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苏师道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一
师道。天宝十三载官潭州刺史。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越之诸暨冉氏子也。其出家行道之自。史不详载。始居均之武当山。开元中。邓州刺史前中书侍郎王琚。太常少卿赵颐贞。见忠于白崖山党子谷。问答之顷。深有證入。于是归以闻于上。即遣中使孙朝进。奉诏迎至。待以师礼。初居千福寺西禅院。及代宗临御。迁光宅寺。十有六年。随机说法。时有西天大耳三藏。自谓得它心通。上令忠与相见。三藏礼拜。立忠之右。忠问曰。汝得它心通。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处。藏云在西川看竞渡。忠再问。藏云。在天津桥看弄猢狲。三问藏罔措。忠咄云。者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如是三唤。皆诺。忠云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南泉到参。忠问什么处来。答云江西。忠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答云。只者是。忠云。背后底。泉无语。忠示众云。禅宗学者。应遵一乘佛语。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虫。夫为人师者。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所堪。肃宗问师。得何法。忠云。檀越见空中一片云么。帝云见。忠云。钉钉著。悬挂著。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忠起立云。会么。云不会。忠云。与老僧过净瓶来。又问。如何是无诤三昧。忠云。檀越蹋毗卢顶上行。云此意如何。忠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鱼军容问师。于十二时中如何进脩。忠摩童子顶云。惺惺直须惺惺。历历直须历历。已后莫受人谩。忠与子璘供奉论义。既升座。供奉云。请师立义。忠云立义竟。奉云。是什么义。忠云。果然难破。便下座。耽源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作么生。忠云幸自可怜生。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忠化缘将毕。辞代宗。代宗云。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云。请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云就师借取塔样。忠良久云。会么。云不会。忠云。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大历十年十二月九日。右胁卧而寂。塔灵龛于党子谷。谥大證。代宗后诏应真。举无缝塔话问之。真良久云会么。云不会。真述偈云。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慧忠。俗姓冉氏。越州诸暨人也。孰辨甲子。或谓期颐之年。肌肤冰雪神宇峻爽。少而好学法受双峰。默默全真心承一印。行无住相历试名山。五岭罗浮四明天目。白崖倚帝紫阁摩穹。或松下安居于九旬。或𭖳空息虑于三昧。既悬明月之戒。亦净琉璃之心。已度禅定之门。不起无生之见。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清如净鉴万象何所隐。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分卫人间。薄游吴楚。以至于顺阳川焉。卜居党子之林泉。四十馀祀。深入法王之圣定。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开元年中刺史前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信潭以清闻风而悦。税驾扣寂杳然虚空。礼足散金银之华。不异弥伽长者。执手见微尘之佛。等毗目仙人。上奏玄宗徵居香刹。则龙兴寺也。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忠博达诂训广穷经律。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不可以利动。暾日而食对月澄心。清风飞霜。劲节凌竹。辞检理诣折彼慢幢。论顿也不留朕迹。语渐也返常合道。得之于心。伊兰作栴檀之树。失之于指。甘露乃蒺藜之园。妙不可传花多果少。世有执砾水中。若获琉璃之宝。掬泡瓶内。谓得摩尼之珠。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故有超毗卢之说。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谈。俾夫无染正性。岂毗卢之可越。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岂止百寮而已哉。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敕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其手诏曰。皇帝信问。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利他大士共济群生。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藏开秘密境入圆明。大悲不惓于津梁。至善必明于兼济。尊雄付嘱实在朕躬。思与道安宣扬妙用。广滋福润以及大千。传罔象之玄珠。拔沈迷之毒箭。良缘斯在勿以为劳。杖锡而来京师非远。斋心已久副朕虚怀。春寒师得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忠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霜杖初下日照龙衣。天香以焚风飘羽盖。时忠骧首接武神仪肃若。天子钦之待以师礼。奏理人治国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帝闻竦然膝之前席。九龙洒莲华之水。万乘饮醍醐之味。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不拘彝典也。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相国崔涣从而问津。理契于心谈之朝野。识真之士往往造焉。洎夫宝应临御。以孝理国匪移前眷。划开万里之天。若见三江之月。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香饭云来紫衣天降。虽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了之如泡观之若梦。澹然闲任自乐天倪。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成圣元胎于是乎在。固所以万行齐发。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修罗之琴不抚而韵。香传天主花雨空王。见之于忠矣。常以思大师有言。若欲得道衡岳武当。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王言惟允有司承式。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睿札题额鸾回鹊飞。山川光煌黑白抃跃。想金殿之可期。睹瑶台之非远。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中取明经律禅法者。添满三七人。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忠往在南阳陷于贼境。固请回避皆不允之。临白刃而辞色无挠。据青云而安坐不屈。魁帅观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投剑罗拜请师事焉。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无何群盗又至。乃曰。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有敩其先踪坚住不避者。尽被诛戮。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存而不论道何深也。金籍曰。般若无知而无不知。斯之谓欤。内德既充外应弥广。自藏珍宝人莫之窥。于戏论龙奋迅而鞠多不知。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前贤厌世正眼随灭。不亦悲夫。忽疾将亟。国医罔效。自知去辰。众问后事。乃曰。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吾何言哉。粤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所司闻奏皇情悯焉。中使临吊赙赠甚厚。敕谥号曰大證禅师。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循其本也。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凡有敷奏圣皆允焉。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主道密等。凡数万人。痛石室之末筹。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唐肃宗问慧忠禅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问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帝又问。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么。帝曰见。师曰。他还眨目视陛下否。后涅槃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将何所记。师曰。造取一无缝塔。帝曰。就师取塔样。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师迁化后。帝诏问应真。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后住耽源山。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渤海国(今吉林、辽宁部分地区)人。渤海王大钦茂大兴二十二年(759)为聘日副大使,出使日本,与日本朝臣有诗唱和。《渤海国志长编》卷一八载其事迹,并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补逸
杨泰师,唐时渤海国(今吉林、辽宁省部分地域)人。渤海文王大兴二十二年(唐肃宗乾元二年)为聘日副大使。诗二首。(《全唐诗》无杨泰师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814 【介绍】: 唐僧。福州长乐人。俗姓王。师事马祖道一。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称百丈禅师。以禅宗与律宗习相异,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以励禅僧戒行。卒谥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人也。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属马祖阐化南康。乃倾心依附。与西堂智藏。同号入室。一夕侍祖玩月次。祖云。正恁么时如何。藏云正好供养。海云正好脩行。祖云经入藏禅归海。祖一日上堂。大众云集。海乃捲却礼拜席。祖便下座。 海间它往。乍归诣祖。祖于禅床角。取拂子示之。海云只这个。更别有在。祖放拂子旧处云。你已后将什么为人。海却取拂子。祖云只这个更别有。海以拂子挂旧处侍立。祖振威一喝。及出世洪之新吴百丈山。参玄之宾麇至。而沩山祐黄檗运。尤杰出。海谓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不觉吐舌。曰某甲虽不识马祖。要且今日得亲见马祖。海云汝已后莫嗣马祖去。檗云。不嗣马祖。海云作么不嗣马祖。檗云丧我儿孙。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轨范耶。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律。盍亦从旃。海曰。吾于大小乘中。而博约折中之。务归于善焉尔。其制谓。于一寺之中。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法堂所以说法也。僧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凡同住者。不论高下。咸在挂搭道具于椸架上。坐长连床。昼夜不息。倦则斜枕床唇偃仰。谓之带刀卧。使不安于寝寐也。长老特居方丈。以示道德之尊。有力役则行普请法。以均其劳苦。天下禅宗便之。皆循守不敢废至今。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寿九十五。长庆元年。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怀海。闽人也。少离朽宅长游顿门。禀自天然不由激劝。闻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虚往实归果成宗匠。后檀信请居新吴界。有山峻极可千尺许。号百丈欤。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得道眼者号长老。同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别院异耳。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为其坐禅既久。略偃亚而已。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长老居方丈。同维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焉。 系曰。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别耳。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亦头陀之流也。矫枉从端乃简易之业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则云自此始也。不成则云无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随之者益多而损少之故也谥海公为大智不其然乎。语曰。利不百不变格。将知变斯格厥利多矣。弥沙塞律有诸。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79 【介绍】: 唐僧。襄阳人,俗姓李。年十六削发。初居本州大云寺,后周游列郡。玄宗天宝十四载诏以辩才为教诫,临坛度人。代宗大历三年充章信寺大德。卒谥能觉大师。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辨才俗姓李氏。襄阳人。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受经法。年十六出家本郡寺。复就荆州玉泉寺纳具。就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请业。至德初。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大历三年诏充章信寺。大历十三年卒。年五十六。谥能觉。仍赐紫。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辩才。姓李氏。襄阳人也。母氏妊之倏恶荤血。冥然一食虚淡终辰。及其诞弥异香盈室。宗党怪焉。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厥长者明记每受经法必以等身为限。字不重问义不再思。师甚器之。年十六遂削发隶本州大云寺。次乃周游列郡登陟名山。就荆州玉泉寺纳具戒。闻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法门具瞻师资表率。遂伏膺请业。有疑必决。无义不通。厕于二宗推为上首。天宝十四载。玄宗以北方人也。禀刚气多讹风。列刹之中馀习骑射有教无类。何可止息。诏以才为教诫。临坛度人。至德初肃宗即位。是邦也宰臣杜鸿渐奏才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俾其训励。革猃狁之风。循毗尼之道。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驾回既复两京。累降玺书。末涂尤于大乘顿教留心。永泰二年贼臣仆固怀恩。外招诱蕃戎内赑金革才劝勉毳裘不诛华族。大历三载追入充章信寺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素仰才名。与护戎任公时亲道论。十三年冬现身有疾。至暮冬八日。垂诫门徒已。安坐绳床默然归灭。春秋五十六。越己未岁二月迁神于寺内西北隅。先是有邑子石颙从役于城上。其夜未渠闻管弦之声自西至。乃天乐也。异香从空散下。则生净方之兆也。才自长安而旋于塞上。既受虢公知遇。大营福业成此精庐。皆才之敦劝矣敕谥大师曰能觉。仍赐紫衣一副。追远之荣声闻塞外。天复中廷尉评王儋为碑颂德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襄阳人。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稍长善记忆。每受经。必以等身为限。事不重问。义不再思。师甚器之。年十六遂落发。隶乡里之大云寺。遍游列郡名山。俄纳戒于荆州玉泉寺。久闻京师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名。即造而请业焉。二师皆推为上首。天宝十四载。上以北方习骑射。嗜杀戮。刚犷之气。黩武玩兵。宜必以善导柔服之。诏才临坛度人。以致其教诫。至德初。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庶令猃狁之乡。粗识毗尼之道。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复两京回鸾。累降玺书褒美。晚年尤留心于顿教大乘。永泰二年。仆固怀恩叛。招诱吐蕃犯边。才以因果祸福之语晓之。屠杀之惨为戢。大历三载。诏充章信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与护戎任公。数过从讲道。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安坐绳床而寂。寿五十六。未几卜窆寺之西北隅。先是邑子石显。执役于城上。夜闻管弦声。异香散空中。由是以知才之所往生者。必安养矣。谥曰能觉。襚以紫衣。其恩荣闻于塞外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杭州人,俗姓章。少礼径山道钦出家,虽勤禅观,多以《三密教》为常务。初住昌化千顷峰顶,诵《佛顶咒》数载。又居盐官硖石东山,复遁迹于于潜落云寺。代宗大历初,入长安章信寺。大历三年,于寺中架刀梯百尺,行如坦路,复蹈烈火,探油汤,嚼铁叶,朝官市民骈足而观,声若雷响。诏赐紫,授鸿胪卿,赐号护国三藏。移居安国寺。世称巾子山降魔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不知何许人也。永泰初。国一祖师。昉入径山。一日禅坐北峰石屏下。见一白衣。称是天目巾子山人。致礼于前曰。彼山之神告我。以长安佛法将有难。遣我救之。若非僧相。不足以增重法门。愿从师剃落。山云。汝有何能而可以救法耶。崇曰。能诵观音俱胝等祝。山因验之。使喝座后石屏。喝之石裂为三。山乃为落发。崇即辞去。游京师止章敬寺。大历三年九月十二日。太清宫道士史华上言。佛力道法。陛下兼爱。而无所优劣。臣愿得与僧之号材术者角。则庶几陛下知祖教之未可等视。而使天下改观幸甚。制可。明日华于东明观。作刀梯级。蹑而升如平地。无小痛楚。僧之会者。皆辟易不敢仰视。时鱼朝恩。尹京师。崇即投牒。愿与角。又明日作梯于所止寺庭。倍其高。而锋刃之利。势不可触。而崇徒跣上下莫之攀附。旁立者为胆掉。且探沸油。餐热铁。禅坐火聚中。于是华辈。相顾骇散。上闻之喜。遣中官传宣召问。师承何人。崇曰。径山高道僧法钦。臣之师也。上慰劳嘉叹。至于再三。赐紫衣。授鸿胪卿。号护国三藏。敕居安国寺。崇一切辞以未受具戒。不敢受。上特令开坛。召十师授戒。方羯磨。忽坛上放光。现白月轮相而隐。上骇异。谥性空大师。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崇惠。姓章氏。抗州人也。稚秫之年见乎器局。鸷鸟难笼出尘心切。往礼径山国一禅师为弟子。虽勤禅观多以三密教为恒务。初于昌化千顷最峰顶。结茅为庵。专诵佛顶咒数稔。又往盐官硖石东山。卓小尖头草屋多历年月。复誓志于潜落云寺遁迹。俄有神白惠曰。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莎诃者成就义也。今京室佛法为外教凌轹。其危若缀旒。待师解救耳。惠趋程西上心亦劳止。择木之故于章信寺挂锡。则大历初也。三年戊申岁九月二十三日。太清宫道士史华上奏。请与释宗当代名流。角佛力道法胜负。于时代宗钦尚空门。异道愤其偏重。故有是请也。遂于东明观坛前架刀成梯。史华登蹑如常磴道焉。时缁伍互相顾望推排且无敢蹑者。惠闻之谒开府鱼朝恩。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横架锋刃若霜雪然。增高百尺。东明之梯极为低下。时朝廷公贵市肆居民。骈足摩肩而观此举。时惠徒跣登级下层。有如坦路曾无难色。复蹈烈火手探油汤。仍餐铁叶号为馎饦。或嚼钉线声犹脆饴。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退。时众弹指叹嗟。声若雷响。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便赍赐紫方袍一副焉。诏授鸿胪卿。号曰护国三藏。敕移安国寺居之。自尔声彩发越德望峻高。代宗闻是国一禅师亲门高足。倍加郑重焉。世谓为巾子山降魔禅师是也。 系曰。或谓惠公为幻僧欤。通曰。夫于五尘变现者曰神通。若邪心变五尘事则幻也。惠公持三密瑜伽护魔法助其正定。履刃蹈炎斯何足惊乎。夫何幻之有哉。瑜伽论有诸三神变矣。
神僧传·卷第八
释崇惠。姓章氏。杭州人也。稚秣之年。往礼径山国一禅师为弟子。复誓志于潜落云寺遁迹。俄有神白惠曰。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莎诃者成就义也。今京室佛法为外教凌轹。其危若缀旒。待师解救耳。惠趋程西上。大历三年大清宫道士史华上奏。请与释宗当代名流角佛力道法胜负。于时代宗钦尚空门。异道愤其偏重。故有是请也。遂于东明观坛前架刀成梯。史华登蹑如常磴道马。时缁伍互相顾望推排无敢蹑者。惠闻之谒开府鱼朝恩。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横架锋刃若霜雪。然增高百尺。东明之梯极为低下。时朝廷公贵市肆居民。骈足摩肩而观此举。惠徒跣登级下层有如坦路。曾无难色。复蹈烈火手探油汤。仍餐铁叶号为馎饦。或嚼钉线声犹脆饴。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退。时众弹指叹嗟声若雷响。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便赍赐紫方袍一副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章。杭州人也。稚年器局出尘。往礼径山国一禅师。勤禅观。以三密教为恒务。初于昌化千顷最峰顶。结茅为庵。专诵佛顶咒数稔。又往盐官硖石东山。卓小尖头草屋。俄有神白惠曰。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莎诃者。成就义也。今京室佛法。为外教淩轹。其危若。缀旒。待师解救耳。惠趋程西上。三年戊申九月二十三日。太清宫道士史华上奏。请与释宗当代名流。角佛力道法胜负。于时代宗钦尚空门。异道愤其遍重。遂于东明观坛前。架刀成梯。史华登蹑如常道焉。时缁伍亘相顾望。无敢蹑者。惠闻之。谒开府鱼朝恩。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横架锋刃若霜雪然。增高百丈。东明之梯极为低下。时朝庭公贵。市肆居民。骈足摩肩而观此举。时惠徒跣登级下层。有如坦路。曾无难色。复踏烈火。手探油汤。仍餐铁叶。号为馎饦。或嚼钉线。声犹脆饴。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退。时众弹指叹嗟。声若雷响。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便赍赐紫方袍一副。诏授号护国三藏。敕移安国寺居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住吉州耽源山,世称耽源禅师。曾为释慧寂之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真应。代宗大历间禅僧。嗣南阳国师慧忠。后住吉州耽源山。《景德传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二载其事迹。《江西诗征》卷八七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三刀师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庐陵曹氏子。伯连也。貌刚毅而心柔善。恒持金刚经。其经卷。每以竹筒盛而佩之。自誓毕生不娶。时天下方以安史之乱。所至不宁。而江南尤甚。大历七年。十一月广州吕大夫叛。州刺史刘宁。被洪州会府路嗣恭牒徵兵三千人。收番禺。于是伯连在选中。既呈阅。又差充行营小将。伯连患之。遂亡命。府即牒诸处要害捕逐。寻获于州之洋口。械送州处分。州命斩于朱木桥。三斩刀刃皆不入。宁怪而问其故。答曰。素怯懦。使从军。或恐剉衄威武。所以逃也。然而三斩不入者不自知。果何说也。其无乃金刚经之力欤。问经今安在。答曰。被获时。已失坠于数百步之外。宁遽令求而得之。则竹筒之上有刀痕三。宁叹异听为僧。世号三刀师。隶名郡之龙兴寺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三刀法师者。本姓曹。庐陵人也。天然之性嗜于蔬食。羁贯成童志愿出家。于时自江以西从安史之乱。南方不宁多事土扶。故强兼弱兵革未休。大历七年十一月广州吕大夫被翻城。奉洪州路嗣恭。牒吉州刺史刘宁徵兵三千人。同收番禺。法师旧名伯连。其为人也强渥而貌恶。且心循良恒持诵金刚经。以筒盛经佩之于身。誓不婚娶。然不扬此善于他。惟密行愈至。无何被括为军。呈阅之时又选充行营小将。非其所好。遂亡命焉。时徵兵颇急牒诸处要害捕逐。于本州洋口擒送刘宁。令于朱木桥处死。三下刃俱折。刘怪问之。遂言。素志舍家恒持经法。如斯怯懦恐衄军威。是以亡耳。问经何在。曰被获时遗坠。遂令搜取果数百步外得之。竹筒有刃痕而几绝。刘拱手称叹久之。乃纵其为僧。奏闻。敕下本道号三刀法师。配本郡龙兴寺。后加精进卒于住所。
释道晤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素隐温州之陶山。不怠进脩。人无知者。既示寂。遗体坚完不坏。其弟子辈。因布漆以奉之如生。后五年。忽举右手。如说法传香状。郡以事闻。诏赐紫伽梨。谥实相。至今。郡以雨晹祷。其灵验尤著。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道晤者。不知何许人也。高趣放荡识量难赀。末住永嘉陶山侧精舍。则隐居修真诰之所也。大历中代宗为陶真君树此精舍。晤于此进修靡怠。人亦倾仰一夕跏趺而卒。身肉无沮如入三昧。议不焚葬后五年忽举右手。状若传香。州官民庶异之。以事奏。敕赐紫袈裟。谥曰实相大师。至今塔中州民祈祷幡华填委焉。 系曰。凡诸入灭举其指者。盖示其得四沙门果之数也。昔求那跋摩举二指而灭。言已證二果欤。其次法京垂灭屈三指慧景反握二指。捋之还屈。今晤之伸指岂不同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泉州莆田人,字茂彦。读书强记,以明经擢第。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李栖筠荐授太子詹事。子九人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4?—? 一作林丕。字茂彦,一字茂则,号师道,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一作十一载)20岁以明经登第。除临汀郡曹掾。刺史樊晃荐其署临汀令。代宗初,授临汀别驾,知州事。卒年不详。事迹散见《新唐书·林蕴传》、《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三引《临汀志》、《登科记考》卷九。《全唐诗》存诗1首。
僧智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814 【介绍】: 唐僧。虔州人,俗姓廖。事马祖于临川。卒谥大觉禅师。谏议大夫韦绶曾辑藏之言行,编入《图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廖氏。虔化人。生有奇表。识者知其为伟器。八岁即从师薙染。及大寂移居龚公山。往依之。且为大寂。奉书于忠国师。国师问。汝师说什么法。藏从东过西立。国师云。只者个。更有。藏从西过东立。国师云。者个是马师底。仁者底作么生。藏云。早个呈似了也。又奉书于径山。属大寂受连率路嗣恭。延居府治。而授藏以衲袈裟。使众请益。僧问大寂。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寂云。汝去问取智藏。僧问藏。藏云。汝去问取海兄。僧问海。海云。我到者里却不会。僧举似寂。寂云。藏头白海头黑。藏住西堂后。有俗士问。天堂地狱是有否。佛法僧宝是有否。藏皆以有答之。士云。和尚错了也。藏云。汝曾见何等尊宿来。士云曾见径山。藏云。径山向汝道什么。士云。道一切总无。藏云汝有妻子否。士云有。藏云径山有妻否。士云无。藏云径山和尚道无则得。士礼谢。时相国齐公映。亚相李公兼尚书李公翔中郎裴公通皆礼敬。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春秋八十。夏腊五十五。建塔葬全身。长庆初。追谥大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之潘氏子。蚤年祝发。即纳戒于嵩阳会善寺研穷经论。俄礼大智海禅师于百丈山。遂明心要。居无何。浮杯抵吴越。入秦望山。见松有盘屈可坐者。因跏趺其上。风雨霜露无所避。虽鹊巢其旁相安也。如是阅四十寒暑。世谓鸟窠和尚云。每郡太守至。闻其名。计不可以屈致。必躬造其下见之。元和初裴公常棣尤加敬爱。始治庵其地。请为众说法。且造招贤伽蓝。以待燕息。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凝然归寂。寿九十九。腊八十。葬之石甑山下。南岳沙门惟贞铭其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圆脩。姓潘氏。福州闽人也。生而岐嶷长而俊迈。忽思拔俗寻事名师。剔发变衣。年满于嵩阳会善寺纳戒。既而仪表容与日新厥德。研穷经论。俄约观方。遇百丈山海禅师根教相符遂明心要。持杯振锡而抵于杭。见秦望山峻极之势有长松枝繁结盖。遂栖止于松巅。时感鹊复巢于横枝。物我都忘。羽族驯狎。由兹不下近四十秋。每一太守到任。则就瞻仰。号鸟窠禅师焉。洎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请下结庵者至于三四。或为参请者说法。裴侯命八属宰官同力造伽蓝。移废额曰招贤。以居之。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归寂。享年九十九。僧腊八十。杭之累政良守无不倾重。税驾树阴请谈玄极。不觉更仆移辰矣。今塔在石甑山下。南岳僧唯贞为塔铭焉。近有盗发其塔。且多怪异。止收得铭志而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24 【介绍】: 唐僧。姓氏里居不详。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天然。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莲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穆宗长庆四年(824)卒。谥智通禅师。《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全唐诗续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知何许人。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于南岳。执㸑三年。始遂落发。复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师。即造江西大寂法会。大寂甚奇之。俄居天台华顶三年。寻诣径山。礼国一。元和中。登龙门香山。善伏牛禅师。尝客惠林寺。时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烧之。以自燠。或讥其拨无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曰木头安从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游洛阳晨。出横卧天津桥上。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呵不为动。公使问何人。然徐仰视而应曰。无事僧。公异之。乃奉束帛袭衣。月给米面。自是归信者益众。十五年春。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乐。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见客。然云。太深远生。者云。佛眼亦觑不见。然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趁出。然闻之云。不谬为一国之师。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然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然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敛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篮去。然上堂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从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甚么物。如今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脩。无法可證。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采若为生。无事珍重。长庆四年六月。趣门人备汤沐曰。吾有远役。竟戴笠策杖蹑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谥智通塔号妙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天然。不知何许人也。少入法门而性梗槩。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思召其自体得实者。为立名天然也。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会。寂以言诱之。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吾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事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敕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门。谒见石头禅师。躬执爨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造江西大寂。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我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寺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刘轲撰碑。敕谥智通。塔号妙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05 【介绍】: 唐淮阴人,字兆师。服儒笃学,工为词赋。代宗大历十四年进士。授襄城尉。入为集贤校理。历富平、长安尉,迁监察御史,董岭南选补。自殿中侍御史迁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德宗贞元十九年关辅饥,以为滥刑失职所致,疏奏,留中不下。授秘书少监致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0—805 一作周谓,误。字兆师,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弟澈,能诗。渭于代宗大历十四年(779)登进士第,德宗建中元年(780)中军谋越众科,授襄城尉,改校书郎,累迁膳部员外郎贞元十年(794)任祠部郎中,二十年以秘书少监致仕。顺宗永贞元年(805)十一月卒。生平事迹见权德舆《唐故守秘书少监致仕周君墓志铭并序》。有诗名。《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三
渭。大历十四年进士。贞元中官度支郎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23 【介绍】: 唐僧。韶州始兴人。大历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蜂拥请问,室不能容,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后居长沙东寺,与相国崔群为师友。长庆间圆寂,敕谥传明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韶州始兴人。大历八年。谒国一于径山后见大寂于是道德进。而名誉起矣。时丛林谓之折床会以其勤于坐禅。而床为之折也。未几出世。说法长沙之东寺。盖俗所谓夹山者。四方玄侣辐辏。大寂之风益振。相国崔公群以𧮂得罪宪宗南迁。为观察使。见会问曰。师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见性得。会时方病眼。公因讥之曰。既去见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见。病者非眼。公稽首谢之。仰山来参。会曰已相见了。更不用上来。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会便闭却方丈门。仰归举似沩山。沩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争识得佗。长庆癸卯终于寺。寿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问也。凡坟塔之近城者。命悉毁以全形胜。然独留会所葬塔。且曰庶几以别贤愚。谥传明塔号永际。镏膳部轲著文勤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如会。韶州始兴人也。大历八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决求心要。僧堂之内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犹言凿佛床也。后徇请居长沙东寺焉。自大寂去世其法门鼎盛时无可敌。谚谓东寺为禅窟。断可知矣。时相国崔公群慕会之风来谒于门。答对浏亮辞咸造理。自尔为师友之契。初群与皇甫镈。议上宪宗尊号。因被镈搆出为湖南观察。闲豫归心于会也。至穆宗长庆癸卯岁终于寺。春秋八十。时井泉预枯异香馝馥。迁塔于城南。廉使李翱尽毁近城坟塔。唯留会所瘗浮图。以笔题曰。独留此塔以别贤愚矣。刘膳部轲著碑焉。敕谥传明大师。塔曰永际。亦呼所居为夹山和尚是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