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胡帽犀
犀牛的一种。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 岭 表所产犀牛,大约似牛而猪头,脚似象,蹄有三甲,首有二角,一在额上,为兕犀;一在鼻上,较小,为胡帽犀。”
分類:犀牛
《漢語大詞典》:花帽军(花帽軍)
金 完颜仲元 的军队名。宋史·叛臣传中·李全:“ 大元 兵退, 金 乃遣 完颜霆 为 山东行省 , 黄摑 为经歷官,将花帽军三千讨之。”金史·宣宗纪中:“ 兴定 元年,夏四月……花帽军作乱于 滕州 ,詔 山东行省 讨之。”金史·完颜仲元传:“ 仲元 在当时兵最强,号花帽军。”
分類:军队
《分类字锦》:花枝妨帽
韩翃 题张逸人园林诗 露色点衣孤屿晓,花枝妨帽小园春。
分类:园圃
《高级汉语词典》:火帽  拼音:huǒ mào
盛放爆炸品用来引爆其它炸药的纸或金属容器
《漢語大詞典》:瓜拉帽
即瓜皮帽。 清 无名氏 《松下杂抄》卷上:“凡诞生皇子女,弥月剪胎髮。百日命名后,按期请髮者,如外之每次剃头者然,一茎不留如佛子焉。皇子戴玄青縐纱六瓣有顶圆帽,名曰瓜拉帽。”参见“ 瓜皮帽 ”。
《國語辭典》:瓜皮帽  拼音:guā pí mào
一种小帽。用六瓣布料缝合,顶有小结,下缀以檐如筒,因形如半个西瓜皮,故称为「瓜皮帽」。也称为「西瓜帽」。
《國語辭典》:瓜皮帽  拼音:guā pí mào
一种小帽。用六瓣布料缝合,顶有小结,下缀以檐如筒,因形如半个西瓜皮,故称为「瓜皮帽」。也称为「西瓜帽」。
《國語辭典》:掼纱帽(摜紗帽)  拼音:guàn shā mào
1.吴语。因气愤而辞职。
2.今亦指因犯罪而被辞官。如:「这件贪污案牵连甚广,许多大官因而被掼纱帽。」
《漢語大詞典》:红缨帽(紅纓帽)
清 代的礼帽。帽顶披红缨。冬春用暖帽,以缎为顶,以呢、绒或皮为檐;夏秋用凉帽,也叫纬帽,无檐,用纱或竹丝作胎,形如覆釜。有官职的外加花翎顶戴,以示官阶。《老残游记》第二回:“轿子后面,一个跟班的戴个红缨帽子,膀子底下夹个护书,拼命价奔,一面用手巾擦汗,一面低着头跑。” 鲁迅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头上戴着拖花翎的红缨帽,一条辫子在空中飞扬,朝靴的粉底非常之厚。”
《高级汉语词典》:红缨帽子
清朝的礼帽,帽上披有红缨
《國語辭典》:红黑帽(紅黑帽)  拼音:hóng hēi mào
元、明时衙役所戴的帽子,分红黑二色,故称衙役为「红黑帽」。《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传齐轿夫,也不用全副执事,只带八个红黑帽夜役军牢。」
《漢語大詞典》:红帽子(紅帽子)
(1).白色恐怖时期,进步人士被指为共产党员或与共产党有联系,叫做被戴上红帽子。 鲁迅 《准风月谈·为翻译辩护》:“倘若触犯了别有来历的人,他就会给你戴上一顶红帽子,简直要你的性命。”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二章:“我要求你别这样--这是危险的!一顶红帽子往你头上一戴,要杀头的呀!”
(2).旧时称火车站上搬运行李、装卸货物的工人。因其头带红帽,故称。 郭沫若 《行路难》下:“不要背,东西喊‘红帽子’来拿罢。”
《漢語大詞典》:合欢帽(合歡帽)
魏 晋 时流行的一种丝织帽子。 晋 束晳 《近游赋》:“及至三农间隙,遘结婚姻,老公戴合欢之帽,少年著蕞角之巾。” 晋 陆翽 邺中记:“ 季龙 猎,著金缕织成合欢帽。”
《漢語大詞典》:钹帽(鈸帽)
清 代的钹形官帽。 清 叶绍袁 《启祯记闻录》卷六:“十二月奉新旨,官民俱衣 满洲 服饰,不许用 汉 制衣服冠巾,由是抚按镇道,即换鈸帽箭衣。”
分類:官帽
《國語辭典》:便帽  拼音:biàn mào
日常戴的帽子,取其方便,故称为「便帽」。如:「这顶黑色便帽我戴了好几年,非常旧了。」
《漢語大詞典》:鞭丝帽影(鞭絲帽影)
马鞭和帽子。借指出游。 宋 陆游 《齐天乐·左绵道中》词:“塞月征尘,鞭丝帽影,常把流年虚占。”《轰天雷》第八回:“三人逢暇,无非听戏上馆子,有时也到些清静的地方……鞭丝帽影,往来徵逐,这是做京官的习气。”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世固有一事不问,一书不读,而鞭丝帽影,日夕驰逐于歌衫舞袖之场,以为祖国之俱乐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