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处无不相应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四摄菩萨真言也。(参见:四摄菩萨)
(真言)四摄菩萨真言也。(参见:四摄菩萨)
一念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谓无间道金刚喻定相应之智,唯为一刹那也。大般若经三百九十三有曰:「从此无间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粗重习气相续,證得无上正等菩提。」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又天台通教,以一念相应之慧,顿断残习,现带劣胜应身而成佛云。是等为于无间道,断尽最后一品习气之慧,名一念相应也。(二)谓与灵知自性之一念相应也。法华玄义二曰:「果即一念相应,大觉朗然,无上菩提为习果。」盖一念者,为灵知之自性。即始觉与彼本觉灵知之性,冥然不二,故曰一念相应。是等为佛果之理智冥合,不二之当体,名一念相应也。
(术语)(一)谓无间道金刚喻定相应之智,唯为一刹那也。大般若经三百九十三有曰:「从此无间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粗重习气相续,證得无上正等菩提。」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又天台通教,以一念相应之慧,顿断残习,现带劣胜应身而成佛云。是等为于无间道,断尽最后一品习气之慧,名一念相应也。(二)谓与灵知自性之一念相应也。法华玄义二曰:「果即一念相应,大觉朗然,无上菩提为习果。」盖一念者,为灵知之自性。即始觉与彼本觉灵知之性,冥然不二,故曰一念相应。是等为佛果之理智冥合,不二之当体,名一念相应也。
一念相应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定慧相应之一念,理智相应之一念,将成佛时之智慧也。智度论九十二曰:「住如金刚三昧,用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名为佛,一切法中得自在。」起信论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
(术语)是定慧相应之一念,理智相应之一念,将成佛时之智慧也。智度论九十二曰:「住如金刚三昧,用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名为佛,一切法中得自在。」起信论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
二十四不相应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宗立十四不相应法。而唯识宗分不相应法为二十四类。以假立色心心所之分位。如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弟、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是也。
(名数)俱舍宗立十四不相应法。而唯识宗分不相应法为二十四类。以假立色心心所之分位。如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弟、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是也。
真应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生法二身,名异义同也。大乘义章十九曰:「自德名真,随化所现,说以为应,真则是其法门之身,应则是其共世间身。」
【佛学常见辞汇】
真身和应身。(参见:二身)
(名数)即生法二身,名异义同也。大乘义章十九曰:「自德名真,随化所现,说以为应,真则是其法门之身,应则是其共世间身。」
【佛学常见辞汇】
真身和应身。(参见:二身)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应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胜应身,应初地已上菩萨之机,而示现殊妙尊特之佛身也。一劣应身,应初地以下乃至凡夫之机,而示现劣恶之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佛非常殊胜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上的菩萨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劣应身是佛最下等恶劣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
(名数)一胜应身,应初地已上菩萨之机,而示现殊妙尊特之佛身也。一劣应身,应初地以下乃至凡夫之机,而示现劣恶之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佛非常殊胜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上的菩萨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劣应身是佛最下等恶劣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
十八应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应真者,阿罗汉圣者之称,即十八罗汉也。(参见:应真及罗汉)
【佛学常见辞汇】
十八罗汉。应真即罗汉的别名。
(名数)应真者,阿罗汉圣者之称,即十八罗汉也。(参见:应真及罗汉)
【佛学常见辞汇】
十八罗汉。应真即罗汉的别名。
十九应身
【佛学大辞典】
(菩萨)宝光大士为观音之应化,故称为十九应身。十九者,指法华普门品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中十九说法而言。
(菩萨)宝光大士为观音之应化,故称为十九应身。十九者,指法华普门品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中十九说法而言。
三十二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观音普现色身三昧应现之三十二身也。楞严经六曰:「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法华经所说三十三身与此大同小异。一佛身,二独觉身,三缘觉身,四声闻身,五梵王身,六帝释身,七自在天身,八大自在天身,九天大将军身,十四天王身,十一四天王太子身,十二人王身,十三长者身,十四居士身,十五宰官身,十六婆罗门身,十七比丘身,十八比丘尼身,十九优婆塞身,二十优婆夷身,廿一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廿二童男身,廿三童女身,廿四天身,廿五龙身,廿六药叉身,廿七乾闼婆身,廿八阿修罗身,廿九紧那罗身,三十摩睺罗迦身,三十一人身,三十二非人身。
【佛学常见辞汇】
楞严经所说观音菩萨普门示现之三十二应身,即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藤髡魖迭B人身、非人身。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谓观世音菩萨,于往昔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名观世音,蒙彼如来,授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同佛慈悲,拔苦与乐,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化一切众生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声教熏习,故曰闻熏;闻而复修,故曰闻修。金刚有坚利之能,以喻三昧之力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佛身应〕,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观世音菩萨即应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进修无漏胜解现圆,谓修无为之法,即趣入三摩地,得无漏胜解,究竟圆成也。)
〔二、独觉应〕,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名独觉。谓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有学者,有所学也。谓第三阿那含果已前,俱属有学。胜妙现圆者,能妙万物以明自性,究竟圆成也。)
〔三、缘觉应〕,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若诸有学,断十二因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缘断胜性者,谓观因缘得断烦恼,而證胜妙之性也。)
〔四、声闻应〕,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得四谛空者,谓观苦集灭道四谛,證真空理也。修道入灭,胜性现圆者,谓从三果入灭,将登第四无学果位,胜妙之性,现前圆成也。)
〔五、梵王应〕,梵王者,即色界初禅天主也。谓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
〔六、帝释应〕,帝释,即忉利天主。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谓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七、自在天应〕,自在天者,即欲界第五天也。谓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菩萨即于彼前,应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八、大自在天应〕,大自在天者,即欲界第六天主也。谓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九、天大将军应〕,天大将军,即帝释天主之大将军也。谓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菩萨即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四天王应〕,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自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谓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一、四天王太子应〕,谓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四天王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二、人王应〕,谓若诸众生,乐为人王,菩萨即于彼前,应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三、长者应〕,谓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菩萨即于彼前,应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四、居士应〕,谓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名言者,名教典雅之言也。)
〔十五、宰官应〕,谓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六、婆罗门应〕,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谓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数术者,咒禁算艺、调养方法之类是也。摄卫者,收摄其心,卫护身口也。)
〔十七、比丘应〕,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八、比丘尼应〕,梵语尼,华言女。谓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九、优婆塞应〕,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谓若有男子,乐持五戒,菩萨即于彼前,应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二十、优婆夷应〕,梵语优婆夷,华言清净女。谓若有女子,五戒自居,菩萨即于彼前,应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一、女主应〕,女主,天子之后也。谓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二、童男应〕,谓若有众生,不坏男根,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三、童女应〕,谓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四、天应〕,谓若有诸天,乐出天伦,菩萨即应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伦,类也。)
〔二十五、龙应〕,谓若有诸龙,乐出龙伦,菩萨即应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六、药叉应〕,梵语药叉,亦云夜叉,华言勇健。谓若有药叉,乐度本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七、乾闼婆应〕,梵语乾闼婆,华言香阴,即帝释乐神也。谓若乾闼婆,乐脱其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八、阿修罗应〕,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以形貌丑陋故也。谓若阿修罗,乐脱其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九、紧那罗应〕,梵语紧那罗,华言疑神,又云人非人,以头上有角似人而非人也。谓若紧那罗,乐脱其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三十、摩呼罗伽应〕,梵语摩呼罗伽,华言大蝮行,即大蟒蛇也。谓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三十一、人应〕,谓若诸众生乐人、修人,菩萨即于彼前,应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乐人、修人者,谓爱乐人身,而修人之行也。)
〔三十二、非人应〕,非人即鬼畜之类也。谓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菩萨即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术语)由观音普现色身三昧应现之三十二身也。楞严经六曰:「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法华经所说三十三身与此大同小异。一佛身,二独觉身,三缘觉身,四声闻身,五梵王身,六帝释身,七自在天身,八大自在天身,九天大将军身,十四天王身,十一四天王太子身,十二人王身,十三长者身,十四居士身,十五宰官身,十六婆罗门身,十七比丘身,十八比丘尼身,十九优婆塞身,二十优婆夷身,廿一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廿二童男身,廿三童女身,廿四天身,廿五龙身,廿六药叉身,廿七乾闼婆身,廿八阿修罗身,廿九紧那罗身,三十摩睺罗迦身,三十一人身,三十二非人身。
【佛学常见辞汇】
楞严经所说观音菩萨普门示现之三十二应身,即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藤髡魖迭B人身、非人身。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谓观世音菩萨,于往昔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名观世音,蒙彼如来,授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同佛慈悲,拔苦与乐,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化一切众生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声教熏习,故曰闻熏;闻而复修,故曰闻修。金刚有坚利之能,以喻三昧之力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佛身应〕,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观世音菩萨即应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进修无漏胜解现圆,谓修无为之法,即趣入三摩地,得无漏胜解,究竟圆成也。)
〔二、独觉应〕,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名独觉。谓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有学者,有所学也。谓第三阿那含果已前,俱属有学。胜妙现圆者,能妙万物以明自性,究竟圆成也。)
〔三、缘觉应〕,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若诸有学,断十二因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缘断胜性者,谓观因缘得断烦恼,而證胜妙之性也。)
〔四、声闻应〕,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得四谛空者,谓观苦集灭道四谛,證真空理也。修道入灭,胜性现圆者,谓从三果入灭,将登第四无学果位,胜妙之性,现前圆成也。)
〔五、梵王应〕,梵王者,即色界初禅天主也。谓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
〔六、帝释应〕,帝释,即忉利天主。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谓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七、自在天应〕,自在天者,即欲界第五天也。谓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菩萨即于彼前,应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八、大自在天应〕,大自在天者,即欲界第六天主也。谓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九、天大将军应〕,天大将军,即帝释天主之大将军也。谓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菩萨即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四天王应〕,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自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谓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一、四天王太子应〕,谓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四天王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二、人王应〕,谓若诸众生,乐为人王,菩萨即于彼前,应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三、长者应〕,谓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菩萨即于彼前,应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四、居士应〕,谓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名言者,名教典雅之言也。)
〔十五、宰官应〕,谓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六、婆罗门应〕,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谓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数术者,咒禁算艺、调养方法之类是也。摄卫者,收摄其心,卫护身口也。)
〔十七、比丘应〕,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八、比丘尼应〕,梵语尼,华言女。谓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十九、优婆塞应〕,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谓若有男子,乐持五戒,菩萨即于彼前,应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二十、优婆夷应〕,梵语优婆夷,华言清净女。谓若有女子,五戒自居,菩萨即于彼前,应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一、女主应〕,女主,天子之后也。谓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二、童男应〕,谓若有众生,不坏男根,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三、童女应〕,谓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四、天应〕,谓若有诸天,乐出天伦,菩萨即应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伦,类也。)
〔二十五、龙应〕,谓若有诸龙,乐出龙伦,菩萨即应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六、药叉应〕,梵语药叉,亦云夜叉,华言勇健。谓若有药叉,乐度本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七、乾闼婆应〕,梵语乾闼婆,华言香阴,即帝释乐神也。谓若乾闼婆,乐脱其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八、阿修罗应〕,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以形貌丑陋故也。谓若阿修罗,乐脱其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九、紧那罗应〕,梵语紧那罗,华言疑神,又云人非人,以头上有角似人而非人也。谓若紧那罗,乐脱其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三十、摩呼罗伽应〕,梵语摩呼罗伽,华言大蝮行,即大蟒蛇也。谓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三十一、人应〕,谓若诸众生乐人、修人,菩萨即于彼前,应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乐人、修人者,谓爱乐人身,而修人之行也。)
〔三十二、非人应〕,非人即鬼畜之类也。谓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菩萨即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法报应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之三身也。法报应之名,法华论取之,是开真合应之三身也。开真者,法与自受用及报之二。合应者,应中合他受用与报之胜应也。一、法身,中道之理体也,本有之三千也。二、报身,报因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二分之,自受内證法乐之身,名为自受用报身。对于初地已上菩萨应现之报身。名为他受用报身。此与应中之胜应身,同体异名。三、应身,又曰应化身。自理智不二之妙体,为化度众生应现种种之身也。亦二分之。对于初地菩萨应现者。名为胜应身。即上之他受用报身也。应现于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为劣应身。释迦如来之丈六身是也。此三身中法身如来名为毗卢舍那。译言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为卢舍那。译言净满。又译曰光明遍照。应身如来名为释迦文。译言度沃燋。此三名为但就佛身分别者,故应化身单为释迦文度沃燋。然汎别应化身。则固于此中摄尽诸趣随类之身也。若以此三身配于彼宗所立之四土。则法身处于寂光土。报身处于实报土,胜应身处于方便土。劣应身处于同居土。法华论曰:「一者示现应佛菩提故,随所应见而为示现。二者示现报佛菩提,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證故。三者示现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常涅槃常恒清凉不变等义。」天台光明玄曰:「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止观六曰:「就境为法身,就智为报身,起用为应身。」文句九曰:「法身如来名毗卢舍那,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庐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沃燋。」辅行一之一曰:「从体,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乎?」【又】密教立法报应之三身。日本弘法之三昧耶戒仪曰:「归依无上二身诸佛。」同资秉记曰:「约于密教之两部曼荼罗则各有横竖之三身。其胎藏中胎是法身;与第一重之内眷属第二重之大眷属合,是报身;第三重是应身;此是竖也。上之诸身,各具三身,是横也。其金刚依礼忏文等,于五佛之中,中东合,是法身;南西合,是报身;北方是应身;此竖也,横之义如前。」
(术语)台家所立之三身也。法报应之名,法华论取之,是开真合应之三身也。开真者,法与自受用及报之二。合应者,应中合他受用与报之胜应也。一、法身,中道之理体也,本有之三千也。二、报身,报因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二分之,自受内證法乐之身,名为自受用报身。对于初地已上菩萨应现之报身。名为他受用报身。此与应中之胜应身,同体异名。三、应身,又曰应化身。自理智不二之妙体,为化度众生应现种种之身也。亦二分之。对于初地菩萨应现者。名为胜应身。即上之他受用报身也。应现于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为劣应身。释迦如来之丈六身是也。此三身中法身如来名为毗卢舍那。译言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为卢舍那。译言净满。又译曰光明遍照。应身如来名为释迦文。译言度沃燋。此三名为但就佛身分别者,故应化身单为释迦文度沃燋。然汎别应化身。则固于此中摄尽诸趣随类之身也。若以此三身配于彼宗所立之四土。则法身处于寂光土。报身处于实报土,胜应身处于方便土。劣应身处于同居土。法华论曰:「一者示现应佛菩提故,随所应见而为示现。二者示现报佛菩提,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證故。三者示现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常涅槃常恒清凉不变等义。」天台光明玄曰:「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止观六曰:「就境为法身,就智为报身,起用为应身。」文句九曰:「法身如来名毗卢舍那,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庐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沃燋。」辅行一之一曰:「从体,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乎?」【又】密教立法报应之三身。日本弘法之三昧耶戒仪曰:「归依无上二身诸佛。」同资秉记曰:「约于密教之两部曼荼罗则各有横竖之三身。其胎藏中胎是法身;与第一重之内眷属第二重之大眷属合,是报身;第三重是应身;此是竖也。上之诸身,各具三身,是横也。其金刚依礼忏文等,于五佛之中,中东合,是法身;南西合,是报身;北方是应身;此竖也,横之义如前。」
法应化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最胜王经所说。合真开应之三身也。开应者。于应身之中别应与化。即最胜王经分别三身品曰:「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术语)是最胜王经所说。合真开应之三身也。开应者。于应身之中别应与化。即最胜王经分别三身品曰:「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昧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密教使道理与事实适应也。深密钞四曰:「三昧相应者,谓若本尊作慈悲之容,或身白色,应供白花,名三昧相应。若献黄赤,名不相应,香等类之。」
(术语)谓密教使道理与事实适应也。深密钞四曰:「三昧相应者,谓若本尊作慈悲之容,或身白色,应供白花,名三昧相应。若献黄赤,名不相应,香等类之。」
三密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身语意之三密与法身佛之三密相应,融和而无隔历,父母所生之肉身,即为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的身语意三业与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分别,叫做三密相应。
(术语)众生身语意之三密与法身佛之三密相应,融和而无隔历,父母所生之肉身,即为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的身语意三业与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分别,叫做三密相应。
三业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往生要集上末曰:「礼拜门者,是即三业相应之身业也。」
【佛学常见辞汇】
身语意很一致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矣。
(术语)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往生要集上末曰:「礼拜门者,是即三业相应之身业也。」
【佛学常见辞汇】
身语意很一致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矣。
三应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世有三种宜供养者,一、如来所应供养,自利利他圆满而为世之最尊者。二、阿罗汉所应供养,既尽生死之因而为世之福田者。三、转轮圣王所应供养,以正法治天下,为四海之父母者。见增一阿含经十二。
【三藏法数】
(出增一阿含经)
〔一、如来所应供养〕,谓如来出现世间,咸欲利乐一切众生,于天人中,最尊最上,不降伏者而降伏之,无救护者而救护之,未度脱者而度脱之,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二、阿罗汉所应供养〕,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而能利益有情,为世福田,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三、转轮圣王所应供养〕,谓转轮圣王恒以正法治化天下,使其人民不杀不盗、无诸过恶,咸被恩泽,各得其所,以是因缘,一切人民所应供养。
(名数)世有三种宜供养者,一、如来所应供养,自利利他圆满而为世之最尊者。二、阿罗汉所应供养,既尽生死之因而为世之福田者。三、转轮圣王所应供养,以正法治天下,为四海之父母者。见增一阿含经十二。
【三藏法数】
(出增一阿含经)
〔一、如来所应供养〕,谓如来出现世间,咸欲利乐一切众生,于天人中,最尊最上,不降伏者而降伏之,无救护者而救护之,未度脱者而度脱之,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二、阿罗汉所应供养〕,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而能利益有情,为世福田,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三、转轮圣王所应供养〕,谓转轮圣王恒以正法治化天下,使其人民不杀不盗、无诸过恶,咸被恩泽,各得其所,以是因缘,一切人民所应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