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引古证今(引古證今)
引用古代史实或文献来论证当前的行事。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引古证今,演説人情天理。” 鲁迅 《南腔北调集·祝〈涛声〉》:“那幸运也是缺点之处,是在总喜欢引古证今带些学究气。”
《漢語大詞典》:甄引
审察引用。 刘师培 《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舍 沉 书而外,世説新语 刘 注、文选 李 注以及北堂书钞各书,并多甄引。”
分類:审察引用
《漢語大詞典》:宛引
宛转地引用。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杨允绳》:“有日者对 陆宗伯 曰:‘ 杨公 为门下同年,其命当死国难,公勿劝之出。’……一日, 杨公 忽投刺别 宗伯 还朝。 宗伯 心动,且知公意已决,不可復阻,犹幸星术未必奇验也。已闻变, 宗伯 时为憮然,悔不宛引日者言,力挽之。”
《漢語大詞典》:填引
填塞,引用。 清 宋荦 《侯方域南省试策四评》:“明策从来以填引古事为工,此独语语切今,三百年第一手也。”
分類:填塞引用
《国语辞典》:食洋不化  拼音:shí yáng bù huà
大陆地区指将外国经验全盘引用而不作分析比较。如:「食洋不化与食古不化一样可笑。」
《国语辞典》:资讯检索(资讯检索)  拼音:zī xùn jiǎn suǒ
从大量储存的资料中搜寻、查询并正确引用资讯的一种技术和过程。
《国语辞典》:多歧援喻  拼音:duō qí yuán yù
引用各种道理、比喻,期以说服他人。唐。牛僧孺〈郭元振〉:「公多歧援喻,止之不获,遂纳为侧室。」
《國語辭典》:断章取义(斷章取義)  拼音:duàn zhāng qǔ yì
截引《诗经》中某篇诗的某一章,以表达己意。只取所需,而不顾原诗的意思。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后来指截取文章的某一段或谈话中的某一句,而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内容的原意。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章句》:「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红楼梦》第五六回:「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义,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
《漢語大詞典》:伐山语(伐山語)
指骈体文中引用的生僻典故。 宋 王铚 《王公四六话》卷上:“四六有伐山语,有伐材语。伐材语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绳削而已;伐山语则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谓熟事也;伐山,谓生事也。生事必对熟事,熟事必对生事。若两联皆生事,则伤於奥澁;若两联皆熟事,则无工,盖生事必用熟事对出也。”亦指从古籍中摘要引录的资料或文句。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古人作文,多为伐山语,盖取诸书句要入之文字中,贵其简严。” 明 杨慎 曾博引旧籍汇成一书,定名为《艺林伐山》,即取义于此。
《漢語大詞典》:博证(博證)
广泛地引用证据。 梁启超 《清朝学术概论》四:“﹝ 炎武 研究之方法﹞二曰博证……盖 炎武 研学之要诀在是,论一事必举证,尤不以孤证自足,必取之甚博,证备然后自表其所信。”
《國語辭典》:调书袋(調書袋)  拼音:diào shū dài
引经据典,卖弄文词。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一折:「说话处调书袋,施礼数傲吾侪。」也作「掉书袋」、「调书带儿」、「调书担儿」。
《國語辭典》:楚材晋用(楚材晉用)  拼音:chǔ cái jìn yòng
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比喻人才外流。《周书。卷四五。儒林传。沈重传》:「而楚材晋用,岂无先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化了钱,教出了人,却叫外国人去用,这才是楚材晋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