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佛身之一。(参见:二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二佛身之一。
【三藏法数】
如来常住解脱之身。众德悉备,万行俱圆;先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生,后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灭;是名常身也。
(术语)二佛身之一。(参见:二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二佛身之一。
【三藏法数】
如来常住解脱之身。众德悉备,万行俱圆;先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生,后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灭;是名常身也。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常求利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作常瞿利、穰虞梨、蘘虞哩曳。
(杂语)又作常瞿利、穰虞梨、蘘虞哩曳。
常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时常忆念也。法华普门品曰:「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常念者,正念也。此正念有事理之二种。事之常念者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念观音之神力而不忘也。理之常念,有四教之异。藏教之常念或观自他身内外不净,三十六物之不净充满,或从死想至白骨想之九想一一观之而远离淫心,或分析色法至极微观所执男女,本来空以破淫心,皆常念观音之姿也。通教之常念以诸男女之境界,皆由因缘生,观为自性空而灭欲情,此大乘通教常念观音之姿也。别教之常念,初用即空之观,破凡夫实有之执,次用假有之观,破著于空相之执,后观非空非有,离空假之二边而随顺于中道。此别教常念观音之姿也。圆教之常念,从男女始,一切之境界本来融通一味而无别体,然又不泯事相,无量之相即一理,一理即无量之相,譬如镜中浮万象之影而万象本空,为一镜体,即于男女等相而为法界实相,则能执之我身亦为法性,被执之男女,亦为实相,孰为爱著者,孰为被爱著者,能爱所爱,毕竟无相。是一切之相不存而不存自他之隔故爱著之心一齐歇息,此是不断而自除之妙术也。是圆教中道常念观音之姿也,盖如是念则此正念之体,即观音也,何则?以能念之行者,所念之观音,其体无隔故也。
(术语)时常忆念也。法华普门品曰:「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常念者,正念也。此正念有事理之二种。事之常念者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念观音之神力而不忘也。理之常念,有四教之异。藏教之常念或观自他身内外不净,三十六物之不净充满,或从死想至白骨想之九想一一观之而远离淫心,或分析色法至极微观所执男女,本来空以破淫心,皆常念观音之姿也。通教之常念以诸男女之境界,皆由因缘生,观为自性空而灭欲情,此大乘通教常念观音之姿也。别教之常念,初用即空之观,破凡夫实有之执,次用假有之观,破著于空相之执,后观非空非有,离空假之二边而随顺于中道。此别教常念观音之姿也。圆教之常念,从男女始,一切之境界本来融通一味而无别体,然又不泯事相,无量之相即一理,一理即无量之相,譬如镜中浮万象之影而万象本空,为一镜体,即于男女等相而为法界实相,则能执之我身亦为法性,被执之男女,亦为实相,孰为爱著者,孰为被爱著者,能爱所爱,毕竟无相。是一切之相不存而不存自他之隔故爱著之心一齐歇息,此是不断而自除之妙术也。是圆教中道常念观音之姿也,盖如是念则此正念之体,即观音也,何则?以能念之行者,所念之观音,其体无隔故也。
常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耆阇法师所立六宗之第五。(参见:宗)
(流派)耆阇法师所立六宗之第五。(参见:宗)
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尊也,主也,要也,自己尊崇主张之要旨也。辅行一之一曰:「宗者,尊也,主也」玄义一上曰:「宗者要也。」此宗有二种,一、成一宗而师资相承者,如印度之小乘二十部及成实宗之二十一宗,大乘瑜伽中观之二宗,支那之十三宗,日本之十四宗是也。(参见:宗派)。二、自家以一己之见判诸教之宗旨者。此又有二种,一单于诸教上判定之者,如永明之三宗乃至贤首之十宗是也。一于已成之自他宗而判定之者,如日本弘法之十住心是也。
(术语)尊也,主也,要也,自己尊崇主张之要旨也。辅行一之一曰:「宗者,尊也,主也」玄义一上曰:「宗者要也。」此宗有二种,一、成一宗而师资相承者,如印度之小乘二十部及成实宗之二十一宗,大乘瑜伽中观之二宗,支那之十三宗,日本之十四宗是也。(参见:宗派)。二、自家以一己之见判诸教之宗旨者。此又有二种,一单于诸教上判定之者,如永明之三宗乃至贤首之十宗是也。一于已成之自他宗而判定之者,如日本弘法之十住心是也。
常侍看球
【佛学大辞典】
(故事)王常侍参睦洲踪禅师。一日踪问今日何故入院迟?王云:为看马打球故来迟。踪云:人打球耶?马打球耶?王云:人打球。踪云:人困耶?王云困。踪云:马困耶?王云困。踪云:露柱困耶?王恤然无对。归至私第中,夜间忽然省得,明日见踪云:某甲会得昨日事。踪云:露柱困耶?王云困。踪遂许之。见禅林类集一。
(故事)王常侍参睦洲踪禅师。一日踪问今日何故入院迟?王云:为看马打球故来迟。踪云:人打球耶?马打球耶?王云:人打球。踪云:人困耶?王云困。踪云:马困耶?王云困。踪云:露柱困耶?王恤然无对。归至私第中,夜间忽然省得,明日见踪云:某甲会得昨日事。踪云:露柱困耶?王云困。踪遂许之。见禅林类集一。
常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波罗蜜之一也。
(术语)四波罗蜜之一也。
常受快乐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九。
常食施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种布施之一。(参见:布施)
(术语)七种布施之一。(参见:布施)
布施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檀那Da%na,译为布施。以福利施与人也。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得大富乐之果。周语曰:「享祀时至,布施优裕。」文子自然篇曰:「为惠者布施也。」庄子外物篇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韩非显学篇曰:「上徵敛于富人,而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又齐俗训曰:「为义者,布施而德。」论衡定贤篇曰:「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法界次第曰:「檀那秦言布施。」无量寿经曰:「布恩施惠。」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维摩经佛国品曰:「布施是菩萨净土。」
【佛学常见辞汇】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三藏法数】
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
【三藏法数】
布施者,谓内外资财,以清净心悉能施之,而无吝惜也。(内资财,即身命法也。外资财,即世间财物也。)
(术语)梵语曰檀那Da%na,译为布施。以福利施与人也。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得大富乐之果。周语曰:「享祀时至,布施优裕。」文子自然篇曰:「为惠者布施也。」庄子外物篇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韩非显学篇曰:「上徵敛于富人,而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又齐俗训曰:「为义者,布施而德。」论衡定贤篇曰:「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法界次第曰:「檀那秦言布施。」无量寿经曰:「布恩施惠。」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维摩经佛国品曰:「布施是菩萨净土。」
【佛学常见辞汇】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三藏法数】
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
【三藏法数】
布施者,谓内外资财,以清净心悉能施之,而无吝惜也。(内资财,即身命法也。外资财,即世间财物也。)
常修多罗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涅槃宗之异名也。涅槃经说涅槃常住之义,故名常修多罗,彼宗成于此经,故称常修多罗宗。如云涅槃宗。
(流派)涅槃宗之异名也。涅槃经说涅槃常住之义,故名常修多罗,彼宗成于此经,故称常修多罗宗。如云涅槃宗。
常修梵行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十八愿之第三十六。
(术语)四十八愿之第三十六。
常途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常之规则也。大日经疏三曰:「不同常途习定之功力。」寄归传二曰:「持衣说净,常途轨式。」
(术语)通常之规则也。大日经疏三曰:「不同常途习定之功力。」寄归传二曰:「持衣说净,常途轨式。」
常寂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一本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
【佛学常见辞汇】
没有生灭叫做常,没有烦恼叫做寂。
(术语)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一本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
【佛学常见辞汇】
没有生灭叫做常,没有烦恼叫做寂。
常寂光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四土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无生灭;寂者解脱,一切烦恼永寂;光者般若,照见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脱般若三德,是诸佛的居处,故谓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界名)四土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无生灭;寂者解脱,一切烦恼永寂;光者般若,照见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脱般若三德,是诸佛的居处,故谓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常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绝缘虑,谓之常智。诸法实相,离生灭而为无相,證其无相常境之智为无缘之常智也。四教仪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术语)智绝缘虑,谓之常智。诸法实相,离生灭而为无相,證其无相常境之智为无缘之常智也。四教仪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常悲菩萨
【佛学大辞典】
(本生)世尊昔为菩萨,曰常悲,见世秽浊,背正向邪,常愁忧悲恸。其时有佛名京法无秽,灭度未久,经法都尽。常悲梦闻其佛说法消除心垢,而入清净定,即舍妻子入山苦行,自恸哭我不遇佛,不见法僧,何由修佛道?天神下教之,使东行。常悲随教东行,数日即止。上方有佛飞来其前,菩萨见佛,且喜且悲,稽首曰:愿佛垂哀为我说经。佛告之曰:三界皆空,夫有必无,万物若幻,一生一灭,犹若水泡。且教之东行二万里逢健陀罗越国法来菩萨使听度无极之法。见度无极经七。
(本生)世尊昔为菩萨,曰常悲,见世秽浊,背正向邪,常愁忧悲恸。其时有佛名京法无秽,灭度未久,经法都尽。常悲梦闻其佛说法消除心垢,而入清净定,即舍妻子入山苦行,自恸哭我不遇佛,不见法僧,何由修佛道?天神下教之,使东行。常悲随教东行,数日即止。上方有佛飞来其前,菩萨见佛,且喜且悲,稽首曰:愿佛垂哀为我说经。佛告之曰:三界皆空,夫有必无,万物若幻,一生一灭,犹若水泡。且教之东行二万里逢健陀罗越国法来菩萨使听度无极之法。见度无极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