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已 → 巳已”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分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
作已而舍无常
前已杀
生已有想
已办地
佛类词典(续上)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
作已而舍无常
前已杀
生已有想
已办地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四果之人,昔断善根,故云没。亲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书写解说经典,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转,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观四方。(四果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
此一种以喻四果之人,昔断善根,故云没。亲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书写解说经典,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转,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观四方。(四果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證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證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菩萨,由利根故,坚住信心,而断诸烦恼也。言入已即去者,谓菩萨为度他故,虽入生死而不住于生死;浅处则住者,谓虽入生死,而又不为生死所溺也。
此一种以喻菩萨,由利根故,坚住信心,而断诸烦恼也。言入已即去者,谓菩萨为度他故,虽入生死而不住于生死;浅处则住者,谓虽入生死,而又不为生死所溺也。
作已而舍无常
【三藏法数】
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相。谓外道计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造,后见四大相异,如地坚、水湿、火煖、风动,各各不同,遂执为无常,故云作已而舍无常。
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相。谓外道计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造,后见四大相异,如地坚、水湿、火煖、风动,各各不同,遂执为无常,故云作已而舍无常。
前已杀
【三藏法数】
谓非今时因我而杀,乃是前时先已杀者也。
谓非今时因我而杀,乃是前时先已杀者也。
生已有想
【三藏法数】
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證菩提果;譬如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證菩提果;譬如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已办地
【三藏法数】
谓三乘之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发真无漏,智断功毕,故名已办地。(无漏,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言真无漏者,谓第四阿罗汉果之所證也。若前初果须陀洹等虽證,而生死犹未能尽,未得名真也。智断功毕者,智即破惑之智慧,断即所断之惑业,因此之智,而毕断惑之功也。)
谓三乘之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发真无漏,智断功毕,故名已办地。(无漏,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言真无漏者,谓第四阿罗汉果之所證也。若前初果须陀洹等虽證,而生死犹未能尽,未得名真也。智断功毕者,智即破惑之智慧,断即所断之惑业,因此之智,而毕断惑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