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休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浮屠也。汉书霍去病传曰:「收休屠祭天金人。颜注,金佛像是也。」汉武故事曰:「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金人皆长丈馀,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上使依其国俗祀之。」鱼豢魏略西夷传曰:「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传休屠经。」即今之佛经也。阮元曰:「世言佛教始于后汉,而不知西汉即有其事。其初有休屠之称,后始称曰浮屠,或称佛图、佛陀,皆一音之转。」
放下屠刀
【佛学大辞典】
(杂语)山堂肆考。屠儿在涅槃会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言改过为善之速也。
浮屠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参见:浮图)
屠沽
【佛学大辞典】
(杂名)屠,杀者。沽,卖者也。指下贱之人而言。元照之弥陀经疏曰:「此乃具缚凡夫,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也。」
屠所羊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譬人之寿命,时时剋剋近于死也。涅槃经三十八曰:「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敌所绕。(中略)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摩诃摩耶经上曰:「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疾于是。」
断屠
【佛学大辞典】
(杂语)高承事物纪原曰:「唐会要曰:武德二年正月,诏自今以后,每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断屠。此断屠之始。」通俗编二十曰:「隋书礼志,祇雨不应,乃涉市禁屠,百官断伞扇。许观东斋记事,隋高祖仁寿二年,诏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断屠。则此事隋已有之,不始于唐。」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俗语佛源】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證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现代也有运用于文章的,如鲁迅《准风月谈》:「古时候虽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终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这一种玩意儿,实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李明权)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俗语佛源】
浮屠,梵语Stupa的略音,正译为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人们奋不顾身,去援救面临死亡威胁的人。戒律有「止持」与「作持」两个方面。就「不杀生」而言,为「止持」;就「救人命」而言,为「作持」。这就是佛家常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西游记》第八十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后亦变作「救人一命,胜吃七年长斋」。如陈登科《活人塘》十八:「大凤子在后边急了,抢上说:『妈!救人一命,胜吃七年长斋,我去想办法』。」「七年长斋」指长年吃斋修行。(李明权)
屠羊
【三藏法数】
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是为恶律仪。
屠犬
【三藏法数】
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屠杀住地
【三藏法数】
谓屠儿杀者所住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无慈悲心,非吉祥空闲之地,行法难成也。