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6,分13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下一页
常计无常
有文有义,常人用之
常必无常
常少不可得
常心
身常恭谨
言常至诚
意常柔顺
常论
常句
无常句
亦常亦无常句
非常非无常句
常乐处在生死
佛类词典(续上)
非常计常常计无常
有文有义,常人用之
常必无常
常少不可得
常心
身常恭谨
言常至诚
意常柔顺
常论
常句
无常句
亦常亦无常句
非常非无常句
常乐处在生死
非常计常
【三藏法数】
谓凡世间一切有为等事,皆悉无常,虚幻不实,岂能长久,凡夫妄计是常,即成常颠倒。
【三藏法数】
非常计常者,谓世间一切有为之事,皆悉无常,虚幻不实,岂能长久。凡夫妄计是常,即成常颠倒。
谓凡世间一切有为等事,皆悉无常,虚幻不实,岂能长久,凡夫妄计是常,即成常颠倒。
【三藏法数】
非常计常者,谓世间一切有为之事,皆悉无常,虚幻不实,岂能长久。凡夫妄计是常,即成常颠倒。
常计无常
【三藏法数】
常者,即法身常住之义;无常者,即变异也。谓声闻、缘觉为无明之惑所覆,于如来常住法身中,妄计有变异相,是为无常颠倒。
【三藏法数】
常即法身常住之义,无常即变异之义。谓声闻、缘觉,为无明所覆,于如来常住法身,妄计有生灭变异之相,是名无常颠倒。(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常者,即法身常住之义;无常者,即变异也。谓声闻、缘觉为无明之惑所覆,于如来常住法身中,妄计有变异相,是为无常颠倒。
【三藏法数】
常即法身常住之义,无常即变异之义。谓声闻、缘觉,为无明所覆,于如来常住法身,妄计有生灭变异之相,是名无常颠倒。(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有文有义,常人用之
【三藏法数】
谓凡立言立论,有文字可證据,有义理可依凭;此寻常之人皆能用,故云常人用之。
谓凡立言立论,有文字可證据,有义理可依凭;此寻常之人皆能用,故云常人用之。
常必无常
【三藏法数】
世间之相,一一无常,假令万劫之久,铁石之坚,须弥之高,大海之广,终为无常之所坏灭。是故常不可久保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世间之相,一一无常,假令万劫之久,铁石之坚,须弥之高,大海之广,终为无常之所坏灭。是故常不可久保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常少不可得
【三藏法数】
谓年幼之时,发黑齿白,形貌光泽,众人瞻戴,莫不爱敬;一旦老耄,头白齿落,短气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得。
谓年幼之时,发黑齿白,形貌光泽,众人瞻戴,莫不爱敬;一旦老耄,头白齿落,短气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得。
常心
【三藏法数】
谓菩萨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了知众生本来空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虽无众生可度,而度生之心常无懈倦,是名常心。
谓菩萨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了知众生本来空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虽无众生可度,而度生之心常无懈倦,是名常心。
身常恭谨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当谨守身业,毋令放逸,所谓杀盗淫等一切恶法,断而不行;及诸不善律仪,亦皆无犯,是为身常恭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谓修菩萨行者,当谨守身业,毋令放逸,所谓杀盗淫等一切恶法,断而不行;及诸不善律仪,亦皆无犯,是为身常恭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言常至诚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欲修无上正真之道,当守护口业,诚实不虚,所谓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悉皆远离,是为言常至诚。
谓修菩萨行者,欲修无上正真之道,当守护口业,诚实不虚,所谓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悉皆远离,是为言常至诚。
意常柔顺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欲成菩提,当防护意业,调和柔顺,离诸邪念,所谓贪欲瞋恚愚痴皆悉断除,是为意常柔顺。(梵语菩提,华言道。)
谓修菩萨行者,欲成菩提,当防护意业,调和柔顺,离诸邪念,所谓贪欲瞋恚愚痴皆悉断除,是为意常柔顺。(梵语菩提,华言道。)
常论
【三藏法数】
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法,皆是常住;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是名常论。
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法,皆是常住;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是名常论。
常句
【三藏法数】
谓外道计过去世之我,即是今世之我,相续不断,执之为常,即堕常见。是名常句。
谓外道计过去世之我,即是今世之我,相续不断,执之为常,即堕常见。是名常句。
无常句
【三藏法数】
谓外道计我今世始生,不从过去之因,执为无常,即堕断见。是名无常句。
谓外道计我今世始生,不从过去之因,执为无常,即堕断见。是名无常句。
亦常亦无常句
【三藏法数】
谓外道见上二执皆有过失,便计我是常,身是无常;若尔,离身则无有我,此亦成过。是名亦常亦无常句。
谓外道见上二执皆有过失,便计我是常,身是无常;若尔,离身则无有我,此亦成过。是名亦常亦无常句。
非常非无常句
【三藏法数】
谓外道计身有异故非常,我不异故非无常;若尔,离身亦无有我,此亦成过。是名非常非无常句。
谓外道计身有异故非常,我不异故非无常;若尔,离身亦无有我,此亦成过。是名非常非无常句。
常乐处在生死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则菩提之果可成。若耽著五欲,造诸恶业,于诸生死心无厌离,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谓修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则菩提之果可成。若耽著五欲,造诸恶业,于诸生死心无厌离,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