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字布身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经悉地成就品及转字轮品所说。以阿之一字布于身之一切处也。注转字轮品曰:「或一切阿字,发髻金色光,住白莲华台,等同于仁者。」演奥钞四十三曰:「或一切阿字者,谓以阿一字遍布金身,为一曼荼罗也。」
七种布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布施)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施客人,羁旅他乡者。二施行人,旅行者。三施病人,染疾者。四施侍病,看病者。五施园林,以园林施诸寺也。六施常食,布施钱财或庄田等为现住僧或十方僧供常食也。七随时施,于寒时风时热时随其所应而施衣食等也。是曰七有依福业事。见俱舍论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布施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檀那Da%na,译为布施。以福利施与人也。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得大富乐之果。周语曰:「享祀时至,布施优裕。」文子自然篇曰:「为惠者布施也。」庄子外物篇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韩非显学篇曰:「上徵敛于富人,而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又齐俗训曰:「为义者,布施而德。」论衡定贤篇曰:「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法界次第曰:「檀那秦言布施。」无量寿经曰:「布恩施惠。」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维摩经佛国品曰:「布施是菩萨净土。」
【佛学常见辞汇】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三藏法数】
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
【三藏法数】
布施者,谓内外资财,以清净心悉能施之,而无吝惜也。(内资财,即身命法也。外资财,即世间财物也。)
八字布字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大日经实智品说八字布字之法。阿字(纯白)布于心中(佛部),娑字布于膺下(莲华部),吽字布于眉间(金刚部),阿字布于腰以下(地轮第一命),缚字布于脐(水轮),啰字布于心(火轮),吽字布于额(风轮忿怒),祛字布于顶(空轮虚空同)。
十布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布施)
布施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檀那Da%na,译为布施。以福利施与人也。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得大富乐之果。周语曰:「享祀时至,布施优裕。」文子自然篇曰:「为惠者布施也。」庄子外物篇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韩非显学篇曰:「上徵敛于富人,而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又齐俗训曰:「为义者,布施而德。」论衡定贤篇曰:「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法界次第曰:「檀那秦言布施。」无量寿经曰:「布恩施惠。」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维摩经佛国品曰:「布施是菩萨净土。」
【佛学常见辞汇】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三藏法数】
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
【三藏法数】
布施者,谓内外资财,以清净心悉能施之,而无吝惜也。(内资财,即身命法也。外资财,即世间财物也。)
火浣布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纺织火鼠之毛而制之,火不能烧,有垢则投于火而浣之。法苑珠林三十五言魏明帝时西国献之。三才图会二十七亦载之。又石绒所织之布,亦曰火浣布。
分别布施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为中阿含瞿昙弥经之别译。
布毛侍者
【佛学大辞典】
(人名)杭州招贤寺会通,唐德宗时为六宫使,乞为僧,礼鸟巢道林禅师而落发。通一日欲辞去。师曰:汝今何往?曰会通为法出家,和上不垂慧诲,今将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上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会通遂领悟玄旨,时号为布毛侍者。见传灯录四。
布史
【佛学大辞典】
(杂名)Paus!a,十月之梵名。见梵语杂名。
布字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日经三十一品中第十七品之名。说迦祛等之种子,布置于自己之身分,而成妙观。演密钞九曰:「布字品者,布谓安布,字即字门。谓此从迦祛乃至暗恶等,一一皆是入法界门。字即门,故曰字门。行者将一一字从唯下腭上乃至顶,十字处分明安布,心常现前如是行者,即得名为成等正觉,乃至名为一切智者,故曰布字品也。」
布字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之法,以阿字等布置于自己之身分,而观想其理义,谓之布字观,又曰布字严身观。大日经疏十七曰:「以阿字布于行者之心。(中略)心是一切支分之主,阿字亦尔,是一切真言之主。既布此竟,其馀诸字则布于一切支分,如下品说也(指布字品)。然此布阿字法,即是前文所说,先观其心八叶开敷,置阿字其上,此阿字即有圆明之照也。将行者染欲之心与真实慧心而相和合,即同于真而共一味也。」
布沙他
【佛学大辞典】
(行事)又曰逋沙他,布洒他。(参见:布萨)
布沙陀
【佛学大辞典】
(行事)(参见:布萨)
布利迦
【佛学大辞典】
(饮食)Pu%rika%,饼名。大日经疏七曰:「布利迦译云著鉴饼,以种种上味和合,为鉴作之。」
布咀洛迦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又作补怚洛迦,补但落迦。山名。(参见:补陀落迦)
布怛那
【佛学大辞典】
(异类)Pu%tana,又作富多那,富单那,布单那,富陀那。译为臭饿鬼。饿鬼中之最胜者。玄应音义二十一曰:「布怛那旧云富单那,或作富多那,此义云臭,是饿鬼中胜者也。」慧琳音义十二曰:「布单那或富陀那,皆不正音也。此云臭秽,虽身形臭秽,是饿鬼中福之最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