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无常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常身,即真身也。二、无常身,即应身化身也。见涅槃经三十四。
【佛学常见辞汇】
常身和无常身。(参见:二身)
(名数)一、常身,即真身也。二、无常身,即应身化身也。见涅槃经三十四。
【佛学常见辞汇】
常身和无常身。(参见:二身)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无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念念无常,一切有为之法,念念生灭而不停住也。二、相续无常,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也。如人命之死,灯火之灭是。见智度论四十三。又刹那无常,一期无常。见析玄记。
【佛学常见辞汇】
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归于坏灭,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念念无常〕,谓一切有为之法,念念生灭而不停住,故名念念无常。
〔二、相续无常〕,谓相续法坏,名为无常。如人欲死,渐渐命尽。如火烧草木,渐渐烧尽,故名相续无常。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刹那无常〕,梵语刹那,华言一念。而言无常者,谓此一念之心,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停,是名刹那无常。
〔二、一期无常〕,谓众生受身,虽寿命长短不等,皆名一期。而言无常者,谓诸众生一期受报之身,亦为生住异灭四相迁流,终归灭尽,是名一期无常。
(名数)一、念念无常,一切有为之法,念念生灭而不停住也。二、相续无常,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也。如人命之死,灯火之灭是。见智度论四十三。又刹那无常,一期无常。见析玄记。
【佛学常见辞汇】
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归于坏灭,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念念无常〕,谓一切有为之法,念念生灭而不停住,故名念念无常。
〔二、相续无常〕,谓相续法坏,名为无常。如人欲死,渐渐命尽。如火烧草木,渐渐烧尽,故名相续无常。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刹那无常〕,梵语刹那,华言一念。而言无常者,谓此一念之心,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停,是名刹那无常。
〔二、一期无常〕,谓众生受身,虽寿命长短不等,皆名一期。而言无常者,谓诸众生一期受报之身,亦为生住异灭四相迁流,终归灭尽,是名一期无常。
二种常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所说:一、如菩萨自百岁经八万劫,至于入灭,长时间之无变化,谓之常,非真常也。二、常住不坏为常,是真常也。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百岁至劫灭名常〕,百岁至劫灭名常者,谓诸菩萨,若住百岁、千万亿岁、若一劫,乃至八万劫后,方始入灭,是名为常。此乃久远住世为常,非不迁不变之常也。
〔二、常住不坏名常〕,常住不坏名常者,谓诸菩萨,烦恼之惑已灭,则真常之理方显,真常之理,不生不灭,不坏不变,是名为常也。
(名数)智度论所说:一、如菩萨自百岁经八万劫,至于入灭,长时间之无变化,谓之常,非真常也。二、常住不坏为常,是真常也。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百岁至劫灭名常〕,百岁至劫灭名常者,谓诸菩萨,若住百岁、千万亿岁、若一劫,乃至八万劫后,方始入灭,是名为常。此乃久远住世为常,非不迁不变之常也。
〔二、常住不坏名常〕,常住不坏名常者,谓诸菩萨,烦恼之惑已灭,则真常之理方显,真常之理,不生不灭,不坏不变,是名为常也。
七常住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四明七种之常住法: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也。此法在修谓之因,在證谓之果。
【佛学常见辞汇】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佛学次第统编】
楞严经云七常住果:常住者,无生无灭,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 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證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常住者,无灭无生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證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名数)楞伽经四明七种之常住法: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也。此法在修谓之因,在證谓之果。
【佛学常见辞汇】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佛学次第统编】
楞严经云七常住果:常住者,无生无灭,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 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證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常住者,无灭无生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證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种无常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一、作舍无常,四大造色,作已而舍,以为无常。二、处坏无常,处者形处,即诸色形状,彼意四大及造色,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等坏灭,以为无常。三、色即无常,第二外道,见形处变坏,以为无常,今言形色即为无常。佛破其言曰是即前之处无常也。四、转变无常,以四大及造色为常住,惟以色相转变为无常,譬如器具转变而金性不变也。五、性无常,彼计有无常之性,此性虽不坏而能坏一切法,使之无常,犹杖破瓦石,坏诸物,而自体不坏也。六、性无性无常,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变坏,是无常也。七、不生无常,一切之法本来不生,不生即无常也。佛破其言曰不生尚无,何有生灭,名为无常,实不成无常也。」梵Sapta-anitya。
(名数)楞伽经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一、作舍无常,四大造色,作已而舍,以为无常。二、处坏无常,处者形处,即诸色形状,彼意四大及造色,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等坏灭,以为无常。三、色即无常,第二外道,见形处变坏,以为无常,今言形色即为无常。佛破其言曰是即前之处无常也。四、转变无常,以四大及造色为常住,惟以色相转变为无常,譬如器具转变而金性不变也。五、性无常,彼计有无常之性,此性虽不坏而能坏一切法,使之无常,犹杖破瓦石,坏诸物,而自体不坏也。六、性无性无常,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变坏,是无常也。七、不生无常,一切之法本来不生,不生即无常也。佛破其言曰不生尚无,何有生灭,名为无常,实不成无常也。」梵Sapta-anitya。
十方常住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参见:僧物)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参见:僧物)
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僧之共有物件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众所共有之物。
(术语)众僧之共有物件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众所共有之物。
三启无常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无常经之异名。又略称三启经。
(经名)佛说无常经之异名。又略称三启经。
三种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本性常,法身佛本性常住无生无灭者。二、不断常,报身佛常生起无间断者。三、相续常,化身佛没已,复化现,竟不断绝者。说详佛地经论七。
【佛学常见辞汇】
本性常、不断常、相继常。本性常是说法身佛永不生灭,本性常住;不断常是说报身佛的智德永无间断的生起;相续常是说化身佛灭度之后,又再化现,永不继绝。
【三藏法数】
(出佛地论)
〔一、本性常〕,本性常者,即法身也。谓法身本性常住,无生无灭也。
〔二、不断常〕,不断常者,即报身也。谓报身常依法身,无间断也。
〔三、相续常〕,相续常者,即应身也,亦名变化身。谓应身于十方世界没已复现,化无穷尽也。
(名数)一、本性常,法身佛本性常住无生无灭者。二、不断常,报身佛常生起无间断者。三、相续常,化身佛没已,复化现,竟不断绝者。说详佛地经论七。
【佛学常见辞汇】
本性常、不断常、相继常。本性常是说法身佛永不生灭,本性常住;不断常是说报身佛的智德永无间断的生起;相续常是说化身佛灭度之后,又再化现,永不继绝。
【三藏法数】
(出佛地论)
〔一、本性常〕,本性常者,即法身也。谓法身本性常住,无生无灭也。
〔二、不断常〕,不断常者,即报身也。谓报身常依法身,无间断也。
〔三、相续常〕,相续常者,即应身也,亦名变化身。谓应身于十方世界没已复现,化无穷尽也。
不断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相续常而言。无暂时间断谓之常。无间绝谓之续。
【佛学常见辞汇】
没有暂时间断的意思。
【三藏法数】
不断常者,即报身也。谓报身常依法身,无间断也。
(术语)对相续常而言。无暂时间断谓之常。无间绝谓之续。
【佛学常见辞汇】
没有暂时间断的意思。
【三藏法数】
不断常者,即报身也。谓报身常依法身,无间断也。
空无常六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喻)
(名数)(参见:六喻)
六喻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经说梦幻泡影露电之六喻,以明诸法之空无常,金刚般若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名数)金刚经说梦幻泡影露电之六喻,以明诸法之空无常,金刚般若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光常护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信弥陀则此心光常照护此人也。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信弥陀则此心光常照护此人也。
四非常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无常偈)
(术语)(参见:四无常偈)
四无常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四非常偈。仁王经说无常苦空无我义之偈文也。有八偈,分为四节,一节各二偈,如其次第,说无常苦空无我。法华文句记一曰:「四非常偈者,只是四无常偈也。」私志记四曰:「无常苦空无我各有二偈,如文次第,可知别论虽四。通论皆为无常之义,故云四无常偈也。」又六度集经第四,贤愚因缘经十一,说四非常偈。与仁王经之文全同。
(术语)又名四非常偈。仁王经说无常苦空无我义之偈文也。有八偈,分为四节,一节各二偈,如其次第,说无常苦空无我。法华文句记一曰:「四非常偈者,只是四无常偈也。」私志记四曰:「无常苦空无我各有二偈,如文次第,可知别论虽四。通论皆为无常之义,故云四无常偈也。」又六度集经第四,贤愚因缘经十一,说四非常偈。与仁王经之文全同。
四种常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种僧物)
(名数)(参见:四种僧物)
世间相常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示俗谛常住之金言,大乘之极说,台家之眼目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法位者,真如也。住于法位者,谓十界三千之诸法住于真如也。即性具之谓也。故真如常住,世间之相亦常住也。智度论十九曰:「中论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世间。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妙宗钞上曰:「世间常住者,即十界三千。世间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间亦常。」金錍论曰:「无常常住时相续,随缘不变,一念寂照。」随缘者照而无常,不变者随而常住也。然则见世间相之常住而不知无常者,凡夫之牛羊眼也。见世间相之无常而不知常住者,小乘偏空之僻眼也。即无常见常住,即常住见无常者,菩萨之实相眼也。密教以大日经五秘密曼荼罗品:「生住等诸法,常恒如是生。」之文,为世相常住之證文,生住异灭之转变,春夏秋冬之推运,皆是法性自尔之妙用,离佛天人之造作也。可生者生,可灭者灭,是天然之道理,法尔之德业也,故曰常恒如是生。见秘藏记钞十。又秘藏记本谓:「显教中亦于法华经,谓世间常住,譬如水性澄静,是为常住,以风之缘故起波。波即相也,水即性也。风息则波即止而为水,故是依摄相归性而得常住也。依性相差别,则不得谓为常住。故是生灭无常家之喻也(天台之别教即华严宗是也)。密教之说,十界之诸法,皆为如来自受用之境界,是处离生灭无常故不用此喻,别有密教不共之喻。其喻如日月与光明,日月为性,光明为相,此性此相不相离而为本有,是故谓为性相常住(天台所谓性具之三千)。非待归于性而为常住,又譬之四大和合之身,是即体也,手足之屈伸取舍,是即用也,其眼耳等之好丑长短,即是相也。此体相用三者,不相离而各各宛然,故性相共为本有云。」
【佛学常见辞汇】
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意谓从法性本位来看,则世间一切法相皆不离法性,诸法相相,无非是常住之相。
(术语)是示俗谛常住之金言,大乘之极说,台家之眼目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法位者,真如也。住于法位者,谓十界三千之诸法住于真如也。即性具之谓也。故真如常住,世间之相亦常住也。智度论十九曰:「中论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世间。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妙宗钞上曰:「世间常住者,即十界三千。世间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间亦常。」金錍论曰:「无常常住时相续,随缘不变,一念寂照。」随缘者照而无常,不变者随而常住也。然则见世间相之常住而不知无常者,凡夫之牛羊眼也。见世间相之无常而不知常住者,小乘偏空之僻眼也。即无常见常住,即常住见无常者,菩萨之实相眼也。密教以大日经五秘密曼荼罗品:「生住等诸法,常恒如是生。」之文,为世相常住之證文,生住异灭之转变,春夏秋冬之推运,皆是法性自尔之妙用,离佛天人之造作也。可生者生,可灭者灭,是天然之道理,法尔之德业也,故曰常恒如是生。见秘藏记钞十。又秘藏记本谓:「显教中亦于法华经,谓世间常住,譬如水性澄静,是为常住,以风之缘故起波。波即相也,水即性也。风息则波即止而为水,故是依摄相归性而得常住也。依性相差别,则不得谓为常住。故是生灭无常家之喻也(天台之别教即华严宗是也)。密教之说,十界之诸法,皆为如来自受用之境界,是处离生灭无常故不用此喻,别有密教不共之喻。其喻如日月与光明,日月为性,光明为相,此性此相不相离而为本有,是故谓为性相常住(天台所谓性具之三千)。非待归于性而为常住,又譬之四大和合之身,是即体也,手足之屈伸取舍,是即用也,其眼耳等之好丑长短,即是相也。此体相用三者,不相离而各各宛然,故性相共为本有云。」
【佛学常见辞汇】
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意谓从法性本位来看,则世间一切法相皆不离法性,诸法相相,无非是常住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