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谓之不动九彻。不动明王之利剑,周围有九个火焰。表九彻也。九彻者,显三界九地惑障尽灭,成十地满足之佛也。又显八叶九尊于一心之莲台,故云九彻。总之以不动之身而即知为行者之身,谓之三昧耶。或云九彻。
(术语)又谓之不动九彻。不动明王之利剑,周围有九个火焰。表九彻也。九彻者,显三界九地惑障尽灭,成十地满足之佛也。又显八叶九尊于一心之莲台,故云九彻。总之以不动之身而即知为行者之身,谓之三昧耶。或云九彻。
九彻印明
【佛学大辞典】
(印明)以不动明王为中央,两部大日为两侧士,建立三尊帐者。观无所不至印为三尊帐,三诵阿唅鍐之明。
(印明)以不动明王为中央,两部大日为两侧士,建立三尊帐者。观无所不至印为三尊帐,三诵阿唅鍐之明。
彻心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相第一通达本心之真言也。连华部心轨曰:「诸佛同音言:汝应观自心。既闻是说已,如教观自心。久住谛观察,不见自心相。复想礼佛足,白言最胜尊。我不见自心,此心为何相?诸佛咸告言:心相难测量,授与心真言。即诵彻心明,观心如月轮。若在轻雾中,如理谛观察。真言曰:唵,质多钵罗底吠邓,迦噜(引)弭。」
(术语)五相第一通达本心之真言也。连华部心轨曰:「诸佛同音言:汝应观自心。既闻是说已,如教观自心。久住谛观察,不见自心相。复想礼佛足,白言最胜尊。我不见自心,此心为何相?诸佛咸告言:心相难测量,授与心真言。即诵彻心明,观心如月轮。若在轻雾中,如理谛观察。真言曰:唵,质多钵罗底吠邓,迦噜(引)弭。」
彻见十方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一愿。愿使彼国土清净照见十方世界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愿名诸师不同。望西楼钞四曰:「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中略)真源云:彻见十方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一愿。愿使彼国土清净照见十方世界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愿名诸师不同。望西楼钞四曰:「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中略)真源云:彻见十方愿。」
彻悟
【佛学大辞典】
(人名)清代乾嘉时人。名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京东丰润县人。俗姓马氏。投三圣庵荣池老宿薙发。于性相二宗三观十乘之旨,靡不通达。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粹如纯翁,乃印心焉。是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也。尝慕永明延寿禅师之为人,遂栖心净土,主张莲宗。日限尺香晤客,过此惟礼拜持念而已。师每当说法,如瓶泻云兴,辩才无碍,莲宗之风大扇。当时为法门第一人。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西向合掌,端坐念佛,见佛垂引而化。年七十岁。所著有示禅教律,念佛伽陀行于世。见彻悟语录下。
(人名)清代乾嘉时人。名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京东丰润县人。俗姓马氏。投三圣庵荣池老宿薙发。于性相二宗三观十乘之旨,靡不通达。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粹如纯翁,乃印心焉。是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也。尝慕永明延寿禅师之为人,遂栖心净土,主张莲宗。日限尺香晤客,过此惟礼拜持念而已。师每当说法,如瓶泻云兴,辩才无碍,莲宗之风大扇。当时为法门第一人。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西向合掌,端坐念佛,见佛垂引而化。年七十岁。所著有示禅教律,念佛伽陀行于世。见彻悟语录下。
大彻大悟
【俗语佛源】
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證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不退道心,属于大菩萨的境界。如《观无量寿经》谓:「廓然大悟,得无生忍。」清代有位著名的禅师,是临济宗三十六世,即以「彻悟」为号。他主张禅净双修,大弘净土宗。「大彻大悟」与通常所说的「开悟」程度不同。「开悟」是觉悟之始,而「彻悟」是觉悟之成。按天台宗「六即」之说,「开悟」为「名字即」,见道而已,仍是凡夫;而「彻悟」为「分證即」,已经證道,属于圣贤。梁启超在《中国古代思潮》第六章中说:「修法华三昧,越十四日,智者大彻大悟,遂直接佛传,创立此派。」智者即陈、隋间的高僧智,他在二十多岁时从慧思修行「法华三昧」而彻悟,后来成为天台宗的创始人。后用以泛指彻底了解,完全明白。如《老残游记续集》:「你紧记在心,将来自有个大彻大悟的日子,你就知道不是寻常的套话了。」(李明权)
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證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不退道心,属于大菩萨的境界。如《观无量寿经》谓:「廓然大悟,得无生忍。」清代有位著名的禅师,是临济宗三十六世,即以「彻悟」为号。他主张禅净双修,大弘净土宗。「大彻大悟」与通常所说的「开悟」程度不同。「开悟」是觉悟之始,而「彻悟」是觉悟之成。按天台宗「六即」之说,「开悟」为「名字即」,见道而已,仍是凡夫;而「彻悟」为「分證即」,已经證道,属于圣贤。梁启超在《中国古代思潮》第六章中说:「修法华三昧,越十四日,智者大彻大悟,遂直接佛传,创立此派。」智者即陈、隋间的高僧智,他在二十多岁时从慧思修行「法华三昧」而彻悟,后来成为天台宗的创始人。后用以泛指彻底了解,完全明白。如《老残游记续集》:「你紧记在心,将来自有个大彻大悟的日子,你就知道不是寻常的套话了。」(李明权)
救人须救彻,杀人须见血
【俗语佛源】
意即帮助人要帮到底,办事情要见效果。这句俗语出于北宋的《传灯录》卷三四:「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禅宗有所谓「杀人刀」、「活人剑」:「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须是活人剑。既得杀人,须活得人;既活得人,须杀得人。」(宋《圆悟心要》卷上)「杀人」比喻「打得念头死」;「活人」比喻「救得法身活」。「救人须救彻,杀人须见血」体现了禅宗擅用的「杀」、「活」之机。后在文学上运用如《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第三九回:「那樵夫道:『你两番猜不著我的书谜儿,我不拽你上山来了。』天师道:『救人须救彻,杀人须见血。怎么这等样儿?』」亦有倒置的用法,如马烽《吕梁英雄转》第三四回:「人常说:『杀人要见血,救人要救彻。』你先去打仗,将来叫你叔叔给你磕几个头也行哩!」(李明权)
意即帮助人要帮到底,办事情要见效果。这句俗语出于北宋的《传灯录》卷三四:「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禅宗有所谓「杀人刀」、「活人剑」:「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须是活人剑。既得杀人,须活得人;既活得人,须杀得人。」(宋《圆悟心要》卷上)「杀人」比喻「打得念头死」;「活人」比喻「救得法身活」。「救人须救彻,杀人须见血」体现了禅宗擅用的「杀」、「活」之机。后在文学上运用如《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第三九回:「那樵夫道:『你两番猜不著我的书谜儿,我不拽你上山来了。』天师道:『救人须救彻,杀人须见血。怎么这等样儿?』」亦有倒置的用法,如马烽《吕梁英雄转》第三四回:「人常说:『杀人要见血,救人要救彻。』你先去打仗,将来叫你叔叔给你磕几个头也行哩!」(李明权)
清彻音
【三藏法数】
不浊曰清,透明曰彻。谓诸梵天戒行清净,心地圆明,而其音声,清净明彻,是名清彻音。
不浊曰清,透明曰彻。谓诸梵天戒行清净,心地圆明,而其音声,清净明彻,是名清彻音。
意识遍缘一切通彻假实三量
【三藏法数】
谓此识心,遍缘现前实有之境,于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名为假。是则此识三境皆缘,三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别假实诸境,是以所缘之境广也。(三境者,一性境,说见上。二独影境,谓思量过去之境,唯有影现于心。三本质境,谓于现身境上分别质相。三量者,一现量,说见上。二比量,谓于现前物上比度而知,如隔墙见烟,知彼有火。三非量,谓追缘过去未来之事。)
谓此识心,遍缘现前实有之境,于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名为假。是则此识三境皆缘,三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别假实诸境,是以所缘之境广也。(三境者,一性境,说见上。二独影境,谓思量过去之境,唯有影现于心。三本质境,谓于现身境上分别质相。三量者,一现量,说见上。二比量,谓于现前物上比度而知,如隔墙见烟,知彼有火。三非量,谓追缘过去未来之事。)
贯彻心
【三藏法数】
谓此一念之心,于境既能求觅,则贯透通彻,知其善恶也。
谓此一念之心,于境既能求觅,则贯透通彻,知其善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