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1,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天师
王老师
五师
异世五师
同世五师
五师子
五会法师
五种法师
戒师五德
六师
六师迦王
文字法师
文殊所乘师子与孔雀
文殊师利
佛类词典(续上)
天台韶国师天师
王老师
五师
异世五师
同世五师
五师子
五会法师
五种法师
戒师五德
六师
六师迦王
文字法师
文殊所乘师子与孔雀
文殊师利
天台韶国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吴越王之为师也。三十二祖传曰:「德韶,处州龙泉人,族陈氏,法眼之法嗣也。入天台山建寺院,大兴玄妙之宗,吴越王钱元瓘尊为国师。时天台智者教典散落,惟新罗国有全本,往彼国缮写备足,入藏。传法弟子百馀人,永明寿为上首。尝以涅槃四种闻示学者,曰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诸方目为四料拣,清雍正十二年封妙慈圆彻禅师。」
(人名)吴越王之为师也。三十二祖传曰:「德韶,处州龙泉人,族陈氏,法眼之法嗣也。入天台山建寺院,大兴玄妙之宗,吴越王钱元瓘尊为国师。时天台智者教典散落,惟新罗国有全本,往彼国缮写备足,入藏。传法弟子百馀人,永明寿为上首。尝以涅槃四种闻示学者,曰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诸方目为四料拣,清雍正十二年封妙慈圆彻禅师。」
天师
【佛学大辞典】
(杂名)天子之师也。佛祖统纪五十一曰:「玄宗沙门一行号称天师。」
(杂名)天子之师也。佛祖统纪五十一曰:「玄宗沙门一行号称天师。」
王老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池州南泉之普愿禅师,姓王氏,承马祖之法弘道于南泉。常自称王老师。
(人名)池州南泉之普愿禅师,姓王氏,承马祖之法弘道于南泉。常自称王老师。
五师
【佛学大辞典】
(杂名)五种之法师。毗奈耶杂事十二曰:「经师律师论法师禅师,不以同类令聚一处。」【又】付法之五师。有二类:一异世之五师,二同世之五师。
(杂名)五种之法师。毗奈耶杂事十二曰:「经师律师论法师禅师,不以同类令聚一处。」【又】付法之五师。有二类:一异世之五师,二同世之五师。
异世五师
【佛学大辞典】
(杂名)阿育王传于佛灭后传化之师,揭五人:一摩诃迦叶,二阿难,三摩田提,四商那和斯,五优婆鞠多也。此中摩田提与商那和斯,同禀于阿难,同世之师也,故于付法藏传二十三人之次第相承中不加之。然梁之僧祐,撰萨婆多部记五卷(出三藏记十二),揭有部之资师相传中次第此五师,嘉祥,南山,依之而立异世之五师。嘉祥之三论玄义曰:「萨婆多部传有异世五师,有同世五师。异世五师者: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优婆掘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馀年,更相付属,名异世也。」南山之戒疏一上,亦揭阿育王传之五师,中曰:「三师末田提,四师商那和修,并是阿难亲承资奉。阿难将灭,以法付二人。田提道洽罽宾,和修化在中国,是则同时分地而王也。」舍利弗问经曰:「我寻涅槃,大伽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伽叶传付阿难,阿难复付末田地,末田地复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传付优波笈多。」止观一上曰:「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又】善见律二出传戒之五师,即第三结集时正系派之传统也。曰:「第一优波离Upa%li,第二驮写拘Da%saka,第三须那拘Sonaka,第四悉伽婆Sggava,第五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ntta Tissa。此五师于阎浮利地,以律藏次第相付,不令断绝,即至第三结集。」
(杂名)阿育王传于佛灭后传化之师,揭五人:一摩诃迦叶,二阿难,三摩田提,四商那和斯,五优婆鞠多也。此中摩田提与商那和斯,同禀于阿难,同世之师也,故于付法藏传二十三人之次第相承中不加之。然梁之僧祐,撰萨婆多部记五卷(出三藏记十二),揭有部之资师相传中次第此五师,嘉祥,南山,依之而立异世之五师。嘉祥之三论玄义曰:「萨婆多部传有异世五师,有同世五师。异世五师者: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优婆掘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馀年,更相付属,名异世也。」南山之戒疏一上,亦揭阿育王传之五师,中曰:「三师末田提,四师商那和修,并是阿难亲承资奉。阿难将灭,以法付二人。田提道洽罽宾,和修化在中国,是则同时分地而王也。」舍利弗问经曰:「我寻涅槃,大伽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伽叶传付阿难,阿难复付末田地,末田地复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传付优波笈多。」止观一上曰:「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又】善见律二出传戒之五师,即第三结集时正系派之传统也。曰:「第一优波离Upa%li,第二驮写拘Da%saka,第三须那拘Sonaka,第四悉伽婆Sggava,第五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ntta Tissa。此五师于阎浮利地,以律藏次第相付,不令断绝,即至第三结集。」
同世五师
【佛学大辞典】
(杂名)有部宗之相传,佛灭后百年,异世第五师,优婆鞠多之下,有弟子五人。是曰同世五师。三论玄义曰:「同世五师者:一、昙无德,二、摩诃僧祇,三、弥沙塞,四、迦叶维,五、犊子部。」然大集经二十三,则为一、昙摩鞠多,二、萨波若帝婆,三、迦叶毗部,四、弥沙塞部,五、波蹉富罗。是等唯为一种之相传,非有确实之證佐。此同世之五师,为律部之分派,上出者非师名,分派之名也。善见律二述传统,谓「目犍连子帝须临涅槃,付弟子摩哂陀,摩哂陀是阿育王儿也,持律至师子国。摩哂陀临涅槃,付弟子阿栗吒,从尔已来,更相传授至今日。我今说往昔师名,从阎浮利地持律藏至师子国,第一名摩哂陀,第二名一地臾,第三名帝郁帝臾,第四名参婆楼,第五名拔陀沙,云云。」此巴利律文之Mahinda It!t!hiya Sambala Bhaddana%ma也。此五师与上出之五派,似非可一致者,其传统中律文之次下惟见昙无德之名。
(杂名)有部宗之相传,佛灭后百年,异世第五师,优婆鞠多之下,有弟子五人。是曰同世五师。三论玄义曰:「同世五师者:一、昙无德,二、摩诃僧祇,三、弥沙塞,四、迦叶维,五、犊子部。」然大集经二十三,则为一、昙摩鞠多,二、萨波若帝婆,三、迦叶毗部,四、弥沙塞部,五、波蹉富罗。是等唯为一种之相传,非有确实之證佐。此同世之五师,为律部之分派,上出者非师名,分派之名也。善见律二述传统,谓「目犍连子帝须临涅槃,付弟子摩哂陀,摩哂陀是阿育王儿也,持律至师子国。摩哂陀临涅槃,付弟子阿栗吒,从尔已来,更相传授至今日。我今说往昔师名,从阎浮利地持律藏至师子国,第一名摩哂陀,第二名一地臾,第三名帝郁帝臾,第四名参婆楼,第五名拔陀沙,云云。」此巴利律文之Mahinda It!t!hiya Sambala Bhaddana%ma也。此五师与上出之五派,似非可一致者,其传统中律文之次下惟见昙无德之名。
五师子
【佛学大辞典】
(杂语)自如来之五指出五师子也。涅槃经十六曰:「如提婆达多教阿阇世愿害如来,是时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阇世王即放护财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诸弟子。(中略)我于尔时为欲降伏护财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是象见已,其心怖畏,寻即失粪。举身投地,敬礼我足。」又见报恩经四。
(杂语)自如来之五指出五师子也。涅槃经十六曰:「如提婆达多教阿阇世愿害如来,是时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阇世王即放护财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诸弟子。(中略)我于尔时为欲降伏护财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是象见已,其心怖畏,寻即失粪。举身投地,敬礼我足。」又见报恩经四。
五会法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法照为善导之后身,创五会念佛,故称为五会法师。唐代宗大历七年寂。出于佛祖统纪二十六。
(人名)唐法照为善导之后身,创五会念佛,故称为五会法师。唐代宗大历七年寂。出于佛祖统纪二十六。
五种法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法师品所说:一、受持法师,忆持而不忘者。二、读经法师,正心端坐,目睹经,口宣句读者。三、诵经法师,习读既熟,不对文自然能诵者。四、解说法师,解说文句而授人者。五、书写法师,书写经文而广流布于世者。经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中略)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会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悯众生故生于此人间。」文句八上曰:「此品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法者规则也,师训匠也,法虽可规,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种通经皆得称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受持,二读经,三诵经,四解说,五书写,为此五种弘通法华者,谓之五种法师。法华经法师品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解说法师、书写法师。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法者轨则也,师者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弘之在人。是故五种弘经之人,皆得称为法师也。
〔一、受持〕,信力故,受念力故,持谓于如来言教,以坚固深信受之,于己忆持不忘,是为受持法师。
〔二、读经〕,对文曰读,谓正心端坐,目睹经文,口宣句读,是为读经法师。
〔三、诵经〕,背文曰诵,谓习读既熟,不须对文自然成诵,是为诵经法师。
〔四、解说〕,谓圣教之义难解,若能分明解释,训授于人,是为解说法师。
〔五、书写〕,谓于诸佛经典,若能书写广传,流通大法,是为书写法师。
(名数)法华经法师品所说:一、受持法师,忆持而不忘者。二、读经法师,正心端坐,目睹经,口宣句读者。三、诵经法师,习读既熟,不对文自然能诵者。四、解说法师,解说文句而授人者。五、书写法师,书写经文而广流布于世者。经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中略)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会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悯众生故生于此人间。」文句八上曰:「此品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法者规则也,师训匠也,法虽可规,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种通经皆得称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受持,二读经,三诵经,四解说,五书写,为此五种弘通法华者,谓之五种法师。法华经法师品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解说法师、书写法师。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法者轨则也,师者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弘之在人。是故五种弘经之人,皆得称为法师也。
〔一、受持〕,信力故,受念力故,持谓于如来言教,以坚固深信受之,于己忆持不忘,是为受持法师。
〔二、读经〕,对文曰读,谓正心端坐,目睹经文,口宣句读,是为读经法师。
〔三、诵经〕,背文曰诵,谓习读既熟,不须对文自然成诵,是为诵经法师。
〔四、解说〕,谓圣教之义难解,若能分明解释,训授于人,是为解说法师。
〔五、书写〕,谓于诸佛经典,若能书写广传,流通大法,是为书写法师。
戒师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见天台戒疏上。
(名数)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见天台戒疏上。
六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竺外道之六师也。翻译名义有六师篇:一富兰那迦叶,二末伽黎拘赊黎,三删阇夜毗罗胝,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六尼犍陀若提子等。(参见:外道)
(名数)天竺外道之六师也。翻译名义有六师篇:一富兰那迦叶,二末伽黎拘赊黎,三删阇夜毗罗胝,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六尼犍陀若提子等。(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六师迦王
【佛学大辞典】
(人名)佛灭后再造祇园精舍之王名。法苑珠林三十九曰:「于后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经于百年,被贼烧尽。经十三年有王六师迦者,依前重造。屋宇庄丽,皆宝庄严。」
(人名)佛灭后再造祇园精舍之王名。法苑珠林三十九曰:「于后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经于百年,被贼烧尽。经十三年有王六师迦者,依前重造。屋宇庄丽,皆宝庄严。」
文字法师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专习教相而不修禅行者之称。止观五曰:「非闇證禅师文字法师所能知也。」同七曰:「不与世间文字法师共,亦不与事相禅师共。」
(术语)专习教相而不修禅行者之称。止观五曰:「非闇證禅师文字法师所能知也。」同七曰:「不与世间文字法师共,亦不与事相禅师共。」
文殊所乘师子与孔雀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文殊乘师子,以表智慧之狞猛,且文殊以所居清凉山有五百毒龙,为降伏之故也。胎曼中之两文殊,皆坐白莲台。儿文殊亦不乘狮子。乘狮子为八字仪轨之说也。盖乘狮子者,乃金刚界之文殊,坐白莲者乃胎藏界之文殊也。申言之。即胎藏界之文殊以青莲华为三昧耶形,且坐于白莲台,金刚界之文殊以金刚剑为三昧耶形,骑于狮子又孔雀也,胎曼大钞四曰:「文殊狮子座事。八字轨曰:金色放光明,坐狮子王座。」(具云文殊八字仪轨,密宗授受秘密,世无刊本)然依八字文殊法之本经,则以孔雀为其所乘。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曰:「其画像作童子相貌,乘骑金色孔雀。」
(杂语)文殊乘师子,以表智慧之狞猛,且文殊以所居清凉山有五百毒龙,为降伏之故也。胎曼中之两文殊,皆坐白莲台。儿文殊亦不乘狮子。乘狮子为八字仪轨之说也。盖乘狮子者,乃金刚界之文殊,坐白莲者乃胎藏界之文殊也。申言之。即胎藏界之文殊以青莲华为三昧耶形,且坐于白莲台,金刚界之文殊以金刚剑为三昧耶形,骑于狮子又孔雀也,胎曼大钞四曰:「文殊狮子座事。八字轨曰:金色放光明,坐狮子王座。」(具云文殊八字仪轨,密宗授受秘密,世无刊本)然依八字文殊法之本经,则以孔雀为其所乘。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曰:「其画像作童子相貌,乘骑金色孔雀。」
文殊师利
【佛学大辞典】
(菩萨)旧称文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略云文殊。(参见:文殊)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名。(参见:文殊)
【三藏法数】
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谓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名妙德也。
【三藏法数】
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谓具不可思议种种微妙功德,故名妙德。
(菩萨)旧称文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略云文殊。(参见:文殊)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名。(参见:文殊)
【三藏法数】
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谓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名妙德也。
【三藏法数】
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谓具不可思议种种微妙功德,故名妙德。
文殊
【佛学大辞典】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