 丹 质於 秦 , 秦王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 秦王 不听,谬言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许耳。 丹 仰天嘆,乌即白头,马生角, 秦王 不得已而遣之。”《轰天雷》第七回:“照你意思,便乌头白马生角,也不能成功?”
《漢語大詞典》:乌头马角(烏頭馬角)
同“ 乌白马角 ”。 清 钱谦益 《一叹示士龙》诗:“一叹依然竟陨霜,乌头马角事茫茫。” 清 顾贞观 《金缕曲》词:“廿载 包胥 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柳亚子 《夜梦陶公醒而赋此》诗:“乌头马角费疑猜,又见离魂入梦来。”
《漢語大詞典》:头白乌(頭白烏)
白头乌鸦,传说中的不祥鸟。
分類:不祥
《國語辭典》:马生角(馬生角)  拼音:mǎ shēng jué
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天雨粟,马生角也,大过。」
分類:乌头仰天
《漢語大詞典》:马角乌头(馬角烏頭)
《燕丹子》卷上:“ 燕 太子丹 质於 秦 , 秦王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 秦王 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后因以“马角乌头”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清 曹贞吉 《百字令·咏史》词:“ 田光 老矣,笑 燕丹 宾客,都无人物,马角乌头千载恨,匕首匣中如雪。”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感愤》:“壮岁从征沙漠,望穷马角乌头,暮年迁謫 江州 ,吟尽荻花枫叶。”
分類:实现
《漢語大詞典》:守株
“ 守株待兔 ”的省称。 《孔丛子·连丛子上》:“然雅达博通,不世而出,流学守株,比肩皆是,众口非非,正将焉立。”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每见凡俗守株之儒,营营所习,不博达理。” 唐 罗隐 《自贻》诗:“衰老应难更进趋,药畦经卷自朝晡;纵无显效亦藏拙,若有所成甘守株。” 明沈鲸《双珠记·假恩图色》:“怜恁凉凉无与处,穷途依稀守株;空囊何计充薪水,令人不觉攒眉。”
《國語辭典》:守株待兔  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相传一农夫见兔触树而死,为他所得,遂不事农作,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树,终一无所获。典出《韩非子。五蠹》。后比喻拘泥守成,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汉。王充《论衡。宣汉》:「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明。朱权《卓文君》第三折:「盼功名如守株待兔,要求进若缘木求鱼。」也作「守株伺兔」。
《漢語大詞典》:待兔
比喻墨守成规而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典出韩非子·五蠹 宋 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唐 欧阳詹 《送王式东游序》:“予怀待兔之固,犹伺北闕寝书之报; 公范 见变豹之理,将东游诸侯之国。” 宋 范仲淹 《临川羡鱼赋》:“亦犹射雉之子,即亡矢以胡为?待兔之人,非设罝而奚可?”
《國語辭典》:株守  拼音:zhū shǒu
比喻拘泥守成,不知变通。参见「守株待兔」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三出:「自株守,教怨谁?让荒园,你存济。」《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愚兄老拙株守,两家至戚世交,只和老弟气味还投合的来。」
《國語辭典》:守株待兔  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相传一农夫见兔触树而死,为他所得,遂不事农作,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树,终一无所获。典出《韩非子。五蠹》。后比喻拘泥守成,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汉。王充《论衡。宣汉》:「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明。朱权《卓文君》第三折:「盼功名如守株待兔,要求进若缘木求鱼。」也作「守株伺兔」。
《國語辭典》:枕戈待旦  拼音:zhèn gē dài dàn
枕著武器等待天明。形容时时警惕,准备作战,不敢安睡。《晋书。卷六二。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