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空无常无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即有漏果报之四相,谓之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者旧译。新译谓之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大乘义章三曰:「逼恼名苦,苦法迁流,说为无常。苦非我所,故名为空。苦非我体,名为无我。」
【佛学常见辞汇】
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无我即诸法无我,是明五蕴假合的人身,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体可得。
(术语)是即有漏果报之四相,谓之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者旧译。新译谓之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大乘义章三曰:「逼恼名苦,苦法迁流,说为无常。苦非我所,故名为空。苦非我体,名为无我。」
【佛学常见辞汇】
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无我即诸法无我,是明五蕴假合的人身,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体可得。
恒常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戒之一。(参见:戒)
【三藏法数】
恒常戒者,谓菩萨于所学诸戒,虽尽形寿亦不弃舍也。
(术语)六种戒之一。(参见:戒)
【三藏法数】
恒常戒者,谓菩萨于所学诸戒,虽尽形寿亦不弃舍也。
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相续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地论所说三种常之一。假令有中间之隔,而以前后相续定常义者,生起无间断,是曰不断常,有时间断,而更生起,前后连续者,谓之相续常。
【三藏法数】
相续常者,即应身也,亦名变化身。谓应身于十方世界没已复现,化无穷尽也。
(术语)佛地论所说三种常之一。假令有中间之隔,而以前后相续定常义者,生起无间断,是曰不断常,有时间断,而更生起,前后连续者,谓之相续常。
【三藏法数】
相续常者,即应身也,亦名变化身。谓应身于十方世界没已复现,化无穷尽也。
相续无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无常之一。(参见:二无常)
【三藏法数】
谓相续法坏,名为无常。如人欲死,渐渐命尽。如火烧草木,渐渐烧尽,故名相续无常。
(术语)二无常之一。(参见:二无常)
【三藏法数】
谓相续法坏,名为无常。如人欲死,渐渐命尽。如火烧草木,渐渐烧尽,故名相续无常。
祇园精舍无常院
【佛学大辞典】
(堂塔)释氏要览下曰:「西域传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著房舍衣钵道具,生恋著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题悟一切法无彼常故。」
(堂塔)释氏要览下曰:「西域传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著房舍衣钵道具,生恋著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题悟一切法无彼常故。」
家常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录之语。家中常有之物,家常之茶饭等。
(杂语)禅录之语。家中常有之物,家常之茶饭等。
真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也。楞严经四曰:「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佛学常见辞汇】
真实常在。
【佛学次第统编】
世间之相,虚妄不实,皆是因缘相续之假。若夫圣人所得之法,则是真常。真者真实,离迷情、绝虚妄,是曰真实。常者常住,法无生灭变迁,是曰常住。真实常住,故曰真常。
(术语)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也。楞严经四曰:「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佛学常见辞汇】
真实常在。
【佛学次第统编】
世间之相,虚妄不实,皆是因缘相续之假。若夫圣人所得之法,则是真常。真者真实,离迷情、绝虚妄,是曰真实。常者常住,法无生灭变迁,是曰常住。真实常住,故曰真常。
寂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烦恼云寂,无生灭云常,即涅槃之理也。楞严经一曰:「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佛学常见辞汇】
无烦恼叫做寂,无生灭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道理。
(术语)无烦恼云寂,无生灭云常,即涅槃之理也。楞严经一曰:「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佛学常见辞汇】
无烦恼叫做寂,无生灭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道理。
常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十三力之一。
(术语)菩萨十三力之一。
常不轻菩萨
【佛学大辞典】
(本生)常不轻者,梵语Sada%paribhu%ta之义译也。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曰威音王如来,当其佛像法时,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其菩萨凡有所见,不问四众皆悉礼拜恭敬,我深敬汝等不敢轻贱。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故言。而此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故往礼拜赞叹如前言。四众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是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如前作授记言。作此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此言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等号之为常不轻。其比丘临命终时,于虚空中闻威音王佛说法华经得六根清净,广为四众说之。前骂詈打掷者皆悉归依。由其遇无数佛受持读诵法华经,为四众解说之,遂作佛,佛曰即今我身是。见法华经常不轻品。
(本生)常不轻者,梵语Sada%paribhu%ta之义译也。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曰威音王如来,当其佛像法时,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其菩萨凡有所见,不问四众皆悉礼拜恭敬,我深敬汝等不敢轻贱。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故言。而此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故往礼拜赞叹如前言。四众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是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如前作授记言。作此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此言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等号之为常不轻。其比丘临命终时,于虚空中闻威音王佛说法华经得六根清净,广为四众说之。前骂詈打掷者皆悉归依。由其遇无数佛受持读诵法华经,为四众解说之,遂作佛,佛曰即今我身是。见法华经常不轻品。
常不轻菩萨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品说常不轻菩萨之因缘,故名。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品说常不轻菩萨之因缘,故名。
常行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常恒修念佛三昧也。
【佛学常见辞汇】
时常修行念佛三昧。
【三藏法数】
常行三昧者,亦名般舟三昧。梵语般舟,华言佛立。佛立有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其前立,故名佛立。以九十日为期,终竟三月,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想阿弥陀佛,或先想后唱,或先唱后想,想唱相继,无令休息。此之三昧,极能断除宿障,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术语)常恒修念佛三昧也。
【佛学常见辞汇】
时常修行念佛三昧。
【三藏法数】
常行三昧者,亦名般舟三昧。梵语般舟,华言佛立。佛立有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其前立,故名佛立。以九十日为期,终竟三月,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想阿弥陀佛,或先想后唱,或先唱后想,想唱相继,无令休息。此之三昧,极能断除宿障,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常行乞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参见:头陀)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藏法数】
乞食者,谓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活其命也。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三藏法数】
谓比丘离诸贪求,不受他请,常行乞食,以资色身,助成道业。若得食时,或好或恶,不起分别增减之念;若不得食,亦无嫌恨,得与不得,心常平等,是为头陀行也。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参见:头陀)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藏法数】
乞食者,谓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活其命也。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三藏法数】
谓比丘离诸贪求,不受他请,常行乞食,以资色身,助成道业。若得食时,或好或恶,不起分别增减之念;若不得食,亦无嫌恨,得与不得,心常平等,是为头陀行也。
常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化身佛平常之光明也。(参见:常光一丈)。
(术语)化身佛平常之光明也。(参见:常光一丈)。
常光一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常光一寻。化身佛之常光明,其径一丈也,是为常光,故不别言放光。智度论八曰:「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佛学常见辞汇】
化身佛的身体时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论说:「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术语)又云常光一寻。化身佛之常光明,其径一丈也,是为常光,故不别言放光。智度论八曰:「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佛学常见辞汇】
化身佛的身体时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论说:「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常光一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常光一寻。化身佛之常光明,其径一丈也,是为常光,故不别言放光。智度论八曰:「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佛学常见辞汇】
化身佛的身体时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论说:「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术语)又云常光一寻。化身佛之常光明,其径一丈也,是为常光,故不别言放光。智度论八曰:「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佛学常见辞汇】
化身佛的身体时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论说:「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