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庠序  拼音:xiáng xù
庠与序,皆为古时学校的名称。《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汉。班固〈东都赋〉:「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國語辭典》:上庠  拼音:shàng xiáng
古代称位在京师的国立大学为上庠。《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此人若回来寻时,可叫他来京师上庠贯道斋寻问林上舍,名积,字善甫,千万!」
分類:大学
《國語辭典》:胶庠(膠庠)  拼音:jiāo xiáng
胶,大学;庠,小学。「胶庠」指周代学校的名称。语本《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后以「胶庠」通称学校。《梁书。卷三○。列传。裴子野》:「且章句洽悉,训故可传,脱置之胶庠,以弘奖后进。」唐。元稹〈酬杨司业十二兄早秋述情见寄〉诗:「秋草古胶庠,寒沙废宫苑。」
《國語辭典》:郡庠  拼音:jùn xiáng
科举时代称府学为「郡庠」。元。王恽〈谒武惠鲁公林墓〉诗:「清秩铨华省,群英萃郡庠。」
分類:科举府学
《漢語大詞典》:虞庠
周 代学校名。《礼记·王制》:“ 周 人养国老於东胶,养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郑玄 注:“虞庠亦小学也。西序在西郊, 周 立小学於西郊…… 周 之小学为 有虞氏 之庠制,是以名庠云。其立乡学亦如之。”或曰,虞庠有二义。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灋” 清 孙诒让 正义:“案虞庠有二:一为大学之北学,亦曰上庠;一为四郊之小学,曰虞庠。《明堂位》云:‘米廪, 有虞氏 之庠也。’《文王世子》云:‘书在上庠。’此大学之虞庠也。《王制》云:‘虞庠在国之西郊。’北史·刘芳传《王制》西郊作四郊,与《祭义》注合,是也。此小学之虞庠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虞庠饰馆,睿图炳睟。” 唐 柳宗元 《四门助教厅壁记》:“ 周 人置虞庠於四郊,以养国老、教胄子。”
分類:学校或曰
《漢語大詞典》:国庠(國庠)
国家开设的学校。旧唐书·文宗纪下:“皇太子方从师傅传授六经,一二年后,当令齿胄国庠,以兴坠典。”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吴君 不附国庠,名第在於榜末。”
《漢語大詞典》:党庠(黨庠)
指古代乡学。语出《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 唐 刘禹锡 《绝编生墓表》:“死则必葬我於党庠之侧,尚其有知,且闻吾书。” 陈炽 《〈盛世危言〉序》:“故 三代 以上之为治也,家塾、党庠、学校遍天下,惟恐其民之不智而 始皇 愚之。”
分類:乡学
《漢語大詞典》:庠校
古代学校。 明 李东阳 《送孛士常》诗:“诗书起庠校,戎马壮边疆。”
分類:学校
《國語辭典》:邑庠  拼音:yì xiáng
科举时代称县学为「邑庠」。明。李昌祺《剪灯馀话。卷一。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祇谒先圣于邑庠。」
分類:称县县学
《國語辭典》:游庠(遊庠)  拼音:yóu xiáng
明、清时期,儒生经考试录取为生员,入府、州、县学肄业,谓之「游庠」。《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也作「游庠」。
《漢語大詞典》:庠塾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后因以“庠塾”泛称地方学校。南齐书·武帝纪:“命彼有司,崇建庠塾。”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状》:“既富而教,庠塾列焉。” 明 唐顺之 《封知县张公墓志铭》:“以贫故,资生事为急也,故不得久从事于庠塾絃诵之业。”
分類:学校
《漢語大詞典》:设庠(設庠)
开办学校。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紫闥重开序,青衿再设庠。”
《漢語大詞典》:在庠
明 清 时代,凡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秀才,称为“在庠”。庠,古代的地方学校。儒林外史第二回:“这是我们集上在庠的 梅相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他何尝在庠,是个监生报捐的功名。”
《漢語大詞典》:下庠
古代小学。礼记·王制:“ 有虞氏 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 郑玄 注:“下庠……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分類:小学
《韵府拾遗 阳韵》:州庠
西湖志馀高宗尝御书六经以赐国子监及以石本赐诸州庠翰墨稍倦即命吴侯宪续书至今皆莫能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