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应声(應聲)  拼音:yìng shēng
1.回声、应和的声音。如:「山谷间传来响亮的应声。」
2.随声应和。形容才思敏捷。《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
3.回答。《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此婢应声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國語辭典》:应声虫(應聲蟲)  拼音:yìng shēng chóng
随声答和的昆虫。本指唐代洛州人士所得的怪病,每发言则喉中有回应之声。见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后比喻胸无定见,随声附和的人。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卷四。非文事》:「已无特见,一一随人之声而和之,譬之应声虫焉。」
《漢語大詞典》:应病(應病)
唐 时传说中的一种怪病,患者说话,体内即有应声。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洛州 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有患应病者,问医官 苏澄 ,云:‘自古无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物,亦谓尽矣。试将读之,应有所觉。’其人每发一声,此中輒应,唯至一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復应如初。 澄 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参见“ 应声虫 ”。
《分类字锦》:指顾应声(指顾应声)
传毅舞赋兀动赴度指顾应声注兀然而动赴其节度手指目顾皆应声曲
分类:
《国语辞典》:应声而倒(应声而倒)  拼音:yìng shēng ér dǎo
随著声音倒下,形容迅捷仆倒、快速坍塌等。如:「昨夜强风暴雨,不少路树应声而倒。」《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箭不苟害,解脰陷脑;弓不虚发,应声而倒。」《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曹真》:「常猎,为虎所逐,顾射虎,应声而倒。」
《國語辭典》:招声(招聲)  拼音:zhāo shēng
回应、答话。《西游记》第二五回:「这些和尚也受得气哩,我们就像骂鸡一般,骂了这半会,通没个招声。」
分類:应声答话
《國語辭典》:嗣音  拼音:sì yīn
继续传寄音讯。《诗经。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國語辭典》:尔尔(爾爾)  拼音:ěr ěr
漫应的声音,犹言如此如此。如:「不过尔尔」。《晋书。卷六○。张方传》:「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國語辭典》:声响(聲響)  拼音:shēng xiǎng
声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等了多时,并不见墙里有些些声响。」
《國語辭典》:应和(應和)  拼音:yìng hè
1.呼应、响应。《汉书。卷七○。陈汤传》:「时康居兵万馀骑分为十馀处,四面环城,亦与相应和。」《宋书。卷七四。沈攸之传》:「敬儿、文和斩其使,驰表以闻;柏年、道和、佩玉怀两端,密相应和。」
2.酬答、应答。汉。桓谭新论〉:「哀帝时,有老人范兰,言年三百岁,初与人相见,则喜而相应和,再三,则骂而逐人。」
《國語辭典》:嗣响(嗣響)  拼音:sì xiǎng
比喻能继续前人的事业。《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史臣曰》:「若夫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
《漢語大詞典》:应病(應病)
唐 时传说中的一种怪病,患者说话,体内即有应声。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洛州 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有患应病者,问医官 苏澄 ,云:‘自古无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物,亦谓尽矣。试将读之,应有所觉。’其人每发一声,此中輒应,唯至一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復应如初。 澄 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参见“ 应声虫 ”。
《國語辭典》:应声虫(應聲蟲)  拼音:yìng shēng chóng
随声答和的昆虫。本指唐代洛州人士所得的怪病,每发言则喉中有回应之声。见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后比喻胸无定见,随声附和的人。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卷四。非文事》:「已无特见,一一随人之声而和之,譬之应声虫焉。」
《國語辭典》:应口(應口)  拼音:yìng kǒu
1.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说来的话儿不应口,无语低头,书在手,泪凝眸。」
2.顶嘴、辩驳。《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四出》:「(末)两个不须动手,(生)各请住,休得要应口。」《水浒传》第三回:「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
3.适合口味。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敢酒食肴馔不应口么?」
《漢語大詞典》:响臻(響臻)
应声而至;响应归附。 汉 孔融 《荐祢衡表》:“畴咨熙载,羣士响臻。”文选·陆机〈辩亡论上〉:“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景騖。” 张铣 注:“臻,至。”
《漢語大詞典》:唯然
独有貌。文选·颜延之〈赠王太常〉诗:“歷听岂多士,唯然覯时哲。” 张铣 注:“覯,见……言歷听岂有多士,然独见 僧达 可为时哲矣。”
微弱貌。唯,轻应声。列子·仲尼:“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漢語大詞典》:百诺(百諾)
很多人的承应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夜叉国:“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参见“ 一呼百诺 ”。
分類:承应应声
《國語辭典》:一呼百诺(一呼百諾)  拼音:yī hū bǎi nuò
一人呼唤,百人应和。形容权势显赫,随从盛多。《孤本元明杂剧。南牢记。第一折》:「厅上一呼百诺应,白金横带锦袍宽。」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三出:「罗公独坐当中,一呼百诺,掌著生杀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