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0,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墓阙
土建
重桴
筑盖
营堡
斗楼
禁楄
石碉
市容
美术
挑山
拙政园
筑壁
重栭
栌欂
《漢語大詞典》:墓阙(墓闕)
古代陵墓前的石建筑,通常左右各一。新五代史·杂传·张全义:“ 全义 以谓 梁 虽仇敌,今已屠灭其家,足以报怨,剖棺之戮,非王者以大度示天下也。 庄宗 以为然,铲去墓闕而已。” 清 恽敬 《黄太孺人墓表》:“然古列女之贤者,天下皆绘画之,鐫於庙垣,刻於墓闕,凡以风示后世而已。”
分類:陵墓建筑
《漢語大詞典》:土建
即土木工程建筑。例如:从事土建工作。
《漢語大詞典》:重桴
两重檩条(桁条)。古代建筑常有檐檩及挑檐檩,有时可用两根。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双枚既脩,重桴乃饰。” 李善 注:“双枚,屋内重檐也。重桴,重栋也。在内谓之双枚,在外谓之重桴。言重檐既长,因达于外,而重栋以施彩饰也。” 吕延济 注:“双枚,屋内两重作梁也。重桴,在外作两重牵也。”
分類:两重建筑
《漢語大詞典》:筑盖(築蓋)
谓建筑修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遣其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皆廩食,给薪菜盐鼓炊食器席蓐。”
分類:建筑修葺
《漢語大詞典》:营堡(營堡)
亦作“ 营保 ”。
(1).堡垒。后汉书·刘盆子传:“遗人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守不下。”新唐书·辛秘传:“逆贼大战,斩其将,进焚营保。”宋史·河渠志五:“乃詔止令葺营堡。”明史·兵志三:“所辖二十五营堡,每处仅一二百人,难以应敌。”
(2).指宫室的外围建筑。 汉 王充 论衡·难岁:“如太岁不动行乎?则宜有宫室营堡,不与人相见,人安得而触之?”
《漢語大詞典》:斗楼(鬥樓)
亦作“鬭楼”。 一种供瞭望敌情用的活动建筑。一说即敌楼,城上的一种建筑,亦凭以望敌。后汉书·岑彭传:“横 江水 起浮桥、鬭楼,立欑柱絶水道,结营山上,以拒 汉 兵。”按,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九年引作“关楼”。 胡三省 注曰:“‘关楼’, 范 书作‘鬭楼’,犹今城上敌楼也。”旧唐书·李光弼传:“敌恃众直逼其城,以车二乘载木鹅、蒙衝、鬭楼、橦车随其后。”
《漢語大詞典》:禁楄
宫殿建筑的短椽木。
分類:宫殿建筑
《漢語大詞典》:石碉
用石头建筑的碉堡。 清 赵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诗:“石碉木棚番落屋,铁索竹笮蛮江桥。”
《國語辭典》:市容  拼音:shì róng
都市呈现出来的景观、面貌。如:「为了洗刷脏乱城市的污名,市长决定大刀阔斧,整顿市容。」
《國語辭典》:美术(美術)  拼音:měi shù
1.以创造美为主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刻、绘画、诗歌及音乐等。
2.专指绘画、雕刻。
《漢語大詞典》:挑山
我国传统建筑中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特点是屋面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刘敦桢 《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园中殿宇……屋顶形状,仅 安佑宫 大殿为四注廡殿顶,其餘歇山、硬山、挑山咸作捲棚式,一反宫庭建筑之积习。”
《漢語大詞典》:拙政园(拙政園)
我国著名的园林建筑。 江苏省 苏州市 四大名园之一。园址本为 唐 陆龟蒙 故宅。 元 为 大宏寺 。 明嘉靖 中 王献臣 因寺址建别墅,名 拙政园 ,取 晋 潘岳 《〈闲居赋〉序》“拙者之为政”之意。 清 康熙 间一度为官署,旋散为民居。 乾隆 间改名 复园 。 太平天囯 曾于此建 忠王府 。后恢复 拙政园 旧名。解放后全部重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阅 明 文徵明 《拙政园图记》、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园林·拙政园》
《漢語大詞典》:筑壁(築壁)
建筑营垒。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 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漢語大詞典》:重栭
多重的斗栱。古代精美建筑常用几重斗栱以作装饰。 南朝 梁 沈约 《效居赋》:“风臺累翼,月榭重栭。千櫨捷嶫,百栱相持。”
《国语辞典》:栌欂(栌欂)  拼音:lú bó
中国式建筑中,介于楹柱和横梁间的承接部分。也称为「斗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