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阿足师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莫详所出。而多居虢之阌乡。性若不慧者。然言论之发。每先中祸福。人以其有法云公之风。故礼谒者。骈迹接踵。虽檀施山积。而未尝少加顾也。张臻陕之富家。仅一子。形貌寝陋。而资质愚憃。饕餮无厌。父母钟爱之。恣所欲为。至于耗产废业。莫之敢沮。一日过阿足。而语之故。且求所以慈救者。阿足瞑目久之。曰汝冤尚须数年而后已。今吾悯汝勤至。为除之。乃使择日设大斋。会僧俗。河水上盛治饮食。以啖其子。顷之。命壮夫三数辈。捽而投之河水中。其子浮沈再四竟溺。臻旁视愕然。已而其子忽跃身出水上。戟手骂曰。汝于我非父母也。特怨仇耳。我欲报汝。而赖遇圣者以解释之。自此以往。无复他事。言讫而逝。阿足由是名益著。 唐开成中。有僧卧病五台。或瞻视之尤勤至。既而其僧病愈。遂与瞻视者别。而谓之曰。我居剑外九陇郡之茶笼山。他日游方。幸相过也。或后入蜀。遍问所谓茶笼。而人无识之者。道逢一童子曰。某固彼山之役也。愿导以往。至则殿塔凌空。房庑填谷。主人迎笑门外。则昔日五台卧病僧也。乃相持叙间阔。及莫。则起谢曰。子以宿缘获一晤语。然非可以住此者。幸勤进脩。以證无漏。则奉迎之。日未晚也。因命童子送出。行数步。回顾莽然。一说以瞻视病者。寔悟达国师知玄也。一说以国师治寿藏。可思上人深地理学。卜穴于景丹前峰。其峰连属四起如雉堞。而中则夷旷耆艾。皆以为古之茶笼山云。且圣寺之迹。国师尝著专行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阿足师者。莫详出处形质痴浊精神瞢然。时有所言靡不先觉。虽居无定所多寓阌乡。以其踵法云公之尘躅。憧憧往来争路礼谒。檀施山积曾无顾瞻。人有隐忧身婴所苦。获其指南者其验神速。时陕州有富家翁张臻者。产业且多财货增溢。少子息臻恒惧钱帛身后无嗣。后产男。既愚且憃。手足拳挛语言謇涩。唯嗜饮食殆与平人有异。口如溪壑终日无厌。年可十七。父母钟爱纵其须索。迎医求药不远千里。数十年后家业罄穷。或有谓其臻曰。阿足师其实宝志之流。何不敷布腹心求救其疾。乃夫妻来抵阌乡。叩头抆泪告其拯拔。阿足瞑目久之。谓臻曰。汝冤未散尚须数年。悯汝勤拳为汝除去。即令选日于河上致斋广召众多。同观度脱仍领引其男赴于道场。时众知阿足奇异。观者如堵。少选指呼壮夫三数辈。叱曳其子令投诸河。随急流而逝。臻且哀且惊莫测其由。阿足语臻曰。为汝除灾讫。良久其子忽于流数十步外耸身水面。戟手骂其父母曰。与尔冤仇。宿世缘业。赖逢圣者遽此解纷。傥或不然未期毕日。挺身高呼。辞理分明都无痴浊之状。须臾沈水不知其他。阿足由兹传播。归信之人如就市焉。所行化导皆此类矣。盖大历建中中也。殆德宗贞元十二年丙子。敕谥为大圆禅师。至今陕虢之间犹崇重焉。
神僧传·卷第九
阿足师者。莫知其所来。形质痴浊神情不慧。时有所言靡不先觉。居虽无定多寓阌乡。憧憧往来争路礼谒。山岳檀施曾不顾瞻。人或忧或疾。获其指南者其验神速。时陕州有富室张臻者。财积钜万。止有一男年可十七。生而愚騃。既挛手足。既懵言语。惟嗜饮食口如溪壑。父母钟爱尽力事之。迎医求药不远千里。十数年后家业殆尽。或有谓曰。阿足贤圣见世诸佛。何不投告。希其痊除。臻与其妻来抵阌乡。叩头抆泪求其拯济。阿足久之。谓臻曰。汝冤未散尚须十年。悯汝勤虔为汝除去。即令选日于河上致斋广召众多同观度脱。仍令赍致其男亦赴道场。时众谓神通。而观者如堵跂竦之际阿足则指壮力者三四人。扶拽其子投之河流。臻洎举会之人莫测其为。阿足顾谓臻曰。为汝除灾矣。久之其子忽于下流十数步外立于水面。戟手谓其父母曰。与尔冤仇宿世缘业。赖逢圣者遽此解挥。傥或不然未有毕日。挺身高呼都不愚痴。须臾沈水不知所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18 【介绍】: 唐陇西人,字师。德宗贞元中,官司封员外郎。出为温州刺史。十九年,官万年令,为京兆尹李实诬奏,贬州司马。宪宗元和三年,授兼御史中丞、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六年,坐事贬恩王傅。后迁左散骑常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师举。居乡以孝闻。第明经。补郑县尉。精于吏治。王叔文引为盐铁转运、扬子院留后。叔文败,贬郴州司马,后以李巽荐,复为扬子留后。江淮钱谷之弊,多所铲革。入为太府卿、盐铁转运副使。时淮西用兵,异使江表调财用,不剥下而经用饶,人颇便之,遂兼盐铁转运使。宪宗元和十三年,以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领盐铁。明年,西北边军政不理,议置巡边使,异请行。会卒,谥恭。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五
异字师举。京兆长安人。第明经。累迁卫尉卿。为盐铁使兼御史大夫。元和十三年以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犹领使。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 【介绍】: 唐时高丽人。李师古异母弟。师古死,为留后。王师讨蔡,师道使人烧河阴仓、断建陵桥以援蔡。又使人杀武元衡、伤裴度。蔡平,讽令割地质子,师道上书以军不协为解。帝怒,诏诸军进讨。师道昏庸,政事皆决于群婢,终为部将刘悟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豫州汝南人。袁高子。德宗贞元初,为常州义兴尉。六年,授常州军事判官。九年,袭爵南阳公。累官度支、职方郎中。宪宗元和中,为侍御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21 【介绍】: 唐僧。商州上洛人,俗姓杜。少于本州出家,遍参群经。年二十,至襄州受戒,习演《四分律》。后往洪州,礼参马祖道一,得传心印。寻遍参名山圣迹。至长安西明寺,举充两街大德,辞之。至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礼重。后住汾州开元寺,历二十年,并汾间多向化之。宪宗、穆宗屡召之,不行。卒谥大达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杜氏。商州上洛人。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寄居得否。已而娠。及娩异光充室。童年不戏弄。行必直视。坐必跏跗。见者知其为法器。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志本禅师。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年十二乃薙落。阅讲席。晓寤越流辈。满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师。明年夏。乃为众阐四分律疏。兼演涅槃。自尔䌷译经律。冬夏无所倦。俄闻大寂以最上乘。唱化洪州。因往瞻礼。业躯干素颀硕。大寂见而笑曰。巍巍佛堂。奈何无佛。业于是跪而言曰。三乘十二分教。尝穷其说。至于宗门即心是佛。实所不了。大寂曰。只此不了底心。即是。别更无物。盖不了是迷。了之是悟。迷则众生。悟则是佛。佛固不离众生。离众生别无佛。亦如以手作拳。而拳即是手。业由是顿悟。悲喜交集。泣曰。本谓佛道旷劫方成。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一切具足。法从心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业既受记莂。寻诣曹溪。礼祖塔。遍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自洛抵雍止西明寺。众欲举充两街大德。非其志也。时则相国李抱真。以节镇上党。慕贤嗜善。未尝有倦色。坚以币请。业顾语其门人曰。吾本以避京国浩攘。而来于此今又重烦迎接。可怜哉乃复遁于绵上之抱腹山。又读大藏于清凉山之金阁寺。凡八历寒暑。俄振锡西河。寓众香寺。州牧董叔缠。迎徙开元寺。从容戒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它志。岂吾缘法在尔耶。遂领徒说法。垂二十年。化旺并汾间。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玺书起之。辞疾不行。明年加虔降旨。又固以疾辞。穆宗即位。尤渴瞻礼。命两街僧录灵准喻旨。准曰师绝尘物表。秕糠世务。因其理也。然法委国王。请师熟虑。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纡圣眷。行矣。第恐道途不同耳。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见闻觉知。性同太虚。不生不灭。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寔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遂寂。寿六十三。腊四十二。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之寺庭。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无业。姓杜氏。商州上洛人也。其母李氏忽闻空中。言曰。寄居得否。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及至成童不为戏弄。行必直视坐即加趺。商于缁徒见皆惊叹。此无上法器。速令出家绍隆三宝。年至九岁启白父母。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五行俱下一诵无遗。年十二得从剃落。凡参讲肆聊闻即解。同学有所未晓。随为剖析皆造玄关。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兼为僧众讲涅槃经。法筵长开冬夏无倦。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后闻洪州大寂禅门之上首。特往瞻礼。业身逾六尺。屹若山立。顾必凝睇声仵洪钟。大寂一见异之笑而言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业于是礼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别物更无。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业言下豁然开悟。涕泪悲泣向大寂曰。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毕尽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业既传心印。寻诣曹溪礼祖塔。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业默然叹曰。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于是至上党。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势盛。然好闻贤善。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深重业名行。旦夕瞻礼麾幢往来。常有倦色。谓门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今此又烦接君侯。岂娱心哉。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又往清凉山。于金阁寺读大藏经。星八周天斯愿方毕。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初止众香佛刹。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业谓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岂吾缘在此邪。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乃下诏请入内。辞疾不行。明年再降纶旨。称疾如故。穆宗皇帝即位之年。圣情虔虔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准公。远赍敕旨迎请。准至作礼白之曰。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法委国王请师熟虑。此回恩旨不比常时。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相时而动无累后人。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烦圣主。行即行矣道途有殊。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加趺而坐奄然归寂。呜呼可谓于生死得自在也。俗龄六十二。僧腊四十二。道俗号慕如丧考妣乃备香华幢幡。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积香薪而行茶毗。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异香西来都馥氛氲。阖境士庶咸皆闻睹。及薪尽火灭。获设利罗璨若珠玉。弟子慧愔行勤虔纵义幽元度恒泰等。泣血收之。殓以金棺。乃命郢匠琢石为塔。以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安葬于练若之庭。业迁化之岁。州牧杨潜得僧录准公具述其事。遂为碑颂。敕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杜。商州上洛人。其母李氏。闻空中言曰。寄居得否。遂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至成童。不为戏弄。行必直视。坐即跏趺。年至九岁。启白父母。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五行俱下。一诵无遗。年十二。得从剃落。凡参讲肆。聊闻即解。同学有所未晓。随为剖析。皆造玄关。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兼为僧众讲涅槃经。法筵长开。冬夏无倦。后闻洪洲大寂禅门之上首。特往瞻礼。大寂一见异之。业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寔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别物。更无不了。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业言下豁然开悟。涕泪悲泣。向大寂曰。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寔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寔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毕尽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业既传心印。寻诣曹溪。礼祖塔。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业默然叹曰。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于是至上党。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势盛。然好闻贤善。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深重业名行。旦夕赡礼。麾幢往来。常有倦色。谓门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今此又烦接君侯。岂娱心哉。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又往清凉山。于金阁寺。读大藏经。星入周天。斯愿方毕。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初止众香佛刹。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业谓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岂吾缘在此邪。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乃下诏请入内。辞疾不行。明年再降纶旨。称疾如故。穆宗皇帝即位之年。圣情虔虔。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犀公。远赍敕旨迎请。业笑曰。行即行矣。道途有殊。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跏趺而坐。奄然归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凤翔陈仓人,字中师。早年随父客蜀,曾隐居青城山。后与苻载、王简言、李元象同隐庐山,结草堂于五老峰下,号山中四友。德宗贞元中登进士第。贞元七年随桂管观察使齐映至桂州,后又入广州岭南节度使薛珏幕。贞元十六年任桂阳郡从事、郴州仓曹参军。官至试大理评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0—822以后 字中师。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籍贯凤翔宝鸡(今陕西宝鸡)。早年随父宦游于蜀,与苻载等共隐青城山。德宗建中元年(780)又与苻载、李元象、王简言共隐庐山,号“山中四友”。贞元五年(789)登进士第。十六年官左金吾卫仓曹参军桂阳部从事。事迹散见苻载《犀浦县令杨鸥墓志铭》、《唐摭言》卷二、《唐才子传》卷五等。杨衡爱写古调诗,颇自负,最重“一一鹤声飞上天”之句。(见《唐摭言》卷二)《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入2句。
唐诗汇评
杨衡,生年年不详,字中师,凤翔宝鸡(今陕西宝鸡)人,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南)。初与符载、王简言、李元象同隐蜀中青城山,后又同隐庐山,号“山中四友”。贞元五年(789),登进士第,客荆州。七年,为桂管观察使齐映幕从事。八年,入岭南节度使薛珏幕。王锷代薛珏镇广州,衡仍居幕职。又为郴州仓曹参军。十六年尚存。后不知所终。《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摭言
合淝李郎中群,始与杨衡、符载等同隐庐山,号“山中四友”。……杨衡后因中表盗衡文章及第,诣阙寻其人,遂举,亦及第。或曰:见衡业古调诗,其自负者,有“一一鹤声飞上天”之句。初遇其人颇愤怒,既而问曰:“且‘一一鹤声飞上天’在否?”前人曰:“此句知君最惜,不敢辄偷。”衡笑口犹可恕矣。
吴礼部诗话
杨衡、雍裕之见《十贤集》中,往往皆律诗,盖小才也。
唐才子传
衡诗工,苦于声韵,奇拔非常格,无敢窥其涯涘。尝吟罢,自赏其作,抵掌大笑,长谣曰:“一一鹤声飞上天。”谓其响彻如此,人亦叹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1 【介绍】: 唐幽州昌平人。刘济次子。宪宗元和五年,以毒死其父得领军政,朝廷不知真相,仍诏嗣节度,封楚国公,累进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吴元济、李师道平,王承宗死,总失支助,大恐。晚年恐悸尤甚,请落发为僧,穆宗赐号大觉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杜佑子。德宗贞元末,官秘书省著作郎。宪宗元和中除工部郎中。七年,迁司农少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3或824 【介绍】: 唐河中宝鼎人,一作南阳人,字绍述。樊泽子。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三年擢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历金部郎中,绵、绛二州刺史,有治迹。进谏议大夫,未拜卒。家饶于财,慷慨好施。为文奇涩,不袭前人,时号“涩体”。然亦有文从字顺之作。韩愈尝荐其材。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24 字绍述,排行大。远祖居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祖父咏迁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初为国子主簿,宪宗元和三年(808)登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分司东都,转太子舍人,累迁至山南西道节度副使。宪宗卒,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以言事获谴,出为绵州刺史。穆宗长庆元年(821)征拜左司郎中,出为绛州刺史。四年进谏议大夫,未拜卒。生平见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及《新唐书》本传。所作诗文务求艰涩,至有元和以后为文笔“学苦涩于樊宗师”(《国史补》卷下)之语。《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
宗师字绍述。河中宝鼎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三年。擢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历金部郎中纾州刺史。徙绛州。进谏议大夫。未拜卒。
济禅师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中唐禅僧。嗣石头希迁。后住澧州大同院。曾访庞蕴谈禅。《五灯会元》卷五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807 【介绍】: 唐潞州壶关人,字陈师。德宗贞元十一年登进士第。佐江西使,有劳三年。去职后,护父丧归河南。选补太原府参军。暴病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9—827 【介绍】: 唐苏州吴人,字子言。沈既济子。治《春秋》,工书。少为杜佑所器。德宗贞元二十一年举进士,复登制科。召为翰林学士,改中书舍人。性恬退无竞,时翰林缺承旨,称疾不起,乞以本官兼史职。出为湖南观察使,转江西,徙宣州。明于吏治,吏不敢罔。慎重刑法,每断狱,召幕府平处,轻重尽合乃决。以吏部侍郎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7—835 字子言,排行八。史称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元和姓纂》卷七谓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德宗贞元十九年(803)登进士第。宪宗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太子校书,累迁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穆宗长庆三年(823)为湖南观察使。敬宗宝历二年(826)入为尚书右丞。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出为江西观察使,转宣歙观察使,入为吏部侍郎。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杜牧《赠吏部尚书沈公行状》。工书,楷隶行草,有名于时。《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续拾》补入2首。
唐诗汇评
沈传师(777-835),字子言,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贞元十九年登进士第。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太子校书,累迁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长庆三年为湖南观察使,后召入为尚书右丞。大和二年又出任江西观察使,转宣歙观察使,入为吏部侍郎。卒。工书,隶楷行草,有名于时。《全唐诗》存诗五首。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传师字子言。礼部员外郎既济子。贞元十年进士。登制科乙第。宝历中累官尚书右丞。历江南西道观察使。转宣歙池观察使。入为吏部侍郎。太和元年卒。年五十九。赠尚书。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传师)材行有馀,能治《春秋》,工书,有楷法。……权德舆门生七十人,推为颜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彭城人。刘湾子。德宗贞元末举进士不第。宪宗元和末,为郑滑节度使刘悟从事,官侍御史内供奉。悟移镇昭义,师老入朝,授右司郎中。穆宗长庆初,与吐蕃会盟,以师老为盟会副使。
王用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0—816 【介绍】: 唐并州太原人,字师柔。王难得孙,顺宗王皇后弟。因姊故,特拜太子少詹事。未三月,迁大詹事,封太原郡公,掌厩苑之事。转少府监、太子宾客,官至检校左散骑常侍、右金吾卫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