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盲引众盲
【佛学大辞典】
(譬喻)无门关曰:「拼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譬喻)无门关曰:「拼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方便引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方便引入无缘之众生于佛道也。
(术语)以方便引入无缘之众生于佛道也。
引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经疏十九曰:「有常悲者,乃合引入曼陀罗也。」
(术语)大日经疏十九曰:「有常悲者,乃合引入曼陀罗也。」
引入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引弟子入坛场内之印也。胎藏界用入佛三昧耶之印,金刚界用萨埵之三昧耶印,苏悉印用合掌,此即以三部之三昧耶生在佛家之意也。或总用大钩召印。
(印相)引弟子入坛场内之印也。胎藏界用入佛三昧耶之印,金刚界用萨埵之三昧耶印,苏悉印用合掌,此即以三部之三昧耶生在佛家之意也。或总用大钩召印。
引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引接化度也。六祖坛经曰:「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
(术语)引接化度也。六祖坛经曰:「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
引正太子
【佛学大辞典】
(人名)中印度憍萨罗国引正王(娑多婆汉那Sa%tyava%hana’)之子也。王深归依龙树菩萨,依龙树之妙术,年貌不衰,太子患不能嗣王位。因思父王之长命依于龙树之福力,乃请龙树使自杀。父王闻龙树死,即命终。太子遂即王位。见西域记十。
(人名)中印度憍萨罗国引正王(娑多婆汉那Sa%tyava%hana’)之子也。王深归依龙树菩萨,依龙树之妙术,年貌不衰,太子患不能嗣王位。因思父王之长命依于龙树之福力,乃请龙树使自杀。父王闻龙树死,即命终。太子遂即王位。见西域记十。
引出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佛性之一。(参见:三佛性)
【三藏法数】
谓一切众生,佛性虽具,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
(术语)三佛性之一。(参见:三佛性)
【三藏法数】
谓一切众生,佛性虽具,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佛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性虽常住不变,然为他修證,分三义:一、自性住佛性,一切众生本有之,为自性而常住者。三恶之众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渐为引出者。三乘之行人具之。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而本有之佛性了了显发者。即诸佛之佛性也。见华严孔目章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一切众生,本有此性,名为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众生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佛性,是名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至于果位时,本有之佛性了了显现,是名至德果佛性。见华严孔目章。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因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恶道的众生就只有这一种;引出佛性是众生凭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渐渐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导出来,这种佛性为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满足了,本具的佛性显发无馀,这是诸佛的佛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谓真性平等,犹如虚空。于诸凡圣,无所限碍,故名佛性。
〔一、自性住佛性〕,谓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二、引出佛性〕,谓一切众生,佛性虽具,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至得果佛性〕,谓修因满足,则本有佛性,于證得果位之时,了了显发,是名至得果佛性。
(名数)佛性虽常住不变,然为他修證,分三义:一、自性住佛性,一切众生本有之,为自性而常住者。三恶之众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渐为引出者。三乘之行人具之。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而本有之佛性了了显发者。即诸佛之佛性也。见华严孔目章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一切众生,本有此性,名为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众生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佛性,是名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至于果位时,本有之佛性了了显现,是名至德果佛性。见华严孔目章。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因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恶道的众生就只有这一种;引出佛性是众生凭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渐渐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导出来,这种佛性为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满足了,本具的佛性显发无馀,这是诸佛的佛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谓真性平等,犹如虚空。于诸凡圣,无所限碍,故名佛性。
〔一、自性住佛性〕,谓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二、引出佛性〕,谓一切众生,佛性虽具,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至得果佛性〕,谓修因满足,则本有佛性,于證得果位之时,了了显发,是名至得果佛性。
引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满果之语。一有情之果报分为总别二者。果报之主成分为引果,果报之局部为满果。例如第八识是引果,五根五境等好丑美恶是满果。第八识为总报之果体,于反现吾等人界五根五境等之总体上,更就彼总体变成美恶上下贫富等之差别,是第八识中具有满业之种子使然。故因此可知同一人间,果报上有种种之上下差别者,是满果也。引果总为同一。见唯识论二,同述记二末。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所得的身体果报,可分为总别二种,其引生果报的主要成分为引果,引生果报的局部成分为满果,例如第八识的总报是引果,五根五境美丑等是别报的满果。
(术语)对满果之语。一有情之果报分为总别二者。果报之主成分为引果,果报之局部为满果。例如第八识是引果,五根五境等好丑美恶是满果。第八识为总报之果体,于反现吾等人界五根五境等之总体上,更就彼总体变成美恶上下贫富等之差别,是第八识中具有满业之种子使然。故因此可知同一人间,果报上有种种之上下差别者,是满果也。引果总为同一。见唯识论二,同述记二末。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所得的身体果报,可分为总别二种,其引生果报的主要成分为引果,引生果报的局部成分为满果,例如第八识的总报是引果,五根五境美丑等是别报的满果。
引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林导引他升座说法,而绍介于众曰引座。见象器笺十一。
(术语)禅林导引他升座说法,而绍介于众曰引座。见象器笺十一。
引饭大师
【佛学大辞典】
(譬喻)喻禅家引饭之槌也。清异录上曰:「禅家未粥饭,先鸣槌,维那掌之。丛林目净槌为引饭大师,维那为栾槌都督。」
(譬喻)喻禅家引饭之槌也。清异录上曰:「禅家未粥饭,先鸣槌,维那掌之。丛林目净槌为引饭大师,维那为栾槌都督。」
引发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因之一。(参见:十因)
【三藏法数】
谓欲界系缚善法,能引欲界系缚诸胜善法也。又能引色界、无色界系缚及不系缚善法,乃至无色界系缚善法,能引无色界诸胜善法及不系缚善法等,是名引发因。
(术语)十因之一。(参见:十因)
【三藏法数】
谓欲界系缚善法,能引欲界系缚诸胜善法也。又能引色界、无色界系缚及不系缚善法,乃至无色界系缚善法,能引无色界诸胜善法及不系缚善法等,是名引发因。
十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随说因。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随其见闻觉知而起言说,是名随说因。二观待因。诸有情欲求三界有系缚之乐,及出世间不系缚之乐,于彼之所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观彼而对此,是名观待因。三牵引因。由净不净之熏习,三界善恶诸行,于可爱不可爱之趣中,牵引可爱不可爱之自体,是名牵引因。四生起因。三界可爱不可爱之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各由自种生爱,能润种种,为润爱,由此而先所牵引之可爱不可爱自体生起,是名生起因。五摄受因。三界之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悉为真实之见所摄受,是名摄受因。六引发因。欲界系缚之善法能引欲界系缚之诸胜善法,又能引色界无色界系缚及不系缚之善法,乃至无色界系缚之善法,能引无色界之诸胜善法及不系缚之善法,是名引发因。七定异因。三界系缚诸法及不系缚法,自性功能有差别,是名定异因。八同事因。由自性功能之和合,生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亦成办和合,是名同事因。九相违因。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将生时,若有障碍现前,则不得生,是名相违因,十不相违因,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法将生时,若无他障碍,现前则便得生,是名不相违因。见瑜伽论五。
【佛学常见辞汇】
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困、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
(名数)一随说因。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随其见闻觉知而起言说,是名随说因。二观待因。诸有情欲求三界有系缚之乐,及出世间不系缚之乐,于彼之所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观彼而对此,是名观待因。三牵引因。由净不净之熏习,三界善恶诸行,于可爱不可爱之趣中,牵引可爱不可爱之自体,是名牵引因。四生起因。三界可爱不可爱之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各由自种生爱,能润种种,为润爱,由此而先所牵引之可爱不可爱自体生起,是名生起因。五摄受因。三界之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悉为真实之见所摄受,是名摄受因。六引发因。欲界系缚之善法能引欲界系缚之诸胜善法,又能引色界无色界系缚及不系缚之善法,乃至无色界系缚之善法,能引无色界之诸胜善法及不系缚之善法,是名引发因。七定异因。三界系缚诸法及不系缚法,自性功能有差别,是名定异因。八同事因。由自性功能之和合,生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亦成办和合,是名同事因。九相违因。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将生时,若有障碍现前,则不得生,是名相违因,十不相违因,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法将生时,若无他障碍,现前则便得生,是名不相违因。见瑜伽论五。
【佛学常见辞汇】
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困、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
引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满业之语。牵引众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毗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众同分等,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之二解。总报业,感总报之果,同时扶其馀劣弱之业,使彼亦能感别报,谓之引业,别报业圆满庄严第八总报之果体谓之满业,是业业相对也。又总报之果起时,其果能为增上缘,引生其馀别报之果,故谓之引业,又此别报之果,能使总报之果圆满,故谓之满业,是即果果相对也。然此引业限于一业耶?抑于多业亦通耶?引一生耶?抑于多生亦通耶?此问题大小乘说之亦不同。小乘之说,引业限于一业,又唯引一生。俱舍论十七曰:「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光记十七曰:「非多业引一生,又非一业引多生,唯一业引一生,多业引多生。」即其意也。是盖以一业若引多生,则当于熟时生先后之别,多业若引一生,则有于众同分生差别之难故也。然大乘之说,则一多互为不定。杂集论所谓:「或一业力牵一身,乃至一业力牵多生,多业力得一身」是也。小乘中经部,亦如大乘,许一业引多生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引因、牵引业、总报业,即牵引众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业因。
【三藏法数】
谓若宿世善业引发,生于人中,则得珍宝丰足,多受快乐;若由宿世恶业引发,生于人中,则感贫穷困乏,受诸苦恼,是名引业。
(术语)对满业之语。牵引众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毗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众同分等,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之二解。总报业,感总报之果,同时扶其馀劣弱之业,使彼亦能感别报,谓之引业,别报业圆满庄严第八总报之果体谓之满业,是业业相对也。又总报之果起时,其果能为增上缘,引生其馀别报之果,故谓之引业,又此别报之果,能使总报之果圆满,故谓之满业,是即果果相对也。然此引业限于一业耶?抑于多业亦通耶?引一生耶?抑于多生亦通耶?此问题大小乘说之亦不同。小乘之说,引业限于一业,又唯引一生。俱舍论十七曰:「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光记十七曰:「非多业引一生,又非一业引多生,唯一业引一生,多业引多生。」即其意也。是盖以一业若引多生,则当于熟时生先后之别,多业若引一生,则有于众同分生差别之难故也。然大乘之说,则一多互为不定。杂集论所谓:「或一业力牵一身,乃至一业力牵多生,多业力得一身」是也。小乘中经部,亦如大乘,许一业引多生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引因、牵引业、总报业,即牵引众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业因。
【三藏法数】
谓若宿世善业引发,生于人中,则得珍宝丰足,多受快乐;若由宿世恶业引发,生于人中,则感贫穷困乏,受诸苦恼,是名引业。
引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作引摄。佛以大愿业力摄取之手,引导摄取众生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引摄。佛菩萨之手引取众生也。涅槃经二十八曰:「方便引接。」往生要集上本曰:「与无量圣众,同时赞叹,授手引接。」
(术语)或作引摄。佛以大愿业力摄取之手,引导摄取众生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引摄。佛菩萨之手引取众生也。涅槃经二十八曰:「方便引接。」往生要集上本曰:「与无量圣众,同时赞叹,授手引接。」
引接悲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引接众生之本愿也。指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九愿。愿曰:「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见无量寿经上。
(术语)引接众生之本愿也。指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九愿。愿曰:「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见无量寿经上。
引接结缘乐
【佛学大辞典】
(杂语)往生要集十乐中之第六乐。往生净土后,将娑婆结缘之父母知友,自在引接而济度之乐也。要集上末曰:「若生极乐,智慧高明,神通洞达,世世生生恩所知识,随心引接。(中略)无缘尚尔,况结缘乎?」
(杂语)往生要集十乐中之第六乐。往生净土后,将娑婆结缘之父母知友,自在引接而济度之乐也。要集上末曰:「若生极乐,智慧高明,神通洞达,世世生生恩所知识,随心引接。(中略)无缘尚尔,况结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