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崩乱(崩亂)
犹动乱。后汉书·荀彧传:“ 彧 明有意数,见 汉 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幽 厉 昔崩乱, 桓 灵 今板荡。”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比一旦崩乱,将母则弃妻,挈妻则掷女,屈身孤篷之底。”
分類:动乱
《漢語大詞典》:崩圮
塌毁。 唐 颜真卿 《通议大夫崔孝公宅陋室铭记》:“逆胡再陷 洛阳 ,屋遂崩圮,唯簷下废井存焉。”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皇舅墓:“ 至正 辛卯,中原大水,舟行木杪间;及水退,土阜崩圮,墓门显露。”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夹浦江豚》:“歷年洪水为灾,田禾湮害,桥梁崩圮。”
分類:塌毁
《漢語大詞典》:崩隤
(1).崩裂倒塌。 明 方孝孺 《赠郭士渊序》:“山以是而不动,水以是而不息。有时而崩隤溢涸者,是气滞而不行,鬱而不通也。”
(2).形容陡峭。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踞脊上迴瞰南谷,崩隤直下,不见其底。”
《漢語大詞典》:日崩
方言。形容走得快。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这家伙,照现在这样,他蹬上车,日崩 西直门 了,日崩 南苑 了,他满天飞,我上哪儿找他去?”
分類:方言
《韵府拾遗 蒸韵》:大崩
徐陵陈公九锡诏重之以屯剥馀象荆楚大崩
《國語辭典》:崩落  拼音:bēng luò
土石等崩塌下来。《聊斋志异。卷二。海公子》:「蛇果就掌吸饮。饮未及尽,遽伸其体,摆尾若霹雳声,触树,树半体崩落,蛇卧地如梁而毙矣。」
《漢語大詞典》:崩弛
(1).塌毁。 宋 王安石 《原过》:“地有过乎?有之,崩弛竭塞是也。”
(2).涣散;败坏。管子·版法:“故曰:费怨起而不復反,众劳而不得息,必有崩弛堵坏之心。”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故观 阮籍 之行,而觉礼教崩弛之所由。” 宋 苏辙 《齐州闵子祠堂记》:“方 周 之衰,礼乐崩弛,天下大坏。”
《韵府拾遗 蒸韵》:下崩
李白大猎赋积禽为山下崩于林穴
《國語辭典》:暴崩  拼音:bào bēng
崩,古称天子死亡。「暴崩」指天子或皇家其他极尊贵人物突然去世。《三国演义》第四回:「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
《漢語大詞典》:崩背
犹崩殂。指帝王之死。晋书·傅咸传:“ 夏侯长容 奉使为先帝请命,祈祷无感;先帝崩背,宜自咎责,而反求请命之劳。”
分類:帝王之死
《國語辭典》:崩解  拼音:bēng jiě
崩坏解体。《大戴礼记。诰志》:「山不崩解,陵不施川。」《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刘放》:「进放爵西乡侯,资乐阳亭侯。」裴松之注引《资别传》:「权裁以千数百兵往东门,而其土地无崩解者。」
分類:崩塌瓦解
《漢語大詞典》:崩殒(崩殞)
见“ 崩陨 ”。
《漢語大詞典》:崩陨(崩隕)
亦作“ 崩殞 ”。亦作“ 崩霣 ”。
(1).塌陷。 南朝 陈 徐陵 《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天地崩霣,川冢沸腾,羣悍酋豪,更为祸乱。”
(2).迸裂。《陈书·废帝纪》:“上天降祸,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号靡及,五内崩殞。”
(3).犹痛心。 南朝 梁 任昉 《为褚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永惟情事,触目崩陨。”一本作“ 崩殞 ”。
《国语辞典》:倾崩(倾崩)  拼音:qīng bēng
倾倒毁坏。形容灭亡。《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今成都不守,社稷倾崩,司马炎必有吞吴之心。」
《骈字类编》:桥崩(桥崩)
唐 孟浩然 采樵作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漢語大詞典》:溃崩(潰崩)
溃败瓦解。三国志·魏志·陶谦传“是岁, 谦 病死”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谦 死时,年六十三, 张昭 等为之哀辞曰:‘……丧覆失恃,民知困穷。曾不旬日,五郡溃崩。’”
分類:溃败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