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和绰(和綽)
平和宽厚。 南朝 梁 沈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性调和绰,不与凡孩孺同数。”
分類:平和宽厚
《漢語大詞典》:柔齐(柔齊)
药性平和的方剂。齐,“ 剂 ”的古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
《漢語大詞典》:静缓(静緩)
平和缓慢。埤雅·释兽:“猴性躁急,猿性静缓。”《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停停,姑娘说,恢复了静缓的声调。”
《国语辞典》:天地交泰  拼音:tiān dì jiāo tài
比喻宇宙间安泰平和,无违常乖戾的现象。晋。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芒芒宇宙,天地交泰。」《幼学琼林。卷一。天文类》:「雨旸时若,系是休徵,天地交泰,斯称盛世。」
《漢語大詞典》:夷姤
谓性情平和厚重。管子·地员:“士女皆好,其民工巧。其泉黄白,其人夷姤。”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绍兰 云:“説文:‘夷,平也。’……姤,读为‘垕’。‘垕’即‘厚’之古文。”
《国语辞典》:神清气和(神清气和)  拼音:shén qīng qì hé
神气清朗,心神平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默坐移时,觉神清气和,肢体舒畅。」
《国语辞典》:愤恨不平(愤恨不平)  拼音:fèn hèn bù píng
愤慨痛恨,情绪激动难以平和。《三国演义》第四回:「见卓残暴,愤恨不平。」
《国语辞典》:心和气平(心和气平)  拼音:xīn hé qì píng
心中平和,不急不怒。宋。苏辙〈既醉备五福论〉:「醉而愈恭,和而有礼,心和气平,无悖逆暴戾之气干于其间,而寿不可胜计也。」也作「心平气和」。
《国语辞典》:心平静气(心平静气)  拼音:xīn píng jìng qì
心气平和,不急不怒。《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兄弟办交涉办久了,看得多了,总是心平静气敷衍他们的。」也作「心平气和」。
《国语辞典》:不怒自威  拼音:bù nù zì wēi
形容人威严内敛,外表虽然平和,威严自然外现。如:「这位将军的气势不怒自威,令人敬畏。」
《国语辞典》:安和乐利(安和乐利)  拼音:ān hé lè lì
安定平和、康乐富庶。如:「营造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应是从政者责无旁贷的志业。」
《国语辞典》:定心定意  拼音:dìng xīn dìng yì
注意力与心思集中,以平和冷静之心意处理事务。如:「距考试只有一星期了,这段期间你总该定心定意好好念书了吧!」
《漢語大詞典》:和直
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北齐书·韩贤传:“ 贤 虽武将,性和直,不甚贪暴。”北史·王紘传:“﹝ 紘 父 基 ﹞歷 南益 、 北豫 二州刺史,所歷皆好聚歛,然性和直,吏人不甚怨苦。”南史·刘苞传:“ 苞 居官有能名,性和直。与人交,面折其非,退称其美。”
《漢語大詞典》:道德修养
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会和阶级中,人们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途径。
《國語辭典》:代表作  拼音:dài biǎo zuò
足以代表艺术家最高造诣或艺术风格的创作作品。如:「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