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席天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饶州乐平人。精医。尝从刘武忠军,采兵法寓于棋,故棋艺绝伦。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席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隐居南山,自号山云(清同治《湖州府志》卷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 【介绍】: 宋人,字君从。官终尚书司封郎中。神宗元丰五年,年七十七,与文彦博、富弼辈为洛阳耆英会,与彦博、程珦、司马旦等为同甲会,又与司马光兄弟、楚建中、王慎言诸人为真率会。
全宋诗
席汝言(一○○六~?),字君从。曾官司封郎中。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与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为洛阳耆英会,各赋诗,时年七十七。事见《司马文正公文集》卷六五《洛中耆英会序》。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三八
席平,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庆历二年以都官员外郎为侍御史,以失职不才,出知润州。皇祐初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改河北提点刑狱。三年,又以职业不修,降知棣州。嘉祐中历官太常少卿、光禄卿。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一、一七○,《宋会要辑稿》刑法六之五五,沈遘《西溪集》卷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席汝明,洛阳(今属河南)人(清雍正《河南通志》卷四五)。旦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四)。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为夔州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卷三一五)。
全宋文·卷二一一四
席汝明,元丰间为夔州路转运判官。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三二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南人,字晋仲。神宗元丰间进士。时礼部未奏名,因上书言战守事,为采纳,令廷试赐第。徽宗朝擢右正言,迁右司谏。历拜吏部侍郎、显谟阁直学士、述古殿直学士,三知成都府,甚有治理。卒年六十二。
全宋文·卷二七七二
席旦,字晋仲,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元丰中廷试赐第,历齐州司法参军、郑州河阳教授、敕令所删定官。徽宗召对,擢右正言,迁右司谏,转吏部员外郎,改太常少卿,迁中书舍人、给事中,拜御史中丞兼侍讲。出知宣州,召为吏部侍郎。再出知成都府,徙郑州。以治蜀有功加述古殿直学士,复知成都。年六十二卒,赠太中大夫。事见《宋史》卷三四七本传。
席震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八二三
席震,崇宁初为监察御史,迁卫尉少卿。大观初知荆南府,以徽猷阁待制知潭州,三年改杭州,再改广州,复知杭州。见《摛文堂集》卷三,《乾道临安志》卷三,黄㽦《山谷年谱》。
席政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大观二年(1108)任桂州知州兼安抚使。
席坦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大观三年(1109)任郑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九七二
席贡(?——一一三一),字叔献,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政和五年为陕西路转运使,次年移泾原路安抚使。宣和间知成都府。靖康中至建炎初以枢密直学士为泾原经略使、知渭州,除徽猷阁学士、知遂宁府。绍兴元年卒,赠光禄大夫,谥襄荣。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之一九、食货四○之一○、方域一○之三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五、五○,《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七,綦崇礼《北海集》卷四,《皇宋书录》卷中,《桂胜》卷一、二,《北宋经抚年表》卷三、五。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三五○
席益(?——一一三九),字大光,河南(今河南洛阳一带)人,旦子。南渡初为徽猷阁待制、知河中府。金人犯河东,弃地遁去,坐落职。寻知郢州、试中书舍人。绍兴元年知温州,提举江州太平观,旋知临安府。二年移知衢州、平江府。后试尚书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兼权吏部尚书。三年二月拜参知政事。次年罢,以端明殿学士充荆湖南路安抚制置使兼知潭州。五年,除四川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成都,升资政殿大学士。七年,以母忧去官。九年卒于温州,谥忠清。见《宋史》卷三四七《席旦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九、一四、三三、四七、四八、五三、五八、六二、六三、七八、八九、一○七、一一七、一二七,《乾道临安志》卷三,《史质》卷三五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宁建安人,字席之。光宗绍熙四年进士。官朝奉郎,浙东安抚司机宜。受学于叶适。有《述释叶氏易说》。
全宋诗
袁聘儒,字席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受学于叶适。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宁宗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通判衢州,以乘醉行刑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五之三六)。起复,累官至浙东安抚使。事见《宋元学案》卷五五。
席芾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人。宁宗嘉定间进士。知仪陇县,兴学劝农,莅政严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49 【介绍】: 宋僧。隆庆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无准。九岁出家,无资薙发,人称“乌头子”。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理宗尝召入慈明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淳祐中,书遗表遗书及偈而逝。
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三年复还灵隐。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师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无准,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绍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谒于老僧尧和尚,有省。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人称乌头子。侍破庵居灵隐,大悟。同月石溪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阿育王,移住径山。召入大内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号佛鉴禅师。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次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其弟子编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今存。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师范字无准。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和尚出家。读书过目成诵。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师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如厕。因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师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师侍次时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破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师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和尚住瑞岩留师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师。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又奉旨领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师住径山。其殿宇两遭回录。皆两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师之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遂起身抖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奉全身塔于圆照。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范。梓潼雍氏子。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经书过目成诵。绍熙五年冬。登具戒。明年。成都坐夏。遇老宿名尧者。范请益坐禅之法。尧曰。禅是何物。坐是何人。范受其语。昼夜体究。一日如厕提前话。有省。遂出蜀。谒佛炤于育王。炤问何处人。曰。剑州人。炤曰。将得剑来否。范随声便喝。炤笑曰。这乌头子乱做。范懒剃发长故。佛炤室中。尝以乌头子呼之。久之。欲观台雁。拉石溪月公同往。至瑞岩。时云巢领住持事。留分座。忽夜。梦伟衣冠者。持把茅见授。翼日。明州清凉专使至。师受请入院。见所设伽蓝神。茅其姓衣冠。与所梦无异云。上堂。遂为破庵拈香。以示法切得旨深也。嗣迁焦山雪窦。被旨移育王。住径山。最久。虽两丁火厄。而旋复旧观。号法席全盛。理宗尝召师。入慈明殿。升座说法。上亲御垂听大悦。赐佛鉴禅师号。并金襕僧伽黎。淳祐戊申秋。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而旧疾适作。三月旦升堂别众。至十五日。区画后事。亲遗表。及遗书十数封。言笑如平时。其徒以遗偈为请。乃执笔疾书云。来时空索索。去亦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项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无准禅师者。讳师范。蜀都雍氏子也。九岁依阴平山沙门。试经。目不遗炤绍。熙五年。具戒访道。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有信入。即出峡。谒佛炤光禅师。光曰。生缘何处。对曰。剑州。曰。带得剑来么。师便喝。光笑曰。者乌头子也乱做。又过灵隐。参密庵禅师。密庵不易见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先与语。阴奇之。一日要师游石笋庵。有道者问。胡狲子捉不住时如何。先答曰。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师恍然大彻。失声曰。诺。先大喜而归。师遂事先公。赴穹窿。盖先以师深得玄要主宾之旨。可倚重正宗也。先公移居卧龙。师辞。游天台。寻开法明州清凉。以香酬破庵先公。于是吴越知名。师初寓瑞岩。梦伟衣冠者持茅授。师及至清凉。见伽蓝像。即向所梦者也。茅乃神之姓焉。三年迁焦山。次三年迁雪窦。有大名者皆归之。乃示众曰。面面相看。眼眼厮觑。衣外别传。有甚凭据。到却门前刹竿著。凤栖不在梧桐树。又曰。[一/几][一/几]地思量。无可得思量。无可思量处。真个好思量。大庾岭头逢六祖。鳌山店上见曾郎。又曰。贼火相逢恰五更。现成赃物不须争。暗中多少都分了。天晓依然各自行。又曰。日面月面突出难辨。拟欲抬眸空中两片。师居雪窦三年。诏补育王。又三年。住径山。居无何。径山燬。知事者惧。师引咎自归。一众咸安。师整顿荒基。说法如故。仍请希叟为副寺。退耕为监院。别山智为化主。雪岩钦为座元。未久寺成。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师举宾头卢尊者赴阿育王宫因缘。乃曰。君王一语出如纶。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风清烟浪静。碧天无际水无垠。上大悦。赐金纹袈裟。号佛鉴禅师。六年径山复燬燬之夕。风雨暴作。师端座别舍。漠然不问。且笑且吟曰。雨散云收后。崔嵬数百峰。王维虽妙手。难落笔头踪。仍结茅安众。寺复成。又去四十里。别筑万年。正续以憩。云水不远。复建精舍为归藏所。藏前后所赐宸翰。敝室左右奉祖师。与先世香火。或期诞讳。必为饭僧佛事。以赞冥福。盖蜀乱。师之先祀绝矣。故祠之上。闻嘉叹赐。名圆炤庵。淳祐戊申。又小筑于明月池上。为退休计。师腊既高。纶音次序。存问不间。师惟历书古德机缘。谢对而已。或大宾过山。师独揭心宗要领。间咨南比国运。师俯首一默而已。己酉三月望。升座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今日勉强出来。从前所说。不到底尽情向诸人。面前抖擞了也。乃起抖衣曰。是多少。遂区嘱后事。复手书达上言别。上遣中使慰问后事。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更欲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寂。塔于圆照庵。嫡嗣有雪岩钦禅师。 赞曰。南堂谓。师居五峰。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时也。众多粮少。而重罹回禄。不无奔走四方之劳。想见其曲折。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则安能籧篨若此。呜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师范,字无准,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读书过目成诵。绍熙六年,始游成都,谒正法尧,问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范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偶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范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范侍次,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范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住瑞岩,留之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范。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来迎,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复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范住径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其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其所生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语,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倾吐。”遂起身披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币帛,塔于圆照。
席仁卿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咸淳四年(1268)任江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