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5,分45页显示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分类词汇(续上)
合谷
常祥
白沙山
鼻亭山
亶爰
颠颜
歧母
蛩山
鸟鼠同穴
崃嵦
旄山
牧靡
踇隅
黎母山
庐山真面目
《國語辭典》:合谷  拼音:hé gǔ
穴位名,位于拇指和食指指根两骨相会合之处,因状如深谷,故名合谷。别名虎口。
《漢語大詞典》:常祥
古大山名。吕氏春秋·谕大:“地大则有 常祥 、 不庭 、 岐母 、 羣抵 、 天翟 、 不周 。” 许维遹 集释引 孙诒让 曰:“‘常祥’以下者皆山名。”一说兽名。参见 高诱 注。
分類:大山山名
《漢語大詞典》:白沙山
古神话中的山名。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三百五十里,曰 白沙山 ,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
分類:山名
《漢語大詞典》:鼻亭山
古山名。在今 湖南 道县 。 宋 辛弃疾 《最高楼·送丁怀中教授入广》词:“ 苍梧 云外 湘妃 泪, 鼻亭山 下鷓鴣吟。” 邓广铭 笺注:“ 鼻亭山 , 湖南 道州 内之 有庳墟 ,相传 舜 封其弟 象 於此。其地有山,原名 鼻墟山 ,《括地志》作 鼻亭山 。”
《漢語大詞典》:亶爰
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南山经:“ 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郭璞 注:“亶音蝉。”列子·天瑞:“ 亶爰 之兽,自孕而生,曰类。”
分類:山名郭璞
《漢語大詞典》:颠颜(顛顔)
指 窴颜山 。古山名。在今 蒙古高原 杭爱山 南面的一支。 汉 元狩 四年名将 霍去病 追 匈奴 至 窴颜山 赵信城 ,得 匈奴 积粟食军,即此山。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下》:“黄门郎 扬雄 上书諫曰:‘……於是浮 西河 ,絶大漠,破 颠颜 ,袭单于王庭,穷极其地。’”
《漢語大詞典》:歧母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吕氏春秋·谕大:“地大则有 常祥 、 不庭 、 歧母 、 羣抵 、 天翟 、 不周 。”歧,一本作“ 岐 ”。 陈奇猷 校释引 孙诒让 曰:“‘常祥’以下六者皆山名。”
分類:山名
《漢語大詞典》:蛩山
古山名。墨子·节葬下:“昔者 尧 北教乎八狄,道死,葬 蛩山 之阴。” 毕沅 校注:“蛩,初学记作‘巩’;北堂书钞后汉书注、太平御览俱引作‘卭’。”
《漢語大詞典》:鸟鼠同穴(鳥鼠同穴)
古山名。在 甘肃省 渭源县 西。书·禹贡:“导 渭 自 鸟鼠同穴 。” 孔 传:“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山曰 鸟鼠 , 渭水 出焉。”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鸟鼠同穴》:“‘导 渭 自 鸟鼠同穴 。’ 孔 传谓‘鸟鼠共为雌雄,同穴而处。’ 蔡氏 以为怪诞不取。按《甘肃志》:‘ 凉州 之地有兀儿鼠者,形状似鼠,尾若赘疣。有鸟曰本周儿者,形似雀,色灰白,常与兀儿鼠同穴而处。所谓鸟鼠同穴也。’ 凉州 唐 属 陇右道 ,然则 孔 説非诞。”
《漢語大詞典》:崃嵦(崍嵦)
山貌。广韵·平咍:“嵦,崍嵦。”一说山名。字汇·山部:“嵦,崍嵦,山名。”
分類:说山山名
《漢語大詞典》:旄山
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南山经:“又东四百里,至于 旄山 之尾。其南有谷,曰 育遗 ,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分類:山名
《漢語大詞典》:牧靡
草名。可解毒。又地名和山名。因产此草而得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若水:“﹝ 涂水 ﹞出 建寧郡 之 牧靡 南山。县、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县东北 乌句山 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以解毒,百卉方盛,鸟多误食,乌喙口中毒,必急飞往 牧靡山 ,啄牧靡以解毒也。”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四:“ 牧靡县 因草得名,生牧靡,可以解毒。”
《漢語大詞典》:踇隅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东山经:“又南水行九百里,曰 踇隅之山 ,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 袁珂 校注:“踇隅音亩宇。”
分類:山名
《漢語大詞典》:黎母山
山名。在 海南省 中部, 五指山 的旧称。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蛮·黎:“ 海南 四郡坞土蛮也。坞直 雷州 ,由 徐闻 渡,半日至。坞之中有 黎母山 ,诸蛮环居四傍,号 黎 人。”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黎人》:“ 黎母山 高大而险,中有 五指 、 七指 之峰,生 黎 兽居其中,熟 黎 环之。” 清 陆次云 《峒溪纤志》:“相传太古之时,雷摄一卵至山中,遂生一女。岁久,有 交阯 蛮过海採香者,与之相合,遂生子女,是为 黎 人之祖。因名其山曰 黎母山 。”亦省称“ 黎山 ”、“ 黎母 ”。 宋 楼钥 《送万耕道帅琼管》:“ 黎山 千仞摩苍穹,顓顓独在大海中。” 清 陆次云 《峒溪纤志》:“生 黎 所居絶远,外人不能至其境至 黎母 之颠。”参阅 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一二四引《平黎记》
《國語辭典》:庐山真面目(廬山真面目)  拼音: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㳽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语出宋。苏轼 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也作「庐山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