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赤帷
(1).赤色帷帐。后汉书·舆服志上:“大使者,立乘,驾駟,赤帷。”
(2).古代帝王特派的使节乘赤帷车,后以“赤帷”表示委以重命。 宋 刘攽 《侍御史杜纯可知相州制》:“解白笔之重权,付赤帷之优寄。”
《漢語大詞典》:御帐(御帳)
(1).御用之帷帐。三国志·吴志·吴范刘惇赵达传评“是以有识之士,舍彼而取此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葛洪 神仙传:“仙人 介象 ,字 元则 , 会稽 人,有诸方术。 吴主 闻之,徵 象 到 武昌 ,甚敬贵之,称为 介君 ,为起宅,以御帐给之。”
(2).帝王亲征时所宿的营帐。辽史·兵卫志上:“及暮,以吹角为号,众即顿舍,环绕御帐。”
《漢語大詞典》:幄次
古代帝王休憩或祀神用的帷帐。宋史·礼志二:“侍中请降輅赴幄次,有司奏解严。”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天申圣节:“乐作,卫士山呼,驾兴,入幄次小歇。”清史稿·礼志二:“﹝ 乾隆 ﹞十四年,展拓西郊坛宇,更新幄次。”
《漢語大詞典》:帷屏
(1).帷帐和屏风。借指内室。 晋 潘岳 《京陵女公子王氏哀辞》:“帷屏媚子,奄离顾復,哀无废心,涕不輟目。”
(2).帷帐和屏风。泛指室内陈设。南史·羊侃传:“盛设帷屏,列女乐。” 唐 元稹 《旅眠》诗:“内外都无隔,帷屏不復张。”
《漢語大詞典》:华幄(華幄)
帝王所居的华丽的帷帐。 三国 魏 应璩 《与赵叔潜书》:“入侍华幄,出典禁闈。” 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居陪华幄,出从朱轮。” 晋 王嘉 拾遗记·燕昭王:“ 昭王 处以单綃华幄。”
《漢語大詞典》:绮幕(綺幕)
美丽的帷帐。 唐 元稹 《月三十韵》:“綺幕残灯敛,妆楼破镜飞。”
分類:美丽帷帐
《漢語大詞典》:张御(張御)
帷帐陈设。张,通“ 帐 ”。汉书·黥布传:“ 布 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 汉王 居, 布 又大喜过望。” 颜师古 注:“美其帷帐,厚其饮食,多其从官,以悦其心。”
分類:帷帐陈设
《漢語大詞典》:屏帐(屏帳)
室中张设的帷帐。《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反覆华簟上,屏帐了不施。”红楼梦第七九回:“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
《漢語大詞典》:九子铃(九子鈴)
古代宫殿、寺观风檐前或帷帐上挂的装饰铃,用金玉等材料制成。西京杂记卷一:“﹝ 昭阳殿 ﹞上设九金龙,皆衔九子金铃。”南史·齐废帝东昏侯纪:“ 庄严寺 有玉九子铃, 外国寺 佛面有光相, 禪灵寺 塔诸宝珥,皆剥取以施 潘妃 殿饰。”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箴戒:“ 齐武帝 内殿则张帷杂色锦旗帐,帐之四角为金凤凰,衔九子铃。” 唐 李商隐 《齐宫词》:“ 梁臺 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清 吴伟业 《读史有感》诗之六:“为掣琼窗九子铃,君王晨起婕妤醒。”
《漢語大詞典》:云帐(雲帳)
(1).轻柔飘洒似云雾的帷帐。西京杂记卷一:“ 成帝 设云帐、云幄、云幕於 甘泉紫殿 ,世谓 三云殿 。”
(2).指蔽天的云。 唐 刘禹锡 《七夕》诗之二:“天衢啟云帐,神驭上星桥。” 唐 李沇 《巫山高》诗:“巫妆不治独西望,暗泣红蕉抱云帐。” 宋 文同 《慈济院双楠》诗:“佛现宝幢经几刼,天开云帐待何人。”
《漢語大詞典》:下帐(下帳)
(1).陵墓中所设的帷帐。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 北周 宣帝 ﹞又造下帐五,使五皇后各居其一,实宗庙祭器於前,自读祝版而祭之。” 胡三省 注:“下帐,山陵中便房所用。”
(2).指陵墓外别建的园宅。旧唐书·玄宗纪上:“古者不封,未为非达。且墓为真宅,自便有房,乃今别造田园,名为下帐,又冥器等物,皆竞骄侈。”
分類:陵墓帷帐
《漢語大詞典》:组帐(組帳)
华美的帷帐。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丹幃接网,组帐重荫,则丑姿翳矣;朱漆致饰,错涂炫耀,则枯木隐矣。”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宣贵妃诔》:“灵衣虚袭,组帐空烟。”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蛟螭露笋簴,縞练吹组帐。”
分類:华美帷帐
《國語辭典》:帐子(帳子)  拼音:zhàng zi
1.用来遮蔽的布障。如床帐、蚊帐、车帐等。《红楼梦》第四九回:「掀开帐子一看,虽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
2.买卖的文书契约。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一折:「如今便卖这房子,也要个起功局立帐子的人。」
《漢語大詞典》:帐门(帳門)
帷帐的出入口。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二一:“嬪妃久立帐门外,暗笑夫人推酒声。” 唐 刘皂 《长门怨》诗之三:“蝉鬢慵梳倚帐门,蛾眉不扫惯承恩。”
《漢語大詞典》:帷席
帷帐和床席。指寝息之处。《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大风自西,摇祖宗寝庙,扬裂帷席,折拔树木。”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初便娟於墀廡,末縈盈於帷席。” 唐 欧阳詹 《珍祥论》:“弱如 周懿 ,虽终於帷席,不如 虞舜 之没於草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