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5,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罗睺罗六年在胎往因
难思往生
难思议往生
十念往生
一往天上
一往人间
往仲闳
释法恭(号 石窗叟 林 往从 )
余忭(字 士悦 使前往琉球国、王 )
赵輄(字 以载 号 往川 )
吴任臣(字 志伊、尔器、征鸣、徵鸣 号 托园 鸿往、任臣 )
黄鼎(字 尊古 号 旷亭、独往客、净垢老人 )
桑调元(字 伊佐、韬甫 号 独往生、五岳诗人 )
佛类词典(续上)
双树林下往生罗睺罗六年在胎往因
难思往生
难思议往生
十念往生
一往天上
一往人间
其它辞典
嵇适(字 利往 )往仲闳
释法恭(号 石窗叟 林 往从 )
余忭(字 士悦 使前往琉球国、王 )
赵輄(字 以载 号 往川 )
吴任臣(字 志伊、尔器、征鸣、徵鸣 号 托园 鸿往、任臣 )
黄鼎(字 尊古 号 旷亭、独往客、净垢老人 )
桑调元(字 伊佐、韬甫 号 独往生、五岳诗人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1011 【介绍】: 宋应天府宋城人,字利往。登进士第。授汝南褒信尉,调石首主簿。尝按部民父子坐重辟者,使父抵法而子免,人称其仁。
人物简介
简介
政和二年(1112)任福建路提举常平茶盐等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号石窗叟,俗姓林,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幼于栖真禅院祝发,师事则韶,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受具戒。历住光孝、能仁、报恩、雪窦、瑞岩诸寺。孝宗淳熙八年卒,年八十。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法嗣。事见《攻愧集》卷一一○《瑞岩石窗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四二九八
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号石窗叟,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林氏。年十五出家,后从天童正觉禅师问道,既而遍参诸识。历主光孝、能仁、报恩、瑞岩诸寺。淳熙八年八月卒,年八十。见《攻愧集》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九。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恭。自号石窗叟。奉化林氏子。其母感胡僧入梦而生。落发受具戒。习南山律于湖心寺。闻天童宏智名往从。问道。兄事晖自得。昼夕危坐。一日坐殿庑间。偶闻僧语。入耳清彻。豁然开悟。流汗浃体。宏智。诘以所得非谬。命居侍职。既而遍参诸识。见闲万年。万年试为问。师掩耳出。草堂清公不许。暂到入室。师直造前。夺拂子掷地上而出。一众骇异。黄龙忠。置界方槌拂于香案上。勘验学者。师谓其侍者曰。和尚此一络索作何用。少顷一一拈起。问。过一机不来。莫言不道。侍者白忠。乃撤去。三年复归天童。主藏钥。为第一座。分座说法。宏智所举宗要。师不为苟合。智爱而畏之。绍兴二十三年。光孝虚席。越帅移书宏智。求一本色人补处。智以师应命。会应天塔坏。或请舍去。师曰。非我尚谁为耶。塔成。始行迁能仁。隆兴改元。侍郎赵公守四明。迎主报恩。虏烬之馀。前人兴造。所未备者。皆成之。轩敞宏大。遂为一城兰若之冠。乾道六年。退居小溪之彰圣。明年荣阳郡王。起住瑞岩。辟舍宇以安众。开山田以足食。建杰阁。奉圆通大士。轮奂甚美大。参范公请移雪窦。自得晖。归自净慈。遂以雪窦还之。复居瑞岩。淳熙八年八月。示微疾。戒弟子。毋以药石累我。我将行矣。以书招自得。来相见如平时。付以后事。作书遗别诸士大夫。并常往来者。迟明升座。说偈而逝。寿八十。腊五十九。师天姿挺特。持律甚严。累主大刹。起居寝食。率与众共。不务缘饰。无他嗜好。峭直骨鲠。不借人以辞色。有道者。力加提引。慧而狂者。必叱之。临安净慈空席。力请。乃航海以避命。皇子魏王作牧。每加礼敬。欲访师山间。辞曰。路远而险徒劳耳。盖其严冷类此。
人物简介
维基
余忭,亦作「俞忭」,字士悦,浙江宁波府奉化县人。明朝官员。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正统六年(1441年)授礼科给事中。正统七年(1442年)与刘逊分别任正、副册封使前往琉球国,翌年到达首里册封尚忠为王。终仕礼部右侍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西高平人,字以载,号往川。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兵科给事中。以揭发内竖私置禁器事,谪封丘丞,寻罢归。隆庆时补礼科给事中,谏帝戎服郊祀,又疏请薛瑄从祀,帝从之。官至太仆寺卿。维基
赵輄,字以载,山西泽州高平县人,民籍。山西乡试第十一名举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式甲辰科会试第五十名,登第三甲第二百零三名进士。官行人司行人,选工科给事中,因上言谪封丘县丞,不久罢官。隆庆初年起为礼科给事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89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志伊,一字尔器,初字征鸣,号托园。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列二等,授检讨,充纂修《明史》官。与李因笃、毛奇龄等为友。顾炎武亦服其“博闻强记”。有《十国春秋》、《周礼大义补》、《山经广注》、《托园诗文集》等。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二
吴任臣,字志伊,仁和人。诸生。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维基
吴任臣(1628年—1689年),原名鸿往,字徵鸣,后更名任臣,更字志伊,一字尔器,号托园,福建平海卫(今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人,清代官员、学者。早年随父徙居浙江仁和(今杭州市),幼好学,十岁诵古文,好读奇书,为诸生,考试均名列第一。张治爱其才。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内阁中书王榖振荐举,举博学鸿词科,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承修《明史·历志》。《清史稿》载:“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朱彝尊、汪琬、吴任臣及耒(潘耒)为最著。”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分修《律历志》,因工作过勤,连续四十天不眠不休,以旧疾复发,僵仆卒于车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0或1660—1730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尊古,号旷亭,又号独往客、净垢老人。王翚弟子,游天下名山水几尽,画山水笔下有生气。曾受年羹尧聘,中途闻其所为,立即折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5—1771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伊佐,一字韬甫,别号独往生、五岳诗人。雍正十一年成进士。授工部主事,引病归。曾从劳史受理学,主九江濂溪书院讲席,辟余山书屋,晚年主讲滦源书院。有游山癖,遍游五岳,能步行百里。诗豪宕不群,深得山水之助。有《韬甫集》、《五岳集》、《论语说》、《躬行实践录》。晚晴簃诗汇·卷六十八
桑调元,字伊佐,一字韬甫,钱塘人。雍正癸丑召试,赐进士,授工部主事。有《韬甫集》。
双树林下往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事赞所说极乐净土三种往生之一。往生极乐之化土也。双树林为释迦化身之涅槃。故明极乐之化土借之。
(术语)法事赞所说极乐净土三种往生之一。往生极乐之化土也。双树林为释迦化身之涅槃。故明极乐之化土借之。
罗睺罗六年在胎往因
【佛学大辞典】
(传说)玄应师之说如上所引。佛本行集经五十五曰:「罗睺罗,昔为国王时,有仙人犯盗戒,欲就王忏悔。诣王宫,王耽五欲,六日不见外人,以此因缘,今生六年在母胎也。」法华文句二曰:「往昔塞鼠穴,又不看婆罗门六日,由是缘故言覆障。」维摩经嘉祥疏二曰:「所以六年在胎者,从来言,过去墐塞鼠孔,故六年在胎。大论云:有仙人,入王国,辙饮王水取王杨枝。犯不与取,就王忏悔,治罪。王见即便入内,六日,五欲自娱乐,忘外仙人。仙人云:不应以此治我,以六日在内不出见仙人,故今生六年在胎也。」
(传说)玄应师之说如上所引。佛本行集经五十五曰:「罗睺罗,昔为国王时,有仙人犯盗戒,欲就王忏悔。诣王宫,王耽五欲,六日不见外人,以此因缘,今生六年在母胎也。」法华文句二曰:「往昔塞鼠穴,又不看婆罗门六日,由是缘故言覆障。」维摩经嘉祥疏二曰:「所以六年在胎者,从来言,过去墐塞鼠孔,故六年在胎。大论云:有仙人,入王国,辙饮王水取王杨枝。犯不与取,就王忏悔,治罪。王见即便入内,六日,五欲自娱乐,忘外仙人。仙人云:不应以此治我,以六日在内不出见仙人,故今生六年在胎也。」
难思往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于难思议往生。【又】日本真宗所谓三往生之一。谓真门自力之往生也。由自力念佛之因而往生于疑城胎宫者。其所称之名号,与难思议往生之生因,虽无何等之异?而以其行之心为自力故,与弘愿他力之难思议往生不同。为有此异,故省略议字而单云难思往生。一字具略示褒贬也。是第二十愿之誓,而阿弥陀经所说之往生也。
(术语)同于难思议往生。【又】日本真宗所谓三往生之一。谓真门自力之往生也。由自力念佛之因而往生于疑城胎宫者。其所称之名号,与难思议往生之生因,虽无何等之异?而以其行之心为自力故,与弘愿他力之难思议往生不同。为有此异,故省略议字而单云难思往生。一字具略示褒贬也。是第二十愿之誓,而阿弥陀经所说之往生也。
难思议往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净土所享受之乐,为无量不可思议,故谓之难思议往生乐。又日本真宗所说三往生之一。谓弘愿他力之往生也。从他力回向之信心,得往生于弥陀之真实报土者,非凡夫言说思虑所及,故谓之难思议往生。是第十八愿之誓,而大无量寿经所说之往生也。
(术语)往生净土所享受之乐,为无量不可思议,故谓之难思议往生乐。又日本真宗所说三往生之一。谓弘愿他力之往生也。从他力回向之信心,得往生于弥陀之真实报土者,非凡夫言说思虑所及,故谓之难思议往生。是第十八愿之誓,而大无量寿经所说之往生也。
十念往生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法,就是造诸恶业的凡夫,在临命终时,若遇到善缘的相助,急念十声的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法,就是造诸恶业的凡夫,在临命终时,若遇到善缘的相助,急念十声的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一往天上
【三藏法数】
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则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天上。
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则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天上。
一往人间
【三藏法数】
谓第一果人,若在天中得第二果,则一往人间,一来天上,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人间。
谓第一果人,若在天中得第二果,则一往人间,一来天上,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