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简释
拔帜:指在战争中战胜对手,据有其地。南朝陈张正见《赋得韩信诗》:“沉沙壅急水,拔帜上危城。”
例句
或为拔帜走,或遭劘垒还。 皮日休 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过有褒美内揣庸陋弥增愧悚因成一千言上述吾唐文物之盛次叙相得之欢亦迭和之微旨也
典故
相关人物
赤帜雄张军缟素
相关人物
刘邦(汉高祖)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266~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370~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昭明文选》卷四十七〈颂赞·颂·汉高祖功臣颂〉~22~
皤皤董叟,谋我平阴。三军缟素,天下归心。
皤皤董叟,谋我平阴。三军缟素,天下归心。
《國語辭典》:拔帜(拔幟) 拼音:bá zhì
比喻以计谋战胜敌人,取而代之。参见「拔帜易帜」条。南朝陈。张正见 赋得韩信诗:「沉沙拥急水,拔帜上危城。」唐。魏徵 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至于三令五申之法、七纵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帜拥沙之策,莫不动如神化,应变无穷。」
《漢語大詞典》:拔赵帜易汉帜(拔趙幟易漢幟)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 韩信 率 汉 军击 赵 ,将至 井陉口 ,先挑选轻骑二千,人持一赤帜,抄小路埋伏于 赵 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以诱 赵 。 赵 军出击, 汉 军佯败而走, 赵 军果空营追击。“ 信 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 赵 空壁逐利,则驰入 赵 壁,皆拔 赵 旗,立 汉 赤帜二千。” 赵 军进击不能胜,欲回营,见营中尽是 汉 军赤帜,大惊,“以为 汉 皆已得 赵王 将矣”,于是溃不成军,终于为 信 所灭。后遂用以为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人妖》:“妻与生用拔 赵 帜易 汉 帜计,笑而行之。”亦作“ 拔赵帜立赤帜 ”、“ 拔赵易汉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惜伪古文罅漏太多,弥缝匪易,虽盛气强词,仍不能拔 赵 帜而立赤帜也。”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所以他们的组织专争取同伍的人,埋头苦干,意欲将新军中除 满 人与官长外,全体运动成熟,一举而拔 赵 易 汉 。”亦省作“ 拔帜 ”。 南朝 陈 张正见 《赋得韩信诗》:“ 淮阴 总 汉 兵, 燕 齐 擅远声。沉沙拥急水,拔帜上危城。” 唐 魏徵 《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至於三令五申之法,七纵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帜拥沙之策,莫不动如神化,应变无穷。” 明 何景明 《淮阴侯》:“大将登臺贵,三军拔帜豪。” 清 赵翼 《前接雨村观察续寄诗话有书报谢兹又接来书并诗四章再次寄答》之四:“擣虚拔帜晨趋壁,救败量沙夜唱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